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真相(truth)最可怕的敵人不是謊言(lie),而是神話(myth)

唐浩明點評曾國藩家書

寫書評,書評名:真相(truth)最可怕的敵人不是謊言(lie),而是神話(myth)

  

   “自官江吏以來,一二十五年,惟在晉兩年公事較簡。此外無日不在荊天棘地之中。大抵所辦之事,皆非政府意中欲辦之事;所用之錢,皆非本省固有之錢;所用之人,皆非心悅誠服之人。總之,不外《中庸》“勉強而行”四字。然所辦各事,亦頗有竟睹成功者,真僥幸也。”——張之洞

  

   曾國藩家書的寶貴,不在于他的完美,而是他的完整。當這麼一個完完整整的人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終于能讓我們對自己的人生有了無比深刻的了解。在他之前,以及他之後的現在,還未有一個人願意能把自己的一輩子這麼完完整整地展示給衆人,讓其他的人有所啟發和學習。

   現在,我們看到是一個又一個的“神話”,有“最好的自己”、還有“可以複制的成功”,總是他們告訴你讀了這些書就能有所成就,就能有所作為,林林總總的這些“神話”遍布書店網店的大街小巷,一次次地狂轟亂砸,一次次地被打雞血,興奮過後更多的是失落和麻木。 “神話”們要作為我們的願景,而讓我們無法知道一個人是怎麼成長起來的,讓我們不敢去犯錯誤,結果無法成長,

  

   直到讀了曾國藩全書,我才明白:一個人的一生,大家都其實差不多。曾國藩自己一生都在犯錯誤,一生也在碰運氣:

   枯燥無味的私塾學習以求得一官位,得到錄取通知後得意忘形被長輩教訓,然後在翰林院重新學習陣陣實用的知識,34歲之前碌碌無為沒有機會,然後因為太平天國自己4年連升三級,但随後被兄弟猜忌,被徒弟刁難,被朝廷折騰。他自己信奉門當戶對結果葬送了大部分子女的幸福,給自己寫的很多計劃要求結果沒有一個堅持下來,年齡大了一身的病不得不讓小妾每日服侍……

   曾氏越著權越重的時候,他越住以退抑。他的退抑是全方位的:囑咐家中辦事不求顯眼是一個方面;教導老九畏天命、畏人言、畏訓誡,适齡一個方面;承認自己功德材菲,成功隻是僥幸的,是一個方面;在物質享受上,盡量壓低,是一個方面;将大全集于一身的局面做點分散,也是其中一個方面。

   這就是我們的曾氏,是中國這塊土地上産生的、中國這個文化傳統熏陶下的産物:他是深谙中國官場文化、洞悉人情世故的大智者;他也是小農經濟的産物,自保意識太強烈的儒弱者;他是持盈保泰、明哲保身的庸人;他也是一個事功清望什麼都想獲得的貪心之徒。我們神話了太多太多的人,而那麼多的人似乎也願意被我們神話,如果沒有曾國藩家書,曾國藩也隻是我們神化的曾國藩。

  

   今世風日趨浮躁,人皆急功近利,恨不能一日之間便發大财、居高位、享盛名,不願意去做長時期的積累功夫,尤其不願意去從事到的心靈方面的修煉,認為那些都是虛的假的。但是,也有一些人,他們既存高遠,又腳踏實地,修身務本,儲才仰望,在天時未到來之前,努力準備着,一旦機會降臨便能很快地把握住,捷足先登。成功之際實奠于早期這種紮實的格物修誠的訓練。

  

  以下為家書整理心得:

  

  為學:

   為學4字:一曰速,即博覽群書,擴大知識面;二曰熟,對經典之作反複讀,并且能背誦;三曰恒,堅持臨帖習字,書法要好;四曰思,做文章要有自己的見解,自己的思想。為學當日日研幾——認真對待瞬間念頭、細微小事,與修齊治平的大事相連(最佳的方式是寫日記,在日記中無情地揭破自己,批判自己,以求達到淨化靈魂的目的),于是,好學深思而有堅卓之志,便能金丹換骨。

  

   《中庸》對學者提出5要求: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笃行。實際上可歸納為:”愚必明,柔必強“六字。首先要對自己所學有所分類,一種學問便有一種分類之法。一人之愛好,也便有一人的分類之法。自己做分類,應按照自己的嗜好而做,而在社會裡,為衆人所采取的分類目錄,其做法當有一定的原則,而後開始學習。學習的過程都有一個從易到難,再從難到易,在從易到難的過程。這一道道難關,實際上便是一個個飛躍的起點。過了,便是超越了前一段的自我。當自我越來越高的時候,超越也便越來越難,攻關者也便因陸續淘汰而越來越少:怕苦怕難者被淘汰了,滿足現狀者被淘汰了,天分差者被淘汰了,而能打通極困極難關口的才是好漢,才是成功者。

  

   讀書可以改變人的氣質。雖然氣質屬于人的本性之列,是與生俱來的,的确難以改變,但也不是完全不能變的。書籍可以教給人們許許多多的知識,可以把目前人的成敗得失通過文字再現在讀者面前。聰明的讀者能從中看出美醜善惡,優劣好壞,進而要求自己學習什麼,弘揚什麼,抛棄什麼,久而久之,性格氣質便在不知不覺間發生了變化。

  

   讀書之道,在于由博返約、由粗到精,宜約易精,專精一經,一經通則諸經通。“靜”字功夫最是要緊。若不靜,則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而讀書之要,在于格物緻知,勤做劄記。讀書劄記重在兩個方面:遇有心領神會者,則記下自己此刻的閱讀心得;遇有疑問者,則将自己的所疑提出來,以後随着學問的提高,對先前的所疑又有新的認識,也宜将這一過程記錄下來。

  

   讀書劄記3種形式:

   1)摘錄書中的重要文字,一邊以及和日後檢索

   2)對此書的概括或簡評,類似于書評

   3)為将讀書過程中的疑點或能引起聯想引發感悟之處記下來(最高層次)

  

   讀書為學的尤為注意:

   1)猛火煮慢火溫,讀書先在短期内集中精力閱讀,掌握所讀之書的概貌;然後再對其中的章章節節乃至字字句句做慢慢細細的咀嚼,讀熟讀透,以求探到書中的精髓奧義。

   2)乾坤禮樂,即對立統一,辯證批判。天下有益之事,皆有足損者寓乎其中,不可不辨。

   3)學問功夫在于日積月累,積累到一定時候,則有豁然貫通的感悟。

   4)不要把學問僅限于書本中,家庭日用之間便有大學問,值得大勇功夫(否則隻是青春作賦,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

   5)盡棄前功,一志從事與先輩大家之文,不要總是為應付考試而讀書作文,此中誤人終身多矣!

  

  修心:

   修心4道:一曰慎獨則心安;二曰主敬則身強;三曰求仁則人悅;四曰習勞則神欽。君子有三樂:讀書聲出金石,飄飄意遠,一樂也;宏獎人才,誘人日進,二樂也;勤勞而後憩,三樂也。當身處逆境之際,一定是外界強自己弱的時候。此時行“悔字訣”,好比韬光養晦,減少被人攻擊的目标;好比藏鋒削芒,少了許多與人沖突的可能性。如此則能更好地保護自己,免受太多傷害。若在順境的時候也能奉行此訣,則更能赢得别人發自内心的敬服。求強在自修處不在勝人處,為人強梁下場必慘,世上幾無真正清官。

  

   一人一生凡三變:辭賦之學變為程朱之學;程朱之學變申韓之學(法家);申韓之學變黃老之學(道家)。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要對這些主要的學說都能明了,并将其中的精華恰到好處地運用在不同的時候、不同的事情上,才可以稱得上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中國文化的掌握着。一個人的成功,正是能把這些運用自如後的結果。

  

   天有孤虛,地阙東南,天地都有不足,何況人?故人有所缺陷才是真實的。日中則昃,月盈則虧,日月都不能追求圓滿,何況人?故人應當有所欠缺才好。 富貴功名乃人生浮榮,惟胸次浩大才是真正受用。胸襟潇灑與放蕩名節大不相同。胸襟潇灑是指淡泊名利、順應自然;放蕩名利則将觸犯名教,與世道人情相許。故要學王羲之、陶淵明,而不可學嵇康、阮籍。

  

   但需要知道的是,一個人即使是努力修煉,很多本性還是不能完全消除,一旦遇到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便會情不自禁地暴露出來,是以對于自己的心魔,要時刻控制,并且寬容了解自己。

  

  養生:

   養生之道,在于腳踏實地,克勤小物,修身惜福。而養生之法約有6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懲忿,三曰節欲,四曰每夜臨睡洗腳,五曰每日兩飯後各行三千步,六曰靜坐修煉。雖體弱,而保養之法,亦惟在慎飲食節嗜欲,斷不在多服藥。而許多處事辦事之法亦是養生衛生之方,如寬厚和氣、勤快樸素、不存害人之心、不貪非分之才,說的是處世辦事,然都可借來養心衛生,因為這二者在道理上是相通的。借花竹山水以養身心,懲忿窒欲,戒好名好勝,少吃藥特别是少吃補藥。惜福四法:少用仆婢;少花銀錢;少管閑事;少斷是非,無應酬饋贈則不能辦事;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

  

   修身十三課程:

   1)主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拒。無事時新在腔子裡,應事時專一不雜

   2)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一會,體驗靜極生陽來複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3)早期: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

   4)讀書不二:一書未點完斷不看他書。東翻西閱,都是詢外為人

   5)讀史:二十三史每日讀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6)寫日記:須端楷。凡日間過惡:身過、心過、口過,皆記出,終身不間斷

   7)日知其所亡:每日記茶餘偶談一則,分德行門、學問門、經濟門、藝術門

   8)月無忘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機理之多寡、養氣之盛否

   9)謹言:刻刻留心

   10)養氣:無不可對人言之事,氣藏丹田

   11)保身:謹尊大人手谕:節欲、節撈、節飲食

   12)作字:早飯後作字。凡筆墨應酬,皆當作功課

   13)夜不出門:曠工疲神,切戒切戒 

  

  作文:

   少年文章事,觀弈老來心(做事情要從年少的時候做起,沒有身份地位,不要包袱,不怕遭人批評,不怕出醜,慢慢地就能做好了)。絕好文章,氣勢、識度、情韻、趣味四說必居其一。而作文技藝應追求佳境有二:曰雄奇,曰淡遠。作文然,作詩然,作字依然,若能含雄奇于淡遠之中,尤為可貴。如能思路宏開(意義層出不窮),則文章為必發之品。

  

   作文3要素:

   1)内容(意義):充實的内容(核心主幹)

   2)條理:清晰暢達,條理和邏輯要遵循習慣的規矩,不要标新立異,與衆不同

   3)詞(藻)彙:文采要靠準确、生動而又形象的詞彙來裝飾,它有如花葉的色澤、羽毛的光彩、女人的亮麗。用上一個得體的詞彙,這句話便立刻靈動起來。

  

   切忌:不宜視文太重,而視天下後世太輕。天下事無所為而成者極少,有所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為人:

   為人當保持耕讀之家本色,過常人簡樸勤奮日子,不染官宦子弟纨绔之氣。慎獨(慎重地對待一人獨處時的一言一行)、拙誡(踏踏實實,下苦功,用笨勁)、有志、有識、有恒。權力和金錢,通常為世人所追求,而精神和品格,則易被人忽視。後者對人更重要,因為後者屬于人的自身,前者确實身外之物。可惜,世人常常看不到這一點。為人當知,無實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禍。

  

   聰明,耳聰目明之謂也。頭腦靈乏,反應快,口齒伶俐,善察風色等。但若把握不好,過了分寸,便會變為過于玲珑剔透,則反為不美。原因如下:

   1)求學做事往往不願意下笨功夫,而大學問大事業,大多都是從笨、苦、持久中得來。因而此種人難成大器。

   2)對人對事往往沉不住氣,好表現,喜跟風,而世道人心,則複雜多變。故此種人不如持重者穩妥,易栽跟頭。

   3)往往講究清爽明白,打破沙鍋問到底。但世界上許多事情不是能夠求個清爽明白的,一味講究,反倒招煩招怨招是非。

  

   故做人應“渾”,與勤、儉、剛、明、忠、恕、謙一列為人之八德。人之在世,當如“渾”,一味渾含,永不發露。含宏淵默,大讓無形,稠人廣坐,終日不發一言。“渾”不是圓滑,更不是糊塗,而是圓通,它是一種高境界的處事待人之方。閱曆淺的人難以了解,容易将它與“世故”混為一談。是以為人處事,不輕非笑人,絕不可開口便道人短長,笑人鄙陋,好發人覆,此為“驕”也。不可接受别人的禮物酒食,又要謙虛禮貌相待。接人待物,是一種藝術,處置得好,朋友滿天下;處置得不好,易招惹是非。

  

   助人之事,無外乎3種:

   1)孟子之說:見牛未見羊(以目見為主,看到了就幫助,看不到也可以不理)

   2)佛家之說:随緣布施(你能意識感受到,那就是有緣,那就可以幫助,反之則無必要)

   3)星岡公之說:濟人須濟急時無(對方有難時,自己能幫助就可以幫助)

   于是乎,施恩者,應不求回報;受恩者,則應終身不忘恩德。

  

  做官:

   天分高之人,無科名亦可作大事;而天分低之人,隻能求功名。做不做得成官,能做多大的官,不是自己所能掌握的,通常是握在别人的手裡。但為官之道,在于強字須從明字做出:強要在明的基礎上,這樣的強才不是強梁,而是真正地使人心服口服。而身為官親,不與聞地方事務,實乃明措。

  

   有關為官處事:行事要不激不随,處位則可高可卑,如此則是外行上下下都會心悅誠服,事情也就辦好了,官也就會一步步晉升。反之,辦事若過于偏激,或完全沒有主意,地位隻能在人之上,不能在人之下,則辦事也辦不好,官也升不上去。

  

   曆史告訴我們,清查某一事件、某一團夥,尤其是清查某一種思潮的事情,一旦在大範圍内用大轟大嗡的方式進行,往往是弊大于利,禍大于福。而最好的做法隻有一種:隻禁船載,不禁路挑。

  

   帶勇之人,要才堪治民,要不怕死,要不急名利,要耐受辛苦。将之才,要知人善任,要善識敵情,要臨陣膽識,要營務整齊。治兵之才,不外乎“公”、“明”、“勤”三字。用兵打仗,當有好整以暇,如此能從容整理、回翔審慎、定靜安慮。

  

   制勝之道,實在人不在器,而識人訣竅在于: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對有才無德之人:不沒其長,而稍遠其人。中國之事,中國了之,不需仰仗外人。但人的生命價值,在中國很少被擡到最高最尊嚴的地位,尤其是在亂世,在戰争年代,生命更被視為草芥。

  

   曾氏“宏獎”育才法,基于人都有向上幕好的心理,多用獎勵少用批評,展現了教育者對被教育者人格的尊重。兩種人有兩種不同的方法:

   1)高明者:好顧體面,恥居人後,勉之以忠可以忠,勉之以廉可為廉

   2)卑瑣者:無大志,斤斤計較小得失,管得嚴則有所畏懼,管的松則懶散堕落

   用獎勵而不用苛責,正是把對方置于高明而好體面者之列,是以更能激發起自尊心,進而為忠為廉。揚善于公庭,規過于私室。

  

  成事:

   成事之道,半由人力,半由天事,吾輩當如廉、謙、勞,但當盡人力之所能為,而天事則聽之于自然,成功得名不盡關人事,信命認命不與命運抗争。

  

   古之成大事者,規模遠大與綜理密徽二者阙一不可,而“才大氣大”四字,餘甚愛之,才根于器,良為知言。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凡成大事,人某居半,天意居半。辦什麼事,能辦不能辦,什麼時候辦大體規劃及其前景預測,這些方面屬于識的範疇。識,得之于學問,也得之于閱曆,同時也得之于天賦智慧。定下來以後,如何将設想變為現實,即如何去實作目标,這要靠才幹去其作用。才幹是一種能力,主要來自于曆練。

  

   人生除了勤勞治事外,還得有豁達光明的胸襟和恬淡沖融的意趣。換句話說,即有意味的人生包括内外兩個方面:在外者為事業有成,在内者為有淡泊寬闊的心境。曆史上凡有成就之人,盡管從事職業和社會地位各有不同,但是有一點一定是共同的,那就是豁達光明的胸襟,也就是人的内心對外部世界的吐納,這種吐納,既有程度的差别,也有品性的差别。豁達與否,指的是程度方面;光明與否,指的是品性方面。人生的意趣建築在胸襟之上,恬淡沖融的意趣隻能建築在豁達胸襟之上。

  

   凡成事之要,有3點體驗:

   1)凡人坐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

   2)帶勇之法,以體察人才為第一,整頓營規、講求戰守次之

   3)精神愈用則愈出,陽氣愈提則愈盛

  

   最後,我們可以熱衷功名事業,但同時也要看到功名事業給人帶來的負面;不要一門心思追求功名利祿,隻盯着它帶給人生風光的一面,卻不去考慮它同時而來的風險的一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