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這麼多年,我們從少年成長為青年,又從青年成長為中年直至老年。我們從未想過關于人生的若幹問題,當然,本文不是雞湯文,隻是一點生活感悟而已。
中學實體中講過相對論,但是,由于其過于抽象,我們對它的了解大多存在于理論層面,而沒有過多的解讀。簡單來說,在相對論之前的實體學體系中,研究的都是空間運動問題,即三維空間,即數學上常講的點、線、面、體組成的三維空間,在這個三維空間中,時間不作為一個次元,而被作為一個标度存在。也就是說,在三維空間中運動的物體,時間是獨立于其運動狀态而存在的。
當然,實體學上已經講了,這僅僅是對于低速運動的宏觀物體而言。對于高速運動的物體而言,時間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标度了,也作為一個次元而存在。也就是說,對于高速運動的物體來說,時間會與物體的運動狀态相關聯,也是發展變化的。
當然,本文不是讨論實體學上的相對論,而是要探讨人生相對論,說到底也就是讨論關于時間的問題。按照實體學的觀點來看,時間是一維的,類似于三維空間中的線,但是,時間這個次元和空間的線是有本質差別的,空間的線,物體的運動可以是兩個方向的移動,但是,對于時間的次元而言,運動卻是單向的,即便對于高速運動的物體而言,也是這個趨勢,雖然,理論上講,如果實體的運動速度達到光速,時間将會停滞,但是,對于我們人類來講,那隻是一種想象。 我記得我們很小的時候,上學時老師都會教我們一些關于珍惜時間的諺語,比如“時間就是金錢”,“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歲月如梭,光陰似箭”之類的,目的是告誡我們一定要珍惜時間,珍惜生命。
當然,在學校的時候,我們的确也是按照要求來做的。雖然,表面上來看,我們已經做到了珍惜時間。但是,這裡面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那是老師要求或者說是我們的從衆心理導緻的我們在“珍惜時間”,自始至終也沒有形成習慣,更别提從内心确立“珍惜時間”的概念了。誠然,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是殘酷的。 為什麼會導緻這種情況呢?這還是要從人本身說起。其實,人本身都有一種惰性,這與學校教育要求的“珍惜時間”是相違背的。
關于這一點,我國古代有“性惡論”一說,西方有“人性的弱點”一說。雖然,我們不願意承認這殘酷的事實,但是,它卻是客觀存在的。是以,我們接受的學校教育還有很重要的一個方面,那就是“自律”,也就是自我限制。當然,西方也講“戰勝自己”,“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等等,這是同一個道理。 就我個人而言,我的心目當中一直是想要做到珍惜時間的,也做過很多的嘗試。值得一提的是,我人生中的某些階段确實做到了珍惜時間,比如國小和國中,大學的前期等。但是,也有些階段,客觀上來講是浪費了時間的。至于是什麼原因導緻了時間的浪費,隻有一點,那就是“自律”的缺失,也就是說自制力太差。随着年歲日長,我發現,自律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至少,是可以和“珍惜時間”相提并論的。
當然,自律也是與前文講到的人性中的弱點,比如惰性相悖的。就是說,我們想要做到自律是需要付出努力的。當然,本人也做過這方面的嘗試。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也有許多人在“自律”這個課題中登峰造極。比如說,國内就有備受時人推崇的曾國藩,當然,這裡講的隻是他做人方面的成就;國外有富蘭克林,他的人生就是一部傳奇。曾國藩的方法是自省,通過這種方式查找自己的不足,輔助手段是記日記。對于這種方法,本人也嘗試過,可惜定力太差,記日記的習慣一直也沒有堅持下來。其實,我對于記日記還是很認可的,但是,要堅持下來真的很難。
至于富蘭克林,那絕對是一個行動派,他很勤奮,同時,也很有想法和自知之明,隻能這樣簡單概括了。 年歲漸長,終于在紛繁的塵世中又發現一個自律的典範,那就是《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他的名言“不抛棄,不放棄”、“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至今仍是勵志典範。
但是,軍人畢竟是一個特殊群體,我等普通人不具備那樣的環境。是以,許三多留給我們的更多的是一種感動,一種信念,一種精神。 再然後,我讀到了王陽明,也即王守仁,明代大神,“陸王心學“的代表人物。他強調的”知行合一“理念帶給我很大的震撼,我也是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與牛人的差距。
其實,想想也是,有許多道理我們都懂(至少看起來是這樣的),但是,我們沒有做到。簡單的說,就是”說是一回事,做就是另一回事了“。它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就是說,你有好的想法,你還要想法設法把想法實作,這就叫”知行合一“。當然,說到底,還是自己要有覺悟。 今天說了這麼多,其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内容,就是”務虛”。其實,講的就兩點,一是珍惜時間,二是自律。其中珍惜時間是目标,自律是方法。我們要通過自身的努力做到自律,這樣我們就能更好地珍惜時間。畢竟,“時光一去不再回”,這就是我了解的人生相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