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裡國獎排名第一的蔺博士分享的一些科研小技巧,覺得很有用,記錄一下,做一個勤懇的搬運工~ 歡迎補充以及指正不足的地方~
科研論文
- 一、入門看文獻
- 二、創造idea
- 三、撰寫論文
-
- 3.1 論文結構
-
- 題目(Title)
- 摘要(Abstract)
- 關鍵詞(Keywords)
- 引言 (Introduction)
- 綜述發展史
- 理論、方法、結果描述
-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 3.2 寫作總結之提高文章命中率
- 四、論文投稿
-
- 4.1 期刊選擇
- 4.2 投稿信
- 4.3 審稿主要流程
- 4.4 論文返修
- 五、應用科研工具
-
- 5.1 文獻搜尋工具
- 5.2 英文寫作工作
- 5.3 繪圖工具
- 5.4 期刊點評工具
一、入門看文獻
從 中文碩博學位論文 到 英文SCI期刊文章 再到 頂會文章,可以注意以下幾點:
- 看文章過程中一定要畫重點,便于以後檢視(高亮标記重點)
- 陌生單詞統一摘抄在一起,經常翻閱
- 遇上好的英文句子可以複制粘貼儲存,寫作的時候能用到(盡量是國外學者的亮點句,國内學者的英文寫作含大量中式思維,會顯得不太“正宗”)
- 讀完一篇文章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本文創新點,并提出存在的問題(這需要一定的論文閱讀量)
- 把每一篇讀過的文章按創新點分門别類,友善後續寫綜述(非常重要)
- 至少泛讀50篇,精讀20篇相關文章,一定要自己重複文章的結果(公式推導、仿真分析、實驗結果)(這裡其實會有一些争議,一是重複别人的實驗太耗時間,二是現在的文章參差不齊,不一定能複現論文中所标注的結果,看個人情況決定)
- 養成閱讀最新文獻的習慣,時不時搜一下相關的新文章
二、創造idea
方法 | 内容 |
---|---|
缺陷法 | 針對研究對象存在的缺陷和問題提出解決或優化方案。 |
遞進法 | 在最新的研究基礎上從不同的方向上進一步拓展或推進。 |
類比法 | 替換或增加研究對象的某一部分内容。 |
交叉法 | 可分為不同領域交叉和本領域内部交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重點是結合與替換。 |
三、撰寫論文
3.1 論文結構
正常論文總字數應在5000~6500字内
單欄18-23頁,雙欄13-16頁
寫作順序建議:題目-正文-前言-摘要-結論
- 題目(Title)——不超過14個單詞
- 摘要 (Abstract)——150~200字
- 關鍵詞(Keywords)——4~6個
- 前言 (Introduction)——800-1200字
- 正文(理論、仿真、實驗/案例)——3000~4000字
- 結論 (Conclusion)——150~200字
- 緻謝(Acknowledge)
- 文獻 (References)——50~70篇
題目(Title)
- 可以把選好的題目去學術網站搜尋,既要能搜到相關文章又要沒有重複的标題
- 标題也是決定審稿人的關鍵,盡量避開弱項,例如文章中用到了神經網絡,但并不是重點或創新點,就避免出現nueral network
-
好的題目包含以下幾點:
– 有吸引力(包含研究熱點詞彙)
– 有概括性且用詞準确
– 明确表達文章核心(展現創新點)
– 盡量不用縮略語
– 不要出現過激詞彙(如:new、completely等)
– 标題不宜過長(一般不超過14個單詞)
摘要(Abstract)
- 全文的高度概括(目的、方法、結果以及影響)
- 邏輯性強并保證完整性
- 時态一般為現在時或現在完成時,盡量使用被動語态
- 人稱一般采用第三人稱(如:the paper)
- 避免出現縮寫、文獻及圖表
關鍵詞(Keywords)
- 一般為4-6個,不宜過多
- 名詞為主
- 反映文章主要内容及創新點(如:采用的理念、技術、方法等)
引言 (Introduction)
-
研究背景(1段)
大背景切入,小背景收。然後重點闡述研究意義。
-
綜述發展史(2-3段)
立足本領域,切入點不宜過大,概括總結本領域過去及現在的情況,特别是新發展、新動向。
-
存在的問題(1段)
以However為轉折,提出目前存在的問題:
– 尚未研究、不夠完善
– 已有研究衍生出的新問題
– 出現新技術和方法後有待解決的問題
-
本文工作(1段)
簡潔明了介紹本文要點,相當于後續文章的提綱。
不自我評價,隻陳述研究工作。
綜述發展史
- 以時間或分類為主線展開
- 重點陳述本領域最近幾年研究進展(用過去完成時态)
- 盡量不評價前人研究(評價用一般現在時态)
- 盡量多的陳述與自己研究流派相近的文章
- 合理陳述與自己研究流派不同的文章
- 綜述文章不宜過舊,盡量選用近5年本領域著名學者或頂會的
理論、方法、結果描述
- 首先參照類似的文章寫出架構和邏輯,然後再補充具體細節内容
- 細節盡量詳細、重點突出
- 細節内容可先用中文寫出,再逐句翻譯
- 重點參考要投期刊上的文章的表述方式及格式(一般投稿網站上有example)
- 公式要規範、圖檔要清晰、表格要有對比分析而不是簡單的羅列
- 公式可用mathtype插件轉化為tex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 不同期刊要求文獻格式不一樣(如:數字順序、字母順序)
- 格式一定要規範,以免給主編及審稿人造成負面印象
- 文獻盡量引用最近5年的
- 至少引用3-5篇所要投期刊的文章
3.2 寫作總結之提高文章命中率
- 文章應做到結構完整,圖文并茂,内容豐富,外表美觀
- 圖檔和表格一定要清晰以免給審稿人造成負面印象(即使不清晰,後期意見裡也可能讓你改)
- 論文排版盡量用對應期刊的latex或者word模闆
- 盡量多引用所投期刊中相關方向的文章
- 寫完初稿後擱置2-3天再檢查
- 建議請1-2個相近研究方向的同學閱讀提修改意見
- 有條件的話請在國外的朋友幫忙修改一次文法
- 直到找不出任何大小錯誤,即可以開始投稿
(注:凡是幫忙修改的人都應添加為合作者)-- 碩士可能征求導師的意見
四、論文投稿
4.1 期刊選擇
-
期刊範圍
看相關文章都發表在哪些期刊上,或者看參考文獻都來自哪些期刊
-
期刊品質
看期刊影響因子、中科院分區以及網上的評價
-
錄用率
看期刊的年文章數、審稿人數量以及投稿量
-
審稿周期
看該期刊已發表的文章(一般在第一頁)
4.2 投稿信
- 論文題目、拟投期刊、通訊位址、電話、Email
- 所有作者均同意發表
- 簡要闡述文章的核心内容
- 聲明未一稿多投

4.3 審稿主要流程
不同期刊可能會有細微差别。大體如下:
- 論文送出(Submitted to Journal)
- 編輯處理稿件(With Editor)
- 邀請審稿人(Reviewer(s) Invited)
- 審稿人審稿(Under Review)
- 審稿結束(Required Review Completed)
- 編輯決定(With Editor for Decision)
- 大修(Major Revision)/小修(Minor Revision)/拒稿(Reject)/ 錄用(Accept)
經驗之談:
- 審稿時間一般3-5個月,審稿人3-5個
- 審稿時間小于2個月或大于5個月退回的reject居多
- 編輯收到一個拒絕意見一般會提前做reject決定
- 審稿時間小于5個月不宜催問,超過5個月沒有收到審稿意見,建議給編輯發郵件(重要)
- 一般審稿意見中有1個審稿人reject,編輯基本會reject(這個也可能是大修)
- 投稿時間建議在1-7月份,周一至周三(每個期刊每年接收的文章數量是固定的,上半年額度比較寬松,下半年可能因為上半年文章接收過多就會卡的比較緊)
4.4 論文返修
注:如果是大修,一定要在原文基礎上大改,實在無法改的回複審稿人意見盡量詳細盡量多。一般大修的回複報告2000-4000字。
- 仔細閱讀審稿人(reviewers)意見,對論文進行逐一修改。
- 每條意見盡量在文章中改動,而不是去解釋。
- 修改後的文字用不同顔色背景辨別出來。
- 完成一份詳盡的回報報告(response to the reviewers)
- 對于不能滿足的要求,要詳細說明情況。有理有據、不卑不亢。
- 最後送出revised manuscript和response to the reviewers各一份。
- 心态要好,審稿人是想救你而不是想害你
五、應用科研工具
5.1 文獻搜尋工具
- 知網(中文):https://www.cnki.net/.(下載下傳)
- SCI-HUB: https://www.sci-hub.shop/(下載下傳)
- 谷粉學術:https://gfsoso.99lb.net/(搜尋、查詢、下載下傳)
- X-MOL學術庫:https://www.x-mol.com/(搜尋、下載下傳)
- 微軟學術:https://academic.microsoft.com/home(引用、搜尋)
- Web of Science: http://apps.webofknowledge.com(檢索)
- IEEE Xplore: https://ieeexplore.ieee.org/Xplore/home.jsp(下載下傳)
- RG: https://www.researchgate.net/(下載下傳)
- 文獻鳥:https://www.storkapp.me/accountCenter/login_form.php?firsttime=1(相關文獻自動推送)
- SETUNA: https://www.onlinedown.net/soft/634566.htm(截屏工具)
5.2 英文寫作工作
Google翻譯:https://translate.google.cn/(中英互譯)
有道詞典: https://softdown.zol.com.cn/(中英互譯)
Linggle: https://www.linggle.com/ (單詞固定搭配)
Thesaurus:https://www.thesaurus.com/(近義詞替換)
Academic Phrasebank: http://www.phrasebank.manchester.ac.uk/using-cautious-language/(SCI論文句型庫)
Grammarly: https://app.grammarly.com/(word文檔文法檢查)
Virtual Writing: https://www.virtualwritingtutor.com/(線上文法檢查)
Tables Generator: https://www.tablesgenerator.com/latex_tables( Latex表格自動生成)
Similarity Check: https://www.crossref.org/services/similarity-check/ (SCI論文查重,收費)
5.3 繪圖工具
-
Visio
畫流程圖、電路圖、坐标圖,儲存為Latex可識别的PDF圖
-
Matlab
仿真圖、資料疊加圖、導入資料輸出圖
-
PhotoShop
圖檔處理、修改、調色、調光
轉換圖檔格式,放大縮小像素
5.4 期刊點評工具
-
LetPub:http://www.letpub.com.cn/index.php?page=journalapp
(期刊首頁網站、投稿頁面網址、影響因子、中科院分區、年文章數、同類期刊、研友評論)
- 小木蟲: http://muchong.com/bbs/journal.php
- 期刊縮寫名稱查詢:https://www.paperp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