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不留(微信公衆号:王不留)
時間真快。距離2011年3月11号日本福島發生核洩漏事故,已經過去整整十年。
那時我還在江西出差,看到福島核電站接二連三爆炸的視訊,極為恐怖震撼。
随後,謠言漫天,說“以後生産的食鹽會受到核污染”、“加碘食鹽可以防輻射”。這些資訊和結論,像病毒一樣四處傳播。所有賣鹽的地方都遭遇了擠兌。
我們政府一邊科普一邊辟謠,同時加大了食鹽的供應,沒幾天就把鬧劇終結了。
我也是其中瘋狂之人,屯了夠吃半年的食鹽。
本期的《經濟學人》對福島核洩漏事故産生的影響進行了分析。

2011年,日本北部那場大地震及引發的海嘯,一起造成近兩萬人喪生,十多萬所房屋被摧毀,并使數千萬人的生活陷入混亂。直接經濟損失預計超過2000億美元。這比世界上任何其他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都要大。
然而,對于世界上很多人來說,他們隻記住了一件事:福島第一核電站随後發生的危機。
首先,地震切斷了核電站與外部電力供應的聯系,同時,巨大海嘯輕易漫過核電站的海堤頂部,淹沒了裝有應急發電機的地下掩體。
這種情況導緻反應堆堆芯無法冷卻,堆芯内部的核燃料開始融化。
在大火、爆炸和高到令人震驚的輻射量的情景下,這個仿佛來自地獄般的核燃料熔坑開始逐漸侵蝕核電站的混凝土地基。
世界由此陷入恐慌。各國對利用核能采取了不同嚴厲的措施。比如,德國總理默克爾下令逐漸關閉德國的核反應堆。在中國,世界上最大的新核電站計劃被擱置。為防止氣候變暖而推動的“核複興”的言論也變得悄無聲息。
核能使用有很多缺陷。核電站建造工期緩慢,造價昂貴。防範災難性故障的風險需要嚴格的監管。還可能引起核擴散。
所有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引起了世界各地人們對核能技術的不安。
不過,有兩件事需要知道。第一,監管規範的核能是安全的。切爾諾貝利核洩漏事件,并沒有導緻大量人員喪生。
這次的3.11日本大災難,奪走了福島幾乎所有的生命是海嘯而不是核輻射。
另一個是全球氣候正處于危機之中,核電廠可以提供滿足“降低廢氣排放”這一要求的大量“零排放”電力。太陽能和風能雖然便宜,但無法持續供應。核能可以做到這點。
盡管如此,安全高效的核電站在發達國家還是在被關閉。據國際能源機構稱,這些關閉和舊核電站的退役意味着,到2040年,發達經濟體可能會失去三分之二的核容量。
日本從2011年開始減少核能的使用,截止2019年,發電來源主要是依靠煤和氣,核能占比已非常小。
要重新開放關閉的核電站,重點要加強核監管機構的獨立性。 在日本,要使重新封存的核電站開工比政府想要的要難。核能的使用需要赢得更多群眾的信任,這很重要。
這也表明核能的最大弱點。在發達國家,由于法律法規和公衆的反感,利用核能的代價是昂貴。然而,該技術越來越成為我們國家的專長。
福島核事故導緻不少國家利用核能工作暫停後,中國的核計劃加速了,以減少對煤炭的依賴。
中國在2019年的核能産量是2011年的四倍,在建的反應堆有16座,計劃中的還有39座。
發達國家有充分的理由尋求用新能源技術取代老化的核電站。與此同時,在推動能源研發以應對氣候危機的過程中,西方政府應該確定給予核能應有的份額。
核能,在争取穩定氣候變化的鬥争中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福島的教訓不是逃避核電,而是明智地使用它。
本期另有一篇《The Fukushima disaster:Nuclear decay》長文可以補充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