天天看點

RF PCB的9條标準

1)小功率的RF的PCB設計中,主要使用标準的FR4材料(絕緣特性好、材質均勻、介電常數ε=4,10%)。主要使用4層~6層闆,在成本非常敏感的情況下可以使用厚度在1mm以下的雙面闆,要保證反面是一個完整的地層,同時由于雙面闆的厚度在1mm以上,使得地層和信号層之間的FR4媒體較厚,為了使得RF信号線阻抗達到50歐,往往信号走線的寬度在2mm左右,使得闆子的空間分布很難控制。對于四層闆,一般情況下頂層隻走RF信号線,第二層是完整的地,第三層是電源,底層一般走控制RF器件狀态的數字信号線(比如設定ADF4360系列PLL的clk、data、LE信号線。)第三層的電源最好不要做成一個連續的平面,而是讓各個RF器件的電源走線呈星型分布,最後接于一點。第三層RF器件的電源走線不要和底層的數字線有交叉。 

2)對于一個混合信号的PCB,RF部分和模拟部分應當遠離數字數字部分(這個距離通常在2cm以上,至少保證1cm),數字部分的接地應當與RF部分分隔開。嚴禁使用開關電源直接給RF部分供電。主要在于開關電源的紋波會将RF部分的信号調制。這種調制往往會嚴重破壞射頻信号,導緻緻命的結果。通常情況下,對于開關電源的輸出,可以經過大的扼流圈,以及π濾波器,再經過線性穩壓的低噪音LDO(Micrel的MIC5207、MIC5265系列,對于高電壓,大功率的RF電路,可以考慮使用 LM1085、LM1083等)得到供給RF電路的電源。

3)RF的PCB中,各個元件應當緊密的排布,確定各個元件之間的連線最短。對于ADF4360-7的電路,在pin-9、pin-10引腳上的VCO電感與ADF4360晶片間的距離要盡可能的短,保證電感與晶片間的連線帶來的分布串聯電感最小。對于闆子上的各個RF器件的地(GND)引腳,包括電阻、電容、電感與地(GND)相接的引腳,應當在離引腳盡可能近的地方打過孔與地層(第二層)連通。

4)在選擇在高頻環境下工作元器件時,盡可能使用表貼器件。這是因為表貼元件一般體積小,元件的引腳很短。這樣可以盡可能減少元件引腳和元件内部走線帶來的附加參數的影響。尤其是分立的電阻、電容、電感元件,使用較小的封裝(0603\0402)對提高電路的穩定性、一緻性是非常有幫助的;

5)在高頻環境下工作的有源器件,往往有一個以上的電源引腳,這個時候一定要注意在每個電源的引腳附近(1mm左右)設定單獨的去偶電容,容值在100nF左右。在電路闆空間允許的情況下,建議每個引腳使用兩個去偶電容,容值分别為1nF和100nF。一般使用材質為X5R或者X7R的陶瓷電容。對于同一個RF有源器件,不同的電源引腳可能為這個器件(晶片)中不同的官能部分供電,而晶片中的各個官能部分可能工作在不同的頻率上。比如ADF4360有三個電源引腳,分别為片内的VCO、PFD以及數字部分供電。這三個部分實作了完全不同的功能,工作頻率也不一樣。一旦數字部分低頻率的噪音通過電源走線傳到了VCO部分,那麼VCO輸出頻率則可能被這個噪音調制,出現難以消除的雜散。為了防止這樣的情況出現,在有源RF器件的每個官能部分的供電引腳除了使用單獨的去偶電容外,還必須經過一個電感磁珠(10uH左右)再連到一起。這種設計對于那些包含了LO緩沖放大和RF緩沖放大的有源混頻器LO-RF、LO-IF的隔離性能的提升是非常有利的。

6)對于PCB上RF信号的饋入、饋出,一定要使用專門的RF同軸連接配接器。其中最為常用的是SMA型的連接配接器。對于SMA的連接配接器而言,又分為直插式的和微帶式的。對于頻率在3GHz以下的信号,而且信号的功率不大,并且我們不計較微弱的插損,則完全可以使用直插式的SMA連接配接器。如果信号的頻率進一步提高,則我們需要慎重選擇RF連接配接線材以及RF的連接配接器。此時直插式的SMA連接配接器由于其結構(主要是拐彎)可能會導緻比較大的信号插損。此時可以使用品質較好(關鍵在于連接配接器所使用了PTFE絕緣子材料)的微帶SMA連接配接器來解決問題。同樣如果你的頻率不高,但是苛求插損、功率等方面的名額,同樣可以考慮微帶 SMA連接配接器。另外小型的RF連接配接器還有SMB、SMC等型号,對于SMB連接配接器而言,一般這一類連接配接器隻支援2GHz以下的信号傳輸,而且SMB連接配接器采用的卡扣結構在高振動場合會出現“閃斷”的情況。是以在選擇SMB連接配接器時要慎重考慮。多數的RF連接配接器都有500次插拔限制,插拔過于頻繁可能永久損壞連接配接器,是以在調試RF電路的時候就不要把RF連接配接器當螺絲擰着玩了。由于SMB的PCB座的部分是針式結構(公),是以頻繁插拔對焊在PCB一端的連接配接器損耗相對較小,降低了維修的難度,是以在這樣的情況下SMB連接配接器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另外對于那些對空間要求極高的場合,還有GDR一類的微型連接配接器供選擇。對于那些阻抗即便不是50歐、低頻率、小信号、精密直流等模拟信号或者數字部分的高頻時鐘、低抖動時鐘、高速串行信号等數字信号都可以使用 SMA作為饋出饋入的連接配接器。

7)在設計RF PCB的時候,對于RF信号的走線的寬度是有嚴格的規定的。設計的時候要根據PCB的厚度和介電常數需要嚴格計算、仿真走線在對應的頻點上的阻抗,以確定其為50歐(CATV的标準為75歐)。然而,并不是時時刻刻我們都需要嚴格的阻抗比對,在某些情況下,較小的阻抗失配可能無關大礙(比如40歐~60 歐);而且,即便你對闆子的仿真是基于理想情況下做的,實際交給PCB廠生産的時候,廠商所使用的工藝會導緻闆子的實際阻抗和仿真結果相差千裡。是以對于小信号RF PCB的阻抗比對這樣的問題,我的建議是:Step-1: 和PCB廠适當溝通,獲得對應厚度、對用層數的闆子50歐走線的寬度範圍;Step-2: 在這個寬度範圍内選擇一個合适的寬度統一應用在所有50歐的RF信号線上;Step-3: 在PCB 傳遞生産的時候,在Script上注明所有這個寬度的線做50歐阻抗比對。此時就不需要啰裡八嗦的指出一大堆需要做阻抗比對的線了(而對于PCB生産廠而言,他們會在你所設計的PCB外延以拼版的形勢制作一個阻抗條,在出廠的時候測試一個阻抗條上的一個對應寬度的樣本走線的阻抗來大緻确定闆子上同樣寬度走線的阻抗。最後這個阻抗條被PCB廠切下并回收,而不會被你看到)。而不同的頻率,同一寬度的線所表現出的阻抗會略有不同,但是這個差别一般在10%以内。當然你也可以編寫一個很複雜的阻抗設定腳本,讓紙闆廠根據他們的工藝微調不同頻率上工作的走線的寬度使得其阻抗被嚴格的設定為50歐,然後要求PCB 廠對每一根線做篩選。這樣做導緻成本呈對數上升,而且會産生大量的廢品率;而且在這樣的PCB實裝完畢後由于焊錫分布以及RF元件自身的因素仍然會導緻阻抗的偏差。這樣的情況是極為少見的,因為即便是精密的RF測試測量儀器,RF小信号的走線阻抗的微弱失配(5%以内)帶來的誤差可以很輕易的被軟體校正;而對于相對粗糙的通信機而言,就更不必在意那5%的差别了。但我要強調的是,對于LNA(低噪放)和PA(功放)部分的RF電路而言,RF走線的阻抗問題則非常敏感,但所幸的是無論是LNA電路還是PA電路,走線上的頻率一定是一樣的,而且走線數量少(無非也就輸入和輸出兩個節點)。此時我建議在敏感場合,LNA和PA單獨做闆,使用媒體介電常數分布均勻的高品質RF專用的PCB闆材(Rogers/Arlon/Taconics),在RF信号線部分不使用阻焊油(也稱綠油),避免阻焊帶來阻抗的漂移;并且要求PCB制闆廠提供阻抗測試報告。因為LNA電路的輸入部分本身的信号功率已經非常小(-150dBm以下),阻抗失配帶來的插損進一步降低了寶貴的信号強度;對于PA電路而言,由于其工作在很高的功率,阻抗失配帶來的插損可以消耗很大的能量(比較一下,插損同為1dB:10dBm信号衰減為9dBm 和50dBm衰減為49dBm所消耗的能量的差别,呵呵,後者可以産生20W的熱量)在一些功率上千瓦的PA中,1dB的插損可能帶來火光四濺的效果,呵呵。

8)對于那些在PCB上實作那些在ADS、 HFSS等仿真工具裡面仿真生成的RF微帶電路,尤其是那些定向耦合器、濾波器(PA的窄帶濾波器)、微帶諧振腔(比如你在設計VCO)、阻抗比對網絡等等,則一定要好好的與PCB廠溝通,使用厚度、介電常數等名額嚴格和仿真時所使用的名額一緻的闆材。最好的解決辦法是自己找微波PCB闆材的代理商購買對應的闆材,然後委托PCB廠加工。

9)在RF電路中,我們往往會用到晶體振蕩器作為頻标,這種晶振可能是TCXO、OCXO或者普通的晶振。對于這樣的晶振電路一定要遠離數字部分,而且使用專門的低噪音供電系統。而更重要的是晶振可能随着環境溫度的變化産生頻率飄移,對于TCXO和OCXO而言,仍然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隻是程度小了一些而已。尤其是那些貼片的小封裝的晶振産品,對環境溫度非常敏感。對于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在晶振電路上加金屬蓋(不要和晶振的封裝直接接觸),來降低環境溫度的突然變化導緻晶振的頻率的漂移。當然這樣會導緻體積和成本上的提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