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業務分析沒思路?學會這個通用的名額思維,比看書有用什麼是名額思維?如何量化名額?如何拆解名額?

怎麼讓資料分析落地業務,這個是我們這個行業公認的難題,其實很多人的原因都是因為沒有名額思維,以為有了資料就能分析,這是缺少名額思維的表現。那麼怎麼才能提高名額思維呢?

什麼是名額思維?

首先,名額是什麼呢?

首先我們都知道,資料分析人的信條當中有一條是“可以量化的要量化,不可以量化的也要量化”,因為隻有通過标準或者規則的量化,我們才能說明某件事物是好的還是壞的。

就好比在年度總結會上,上司告訴你:“今年我們公司的淨利潤大幅增長了”,這個“淨利潤大幅增長”就不足以成為一個名額,因為它沒有量化,也有可能大幅增長隻是1%或者2%,因為如果沒有參照物相比,我們就不能判斷其是否是“大幅增長。”

業務分析沒思路?學會這個通用的名額思維,比看書有用什麼是名額思維?如何量化名額?如何拆解名額?

是以量化名額是最能展現事物程度的一種方法,正好像聯考要用分數、工作也要背KPI一樣,隻有不斷去量化業務名額,能夠幫助我們更加深入的了解業務,隻有我們知道了該用什麼名額,才意味着我們已經了解了業務。

那麼名額也是有其構成方式的,簡單來說,名額是由三部分組成的:

名額=核心需求+對象+時間

  • 核心需求:先明确要分析的需求是什麼,比如留存、轉化、曝光、盈餘等
  • 對象:要将名額限制在某個場景、某個功能、某種條件、某種屬性下
  • 時間:名額的限定時間,有時候可以省略,但為了表達清晰建議不要省略

比如說業務跟你說要分析一下APP的轉化情況,這個“轉化情況”是分析需求,不是我們真正要分析的量化名額,那麼我們怎麼去找量化名額呢?

業務分析沒思路?學會這個通用的名額思維,比看書有用什麼是名額思維?如何量化名額?如何拆解名額?

就是參照上面的公式:

  • 核心需求:具體從業務出發,是想看即時的轉化情況,還是長期的轉化情況,不同的需求有着不同的名額,比如三日轉化率、七日轉化率、月轉化率、年轉化率,某些功能甚至可以看其跳轉率;
  • 對象:是app的哪個功能的轉化率?我們不能直接看整體的轉化率,要從全局到細節,可能是搜尋功能的轉化率、下單功能的轉化率、推薦功能的轉化率等等
  • 時間:哪一段時間内的轉化情況?可能是最近一個月,也可能是某個功能上線以來,我們确定了時間,才能将這個名額完整表達出來

那麼最後我們要分析這個app的轉化情況,就可能要分析下面這樣的名額:

  • 自搜尋功能上線以來的即時轉化率
  • 最近三個月推薦功能的跳轉率
  • 今年整個app下單到支付的總體轉化率
  • .............

這樣不僅名額能提升我們對業務的了解,單是怎麼去确定名額的這個過程,就能極大地提升我們對業務的了解,因為如果你不了解業務,你是無法做出這樣的表達的。是以學習名額思維,第一步就是要學會确定名額、定義名額。

如何量化名額?

日常的分析工作中,除了這些基礎名額,還會遇到一些特定的業務問題,需要用資料分析解決。比如業務想對比使用者對兩款産品的喜愛程度,這種情況下我們該怎麼辦?

想要量化某個事物,關鍵是要先搞清楚量化後的資料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也就是目标。

業務分析沒思路?學會這個通用的名額思維,比看書有用什麼是名額思維?如何量化名額?如何拆解名額?

1、我們要澄清目标到底是什麼?

你想量化使用者對某個功能的喜愛程度,那麼究竟什麼算是“喜歡這個功能" ?是使用頻次嗎?是使用深度嗎?還是使用者分享的比例?你需要不斷用問題去澄清目标或者說是需求到底是什麼。

2、考慮如何量化這個目标?

如果是使用的深度,那麼我們可以量化”使用深度”嗎?可以用功能内的停留時長,或者各個子功能的使用廣度等等。找到可以用資料衡量的名額來表示“深度”

3、量化後的資料能增加我們對目标的了解嗎?

比如"子功能的使用廣度"這個名額能讓我們确定使用者喜歡這個産品嗎?如果這個名額比較高的使用者隻是使用者不明白如何使用産品,而進行的探索動作。功能使用率高的使用者不能代表使用者喜歡這款産品,那麼這個資料不能有效降低我們對産品受歡迎程度的了解。

如果量化後的資料對我們了解需求沒有什麼幫助,那麼我們就得回到第一-步 ,重新澄清什麼是目标。

如何拆解名額?

舉個例子,某款APP剛剛研發出來以後,一般為了推廣這個app,營運人員都會去花錢買一些量,也就是用機器或者真人去下載下傳app、然後點選app,也就是刷日活。

這種情況下,我們該用什麼樣的名額去衡量這款app的使用情況呢?

1、了解業務,了解目标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業務和目标,我們是為了衡量app的使用情況,那麼按照我們剛才量化名額的思路,我們可以通過哪些量化名額去衡量呢?我們可以通過一個忠實使用者的行為進行了解:

業務分析沒思路?學會這個通用的名額思維,比看書有用什麼是名額思維?如何量化名額?如何拆解名額?
  • 使用者首先在應用市場看到了這款app,就會産生下載下傳行為(下載下傳率);
  • 下載下傳之後需要進行注冊賬戶才能登入app(注冊率);
  • 如果你這款app是付費app,那麼你在注冊賬戶後需要購買才能激活(激活率);
  • 完成這些步驟後使用者就進入了首頁面,這個時候很可能使用者就會劃過自己不喜歡的内容(跳轉率);
  • 如果使用者覺得某個功能或者内容還不錯,就會一直停留在這個功能裡(留存率);
  • 這時候如果有廣告或者有付費内容,使用者感興趣的話就會産生購買行為(交易率);
  • 最終使用者看了一會選擇退出了app(停留時長);
  • 而如果使用者覺得app還不錯,下一次還是會打開app(喚醒率);

很顯然,這裡面涉及到的跳出率、留存率、激活率、注冊率、下載下傳率、交易率等等很多,都是我們衡量這個APP使用情況的名額,而這些名額隻有在我們真正了解了業務之後才能知道。

2、确定核心名額

第一步我們明确了分析需求,找出了初步的名額,第二步就是确定核心名額。

比如第一步裡提到的下載下傳率,在例子裡這種情況下下載下傳率是絕對沒有說服力的,因為我們通過買量和買日活的方式去造成了一部分的虛榮名額,虛榮名額是沒辦法說明app的使用情況的。

是以我們應該用停留時長或者跳轉率去排除掉虛榮因素的影響,比如我們的核心名額可以是停留時長大于15秒的使用者,或者是跳轉率。

業務分析沒思路?學會這個通用的名額思維,比看書有用什麼是名額思維?如何量化名額?如何拆解名額?

每個APP的核心名額不太一樣,是以一定要多花時間去考慮這件事,這個非常重要,不隻是看日活和留存那麼簡單。

3、按照次元拆解

核心名額的波動必然是某種次元的波動引起,是以要監控核心名額,本質上還是要監控次元核心名額。通用的拆解方法都是先對核心名額進行公式計算,再按照業務路徑來拆解。

假設,目前的核心名額是停留時長大于15秒的使用者數。

停留時長大于15秒的使用者數=打開APP的使用者數*停留時長大于15秒的占比

分析“打開進入APP的使用者數”時,我們要關注管道轉化率,分析使用者從哪裡來;同時使用者通過哪種方式打開的,如通過點選桌面圖示、點選通知欄、點選Push等;并且,這類使用者的使用者畫像是什麼,使用者畫像也更多是在這個時候才最有作用,更多要基于場景和相應的名額來分析。

業務分析沒思路?學會這個通用的名額思維,比看書有用什麼是名額思維?如何量化名額?如何拆解名額?

“停留時長大于3秒的占比”該名額要重點關注如停留時長的分布,停留1秒的使用者有多少、2秒的使用者有多少、3秒的使用者有多少,具體分布情況是怎樣的;停留大于3秒的使用者特征和行為特性是怎麼樣的情況;停留小于3秒的使用者特征,并且要分析是否有作弊或刷量的可能性。

每一個環節的關鍵名額都可以通過公式的形式進行拆解,再根據拆解公式逐個分析對應的影響因素,當然還有其他的次元,這裡大家可以重點看一下之前的細分思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