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别人都在馬斯洛金字塔的下部,而你在頂層?

别人都在馬斯洛金字塔的下部,而你在頂層?

“馬斯洛金字塔”是一個把人的需求給分層的著名學說,是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年提出的。

  • 人生在世,最底層的需求是生理上的,比如食物啊,休息啊,睡眠啊這些,比動物強不了多少。
  • 往上一層是安全需求,我們要求有穩定的收入,有健康的身體,不用一天到晚提心吊膽,還能給自己的家庭提供福利保障。
  • 再往上一層是關系需求,我們要有親情、愛情和友情。這些都是哪怕再普通的人,也理應擁有的東西。
  • 更往上一層,可能就有點不普通了,是聲望需求。我們希望自己有所成就,在社會上受人尊敬,可以稱得上是一個人物。
  • 金字塔的頂層則是“自我實作”的需求,這是人生的高境界,名利都已經不再重要了,我們隻想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我們要有所創造、有所發現,我們要解決這個世界的問題,為此我們非常樂意完善自己,提升自我,樹立正确的三觀,有高尚的道德,避免各種認知偏誤,追求真理……
别人都在馬斯洛金字塔的下部,而你在頂層?
别人都在馬斯洛金字塔的下部,而你在頂層?

馬斯洛本意是說人應該一層一層地往上走,但是後世的心理學家發現這并不是嚴格的順序。很多人連溫飽都沒滿足,就已經在追求自我實作,人的需求是複雜的。

但不論如何,這個需求的分層,很容易讓我們把人給分層:

  • 有的人蠅營狗苟就知道賺錢
  • 有的人卻在追求道德、科學和藝術

他們顯然不是一個層次。

那好,請問,現在我們周圍這些人,誰在低層次,誰在高層次呢?答案當然是我們在高層次,别人在低層次。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咱們設想這麼一個場景。有個公司為了激勵員工在工作中達标,提出凡是達标的員工,可以獲得一萬元的獎金。對這筆獎金有下面這三種描述方式,

  • 1、想想這一萬塊錢能幹什麼吧,你可以用它給家裡換個好一點的電冰箱!
  • 2、把這一萬元存起來,可以增加你的财務安全!
  • 3、想想這一萬元意味着什麼,它代表的是公司對你業績的肯定,是對你的重視!

你更喜歡哪個說法?心理學家研究發現,

  • 如果是問哪個說法更能打動”你“,人們都說是第三條,誰不知道錢有用,可我在乎的是這點錢嗎?我在乎的是事業!
  • 可是如果是問你覺得哪個說法最能打動”别人“,大家都選擇了第一條和第二條。我們認為别人主要在乎錢。

這個研究還有一項調查是這樣的。公司要動員員工去從事一個新崗位,請問下面這三種說法中,你選擇哪個,

  • 1、這是一份非常穩定的工作,公司永遠都需要這個崗位,你從此就不用擔心被裁員了。
  • 2、這是一個高度可見的工作,很多人能看到你的業績。
  • 3、這是我們公司核心的業務,這個崗位可以讓你真正看到公司是怎麼運作的,能讓你快速成長。

結果非常類似。

  • 是如果問的”自己“,大多數人認為第三個說法最能打動自己
  • 可如果問的是你認為哪個說法能打動”别人“,大多數人認為第一條和第二條最有效。别人在乎的是安全和聲望,我在乎的是自我實作。

換句話說,在我們的心目中,自己都是處在馬斯洛金字塔的頂層,而别人都處在中下層。

對自我和對他人的不對稱認識,是個普遍現象。人總是過度自信,高估自己低估别人。而人對自己相對于别人在馬斯洛金字塔上的位置的高估,可能比對自己能力的高估更嚴重。

還有另外一個研究,是對以前研究的大規模重複驗證。研究者對香港和美國的上千個受試者做問卷調查,讓他們評估“自己”和“别人”在兩個方面的水準。

  • 一方面是個人能力怎麼樣,包括愛不愛拖延,是否擅長做公開演講之類。
  • 一方面是有沒有“認知偏誤”,總共調查了八項認知偏誤,包括“自利性偏誤”,也就是成功都是因為我水準高,失敗是因為我運氣不好  等等,都是常見的心理偏誤。

注意,這個研究不是直接測量受試者在這兩個方面的水準,它是考察受試者對自己和對别人在這兩個方面的評估。

結果是受試者的确對自己的個人能力有所高估,認為自己比别人的能力強那麼一點點,

别人都在馬斯洛金字塔的下部,而你在頂層?

但真正高估的是認知偏誤方面,

别人都在馬斯洛金字塔的下部,而你在頂層?

說白了,就是大多數人認為自己在個人能力方面可能比别人強那麼一點點,但是要說有沒有偏見,三觀正不正,那自己是明顯強于别人。

這裡所說的能力大約能管到馬斯洛金字塔上的聲望需求這一層;而認知偏誤,那可是自我實作層面的進階東西。

不見得每個人都是這麼認為的,但是這個總體趨勢非常明顯。大家心裡都這麼想,也許我掙錢不多,也許我能力有限,但是我可不像大多數人那樣對世界充滿偏見,我是一個公正的人。錢當然是個好東西,但我工作主要是為了理想和愛好,不像大多數人那樣就為了掙錢。我一直都是在追求自我實作的層次,别人基本都隻為名利奔忙。

如果這麼說感覺有點誇張,我給你換個說法。比如你在工作中跟一位同僚發生了沖突,他激烈地反對你,你覺得,他為什麼會這樣?

難道他是為了公司着想嗎?難道他是為了公平和正義嗎?肯定不會的。他要麼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要麼就是被偏見沖昏了頭腦!

那你為啥跟他沖突呢?那當然是為了公平和正義。

由此我們能不能反思一下。當我們評估社會現實的時候,是不是總覺得這是一個物欲橫流的世界。當我們不得不維護自身利益的時候,是不是都是……“不得不”如此,我們内心永遠是個好孩子,隻是不得不偶爾向現實低頭。

而那很可能是你的偏見!你低估了别人在馬斯洛金字塔上的位置。

一說起來,成功者無不心狠手辣,上位者無不面厚心黑,底層無不渾渾噩噩,其實真不一定。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身處馬斯洛金字塔頂層的自我。

了解這一點,對我們跟人打交道非常有用。

  • 土味的營銷廣告都是試圖從馬斯洛中下層吸引消費者:我這個冰箱物美價廉,我這個手機性能卓越,我這個椰汁能豐胸。可是我們看那些進階的廣告,都是試圖打動消費者那個馬斯洛頂層的自我。
  • 這也是為什麼長輩給介紹對象不靠譜:他們看孩子隻能看到馬斯洛中下層,因為頂層的内容很難跨代交流。你家孩子愛好藝術但你覺得那不是賣點,你以為别人家孩子都隻認房産證嗎?
  • 有的人張口就是”沒有永遠的對手,隻有永遠的利益“,認為人與人、團隊與團隊、組織與組織之間的協作,本質上都是利益的交換,因為”對方“是個唯利是圖的人,”我們“是有高遠追求的人,”我們“為了大局,隻能遷就一下”對方“

如果這個“别人”是“外人”,我們的“馬斯洛金字塔偏見”可能就更嚴重了。

中國古人看自己,那是禮儀之邦,我們是知書達理、舍身取義的中華;我們看蠻夷,那都是隻知道利害不知道大義的野蠻人。可是殊不知蠻夷看我們也是這樣:他們可能覺得中原人都愛欺詐而且貪生怕死,草原人都是講義氣的豪傑。

其實誰還沒有個自我實作的需求呢?

近代面對西方“列強”,我們認為他們強在“船堅炮利”;而我們中國之是以落後,那是被“禮教”所害,說白了,我們是因為在馬斯洛頂層呆的太久,吃了過度文明的虧。

于是中國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認為在國際上做事應該隻談利益!既然别人是“列強”,那我們就必須成為“更強”。

這個想法其實沒有大毛病,想在國際上混好,硬實力絕對是第一位的。但是,軟實力其實也很重要。列強并不是隻講“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胡蘿蔔加大棒”之類,列強的人民也有馬斯洛頂層需求。

有研究發現,西方選民投票,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從自身利益出發。人人都知道自己手裡這區區一票根本左右不了大局,之是以出去投票,那其實是一種自我表達,那是要表達自己的政治理念,那是自我實作的需求。

如果你認為在國際上做事應該隻談利益,我認為你那是一個錯誤判斷。說我是有錢的中國大爺,跟我合作有好處拿,你們服不服?這是一個非常愚蠢而且難看的姿态。試問如果一個外國人到中國這麼嚣張地炫耀,又有哪個中國人受得了。

說你這個地方的人對我們缺乏好感,那你們還想不想做生意了?想跟我做生意就得認同我!這招對資本家也許有用,畢竟資本家有直接利益。但是對老百姓來說,你那生意的好處攤到我頭上真沒多少,我怎麼可能因為那麼一點點利益放棄自我實作的需求呢?

總而言之,認為别人隻講利益,别人的認知充滿偏誤,甚至敵人非蠢既壞,這是一個普遍的偏見,有可能會妨礙我們的判斷力。

學會在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高層跟人打交道,你才是真正的高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