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BI方案用哪家?現在早已是國産BI工具的天下了!

最近有一些粉絲問我,公司要上BI了,tableau、powerbi、SAP Business Objects等等哪個更好,根本沒咱們國産BI工具什麼事兒。

好像說到上BI,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上國外的,覺得國外的BI的廠商發展的那麼早,國産BI工具肯定不如國外BI工具,如果你有這個想法,那就大錯特了。在BI商業智能這個賽道,國産BI工具可以說是不輸國外的。

當然,這裡的“跑赢”并不是說在各方面完勝,國外BI工具在技術上确實更加成熟,畢竟早發展這麼多年,每個工具也都有各有自己的優劣,無法用一句話去說明哪個工具最好用。但是基于中國這個大市場環境下,國内企業選擇國産BI工具是更優的選擇。并且在《IDC2018年中國商業智能軟體市場追蹤報告》中,領跑第一位的也是國内某BI廠商。

BI方案用哪家?現在早已是國産BI工具的天下了!

作為一個做了十多年BI項目的“老BI人”,在這方面也算有點經驗,下面就來給大家說道說道,為什麼國産BI工具是國内企業的更優選擇。

1.從工具與企業的需求契合度來看,國産BI工具更契合中國企業的需求

中國的企業類型豐富多樣,在企業IT建設的建設方式上也是各有千秋。資料庫、資料的規範性、系統的開發內建需求也是各不相同。BI除了需要支援各種類型的資料庫和資料源,還要支援Hadoop、Kylin、Derby、Gbase一類的大資料平台以及各種資料倉庫。企業間的的IT建設水準也分層明顯,有些企業有資料倉庫,而有些企業隻有簡單的資料庫,有些企業資料量大,有些企業資料一般的差異性需求。面對企業的不同需求,國外BI工具是沒有辦法“對症下藥”的。而國内的BI廠商們在面對企業需求上就做的很好,基本能對接各類資料源,打通并整合,針對不同企業的需求提供不同的解決方案。比如FineBI能夠從各種資料源中抓取資料進行分析,除了支援大家常用的Oracle、SQLServer、MySQL等資料庫,還支援SAP BW、HANA、Essbase等多元資料庫,資料接口開發方面,還支援對接一些需要基于java定制的api程式資料庫;還可對接Hadoop、Kylin、Derby、Gbase、ADS、Hbase、Mongodb等大資料平台。在對接方面有自己的分布式連接配接方案。還支援導入Excel資料,支援從R語言腳本導入資料。是以如果是商業部署,據我多年在企業做報表做資料的經驗,國産BI工具更加适合,尤其是底層架構的建設,數倉的對接,以及性能方面。

BI方案用哪家?現在早已是國産BI工具的天下了!

2.國産BI工具更符合中國人的使用習慣

目前,中國企業BI的使用逐漸偏向業務人員。對于毫無程式設計技術基礎的人員來說,減少技術問題的牽絆是首要的。這就要求BI工具能夠輕量化,最好能根據企業的業務分析需求實作“傻瓜式”的自助分析。國外傳統BI工具比如SAP Business Objects部署時間長,過于強調技術,要求使用者具備較強的計算機技術基礎,更适合企業IT人員使用,适用面太狹窄,是以國内部署的企業不多,根據IDC的BI國内市場調研報告也可以很明顯地發現,14年以後傳統型BI廠商有一個整體的下滑趨勢。而國外的靈活BI工具雖然對技術的要求相對下降了,但這道技術上的檻依舊存在。而國内的BI廠商們都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重點攻克,現在,使用者隻需在Dashboard中簡單拖拽操作,便能制作出豐富多樣的資料可視化資訊,進行資料鑽取、關聯和過濾等操作,自由分析資料。哪怕是小白也能夠迅速上手。

同時,我們中國使用者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靈活的報表,可以随時增删改查最好。對于這些需求,國外的BI軟體基本上是不支援的,這對于國産BI來說就比較有優勢了,因為國産BI工具諸如帆軟等基本都能實作資料修改後實時變化, 決策者能随時看到最新最全的資料。

3.在産品服務上,國産BI工具将“客戶就是上帝”發揮到了極緻

大多數國外BI工具在國内都是采取了代理的銷售模式,這種模式頗有點像把孩子生下來就不管的狠心父母,隻銷售産品,卻缺少專業化負責大陸地區技術售後服務支援團隊,如企業急需服務意味着付出高額的服務費。另外,幾乎沒有定制化服務。同時,所有産品的學習與使用都需要靠使用者自己報外部教育訓練班或者在網上到處尋找資料,效率極其低下。易學難精的産品特性,也使得企業需要為此花費昂貴的教育訓練費,也是企業投入的一個無底洞!而國内BI工具在提供服務上可謂是精益求精,大都建立了資源完善的官網,配備了項目團隊和技術支援團隊,幫企業解決産品搭建和使用上的各種問題。帆軟甚至還搭建了一個使用者社群,社群裡提供了各種各樣的産品學習資源,比如幫助文檔、産品使用課程,免費直播等,還有專人負責營運解決使用者的問題。可以說,國外BI工具在産品服務上被國内BI工具吊打。

4.在價格上,國産BI工具更具成本效益

個人使用時,國外BI工具基本都要付費使用,就算可免費試用,要麼是功能不完全或者是隻能試用很短的時間,比如tableau隻能試用半個月,而國産BI工具大多可永久免費使用,比如FineBI,個人版可免費使用,隻限制了并發數。商業部署上,國外BI工具的價格普遍偏高,Tableau光産品Desktop+Sever,一套一人加稅後是11萬多,每增加一人多買一個桌面版,就是15000左右,公司體量如果在3、40套,預計得7、80萬,不含定制實施和維護服務。Power BI是按設計使用者和節點賣的,按年/按月收費。估計了一下,假設200個使用者的企業,40個設計使用者,1年收費是45萬左右,也就是每年要付出這麼多,還是比較貴的。而這些國外靈活BI的價格尚且如此,更别說傳統重型BI了,傳統BI解決方案基本是兩種思路一種是大資料一體機、另外一種是分布式資料倉庫。但是大資料一體機、分布式資料倉庫都擁有較高的成本,這就使得大部分傳統BI産品的價格偏高,能負擔得起的企業實在不多。而國内的産品走的基本上都是成本效益路線,據我所知帆軟就是類似軟體采購買斷式的,價格按照功能子產品還有并發數定,平均2、30萬起,不算服務實施。但這一成本效益也遠超于國外産品了。

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國外BI工具的本土化程度不夠,畢竟隻有中國人才最了解中國人。國外的廠商在性能、界面設計、分享、操作等方面比國内廠商有一定的優勢,而在對産業模式、服務、使用者使用習慣和偏好的把握上,以及對使用者突發需求、特殊定制的及時響應的軟實力上,國内廠商還是更勝一籌,因為這些功能和服務恰恰符合中國本土化使用的需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