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順勢而為的李一男會如何造車?

這幾天,雷軍以及他的團隊,正在為小米5周年慶生。毋庸置疑,小米取得了巨大成功,“順勢而為”這四個字,是雷軍給外界分享經驗時最愛用到的詞語。雷軍“風口與豬”的理論曾被李彥宏質疑為投機思維,不過現在還是有越來越多的人順勢而為,進入創業大潮,這幾天最為人所知的則是曾在李彥宏麾下履職的“天才少年”李一男。

順勢而為的最後一次創業

雷軍40歲以後創業大獲成功,但與Elon Musk或者喬布斯相比,還是缺了幾分傳奇色彩。李一男身上恰恰就多了這樣的傳奇色彩。華中科技大學少年班畢業、27歲成為華為最年輕副總裁并一度被外界視作任正非接班人、離開華為創辦港灣網絡被任正非視作華為最大競争對手、38歲成為百度最年輕CTO、一年之後離開百度執掌中國移動12580,又隔一年加入金沙江創投擔任合作人。

從經曆來看,頭頂着“技術天才”的光環,李一男少年有成,頗有些桀骜不馴,在百度、中國移動這兩家中國頂級企業中履職均不滿一年,便可說明這點。不過,已過不惑之年的李一男現在恐怕已經沉下來了。年長一歲的雷軍同樣過了不惑之年建立了小米帝國。

從李一男公開信來看,兩人的初心竟有些許相似。于個人,想要成就自我,做點有意思的事情,“給歲月以痕迹”;于大勢,都是看中了網際網路帶來的機會,李一男在公開信指出“網際網路賦予我們每個人最好的機會”。兩人都是順勢而為,這個勢,便是科技和網際網路帶來的改變世界的機會。隻不過,雷軍當年看到的勢是智能手機,而李一男看到的是電動車。

李一男甚至比雷軍當年下的決心還要大:這将是他的最後一次創業,頗有幾分破釜沉舟的味道,不成功則成仁。李一男和雷軍都是先在大企業取得大成,最後做投資看項目、積累資源、在行業浸淫。對于他們而言,做投資的目的并不是擷取财務回報,更多是等待時機的一種“蓄勢”。金沙江在2013年的投資便涉及到新能源汽車的全産業鍊,李一男自稱熟悉電動車供應鍊顯然與此密不可分,因為在金沙江之前的經曆與電動車并無太大關系。

為什麼是電動車?

李一男将他要做的項目呈現在人們面前時,還是有些偏冷門的感覺。電動車是一個很少被主流媒體關注的行業,在網上能檢索到的行業報道、行業資料都匮乏得十分可憐。過去中國科技行業的創業,要麼是跟着美國走,即Copy 2 China,電商、團購、社交、搜尋、分享經濟、智能硬體都是如此;要麼是跟着産業大勢走,WEB2.0熱擠破頭進WEB2.0,移動網際網路熱人人做App,O2O熱一夜之間所有線下服務都被搬上了網。

李一男選擇做電動踏闆車顯然并不屬于上述兩類。如果跟着美國走,最有噱頭的自然是“中國的Tesla”,汽車市場存量大過電動車數倍,且還在強勁增長。如果跟着趨勢走,這個項目估計就被冠上“智能電動車”了。選擇做電動踏闆車,無疑是深谙中國國情的選擇。目前電動車就像中國曾經的自行車大潮一樣,正在走進千家萬戶,保有量高達2億台,相關資料顯示電動汽車已擁有上千個品牌,平均售價2千元以上。随着全民環保意識的增強,電動車的重要性更是與日俱增,按照李一男團隊的估算,如果電動車可以替代70%公交,20%摩托,10%汽車的出行,可以節約4200萬噸碳排放,相當于70億顆大樹一年的碳排放吸收量。

不過,這個過去被忽視現在開始壯大的市場卻存在以下問題:

1、缺乏龍頭品牌。上千個品牌,卻并無真正的龍頭大牌,意味着這個市場依然還在早期。

2、缺乏附加價值。電動車隻解決了代步的剛需,卻并沒有形成汽車、機車、自行車以及手機對應的文化等附加價值。玩車、玩機車、玩自行車、玩手機,卻沒有玩電動車的。所有電動車外觀千篇一律透着濃濃山寨風,與時尚、個性、酷,沒任何關系。

3、被忽視的價值。電動車被視作低端代步工具,在一些時候還被視作城市交通安全隐患,它的環保、易用和安全等價值被忽視了。

4、沒有使用者體驗可言。電動車依然采取傳統經營方式,售前、售中和售後都沒有使用者體驗可言,營銷還處于找CCTV明星代言的原始階段。

5、管道沒有網際網路化。電動車主力銷售和服務管道是線下門店,即沒有汽車這樣的4S體系,又沒有網際網路管道的透明。是以在價格、服務、維修諸多方面都有空間。

上述種種問題,在網際網路、通信硬體、生活服務浸淫多年的李一男眼裡成為了機會。相對于做“智能汽車”而言,電動車更接地氣,這是一個規模尚可的剛需市場。相對于做“中國版Tesla”而言,電動車相比電動汽車更符合國情,充電樁問題、汽車的行業壁壘以及使用者接受度,都在阻礙中國版Tesla的産生,Tesla在中國銷量不及預期便證明這一點。阿裡、騰訊、樂視們紛紛進入電動汽車領域,李一男卻不從衆,可謂眼光獨到。

“李一男牌”電動車會如何玩?

李一男在公開信表示要用材料和技術的革新去打造一款最牛的電動車。材料涵義甚廣,可以影響到電池、車身、車墊諸多部分進而改變電動車的續航、外觀和騎行體驗。技術就更廣了,網際網路與電動車結合就屬于技術革新,其外還有材料技術、安全技術諸多方面。

李一男做電動車,筆者認為可能有兩個方向。

一個是基于現有産品形态的網際網路化。就像小米手機重新定義中國手機市場的手段一樣,電動車與網際網路結合,基于網際網路擷取年輕使用者、根據年輕使用者需求不斷改進産品、通過電商管道除去中間環節、營運電動車玩家社群進行粉絲營運、利用社交網絡進行營銷,種種小米用到的手段,正在被應用到不同行業,均可以被李一男的電動車所用。當然,與此同時還會解決外觀、材料等方面的核心短闆。

另一個思路是打造一種全新形态的電動車。在京東搜尋“電動車”出來的産品,不隻是像自行車一樣的騎行工具,獨輪車、平衡車、站立式電動車位列其中,但根據“全球電動車網”的定義它們并不屬于電動車。而李一男想要做的市場是2億台保有量的普通電動腳踏車市場。不過就算是這個市場依然有出現新的産品形态,哈雷摩托就改變了人們對機車的固有印象,李一男打造電動車的哈雷也不是沒有可能。

根據李一男的公開信和專訪來看,他要做的電動車更可能是在上述兩點的結合,産品形态要變化要做電動車的哈雷,産品經營思路則要全面網際網路化,具體如何還要等待下半年的産品釋出。

順勢而為的李一男會如何造車?

像李一男這樣的擁有“天才少年”光環的創業者并不多。不過在年輕時便有所成就的人卻不少。比如百度還有30歲便擔任副總裁的李明遠,不少年輕的創業團隊被阿裡巴巴等巨頭收入麾下之後取得财物上的自由,還有一些年輕人借助公司上市獲得了财物回報。相信這中間不少人都在等待時機順勢而為,就像雷軍、李一男們曾經的經曆一樣。是以,未來應該會有更多的這類經曆豐富的創業者出現在人們視野。正如李一男所言,這是最好的時代,網際網路賦予我們每個人最好的機會。

微網誌@網際網路阿超 微信 羅超(luochaotmt)

順勢而為的李一男會如何造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