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IT文化雜談】矽谷,仙童與“八叛徒”的故事

楔子

矽谷這個赫赫大名的灣區,想必在現代中國人中已經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1999年,中關村建設時,便是定位為“中國的矽谷”。現在正值大力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之際,衆多研究也紛紛拿矽谷來做案例研究。今天我們就來講講矽谷的來曆,以及仙童半導體、“八叛徒”的故事。

【IT文化雜談】矽谷,仙童與“八叛徒”的故事

一、混沌初開,“半導體之父”誕生

現在大家對晶片都不陌生,尤其今年受國際風波讨論尤甚。晶片是我們常用的說法,實際上學名是叫做“大規模內建電路”。在大規模內建電路誕生之前,計算機用的是半導體。那半導體是誰發明的呢?是一個叫做威廉·肖克利 (William Shockley)的男人。

說到肖克利此人,1910年生于倫敦,在今天的叫法就是個大神來的。從小勤奮好學、熱愛科學這些暫且不表,考入麻省理工(MIT)之後,獲固體實體學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注意他的專業,是固體實體學。在那個年代,研究晶片這些都屬于固體實體的範疇,是以現在對他的定義都還是實體學家。在MIT沒教多久的書,他就被挖到了著名的貝爾實驗室。1947年,在貝爾實驗室,肖克利發明了半導體。

半導體是啥?簡單說就是一個開關,而且能夠放大信号的開關。這個玩意就是各種元器件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到收音機、大到宇宙飛船都會用到的東西。借助這個發明,肖克利獲得了1956年度的諾貝爾實體學獎。(牛掰吧,這個大神是諾貝爾學獎獲得者!)也藉此他被稱為“半導體之父”。

【IT文化雜談】矽谷,仙童與“八叛徒”的故事

(威廉·肖克利 )

【IT文化雜談】矽谷,仙童與“八叛徒”的故事

(半導體)

二、江湖乍起,英雄雲集

有人就有江湖。

半導體橫空出世,肖克利聲名更加大噪。此時肖克利嗅到了金錢的味道,覺得借助半導體這個偉大的發明,一定能賺到很多金子,于是毅然決定離開貝爾實驗室去開公司。開公司就要招人,肖克利作為一個神人招人也是個很有趣的過程。他招人隻有一個标準,就是智商夠高夠聰明。他的招聘方式别出心裁,比如說,在學術期刊上挂代碼,隻有讀得懂的人才能看明白這個招聘廣告;他還去聽各種學術報告,通過學術報告來判斷博士們的能力來尋找他想要的人。

英雄往往是惺惺相惜,在這樣的招聘模式下,加上肖克利的名氣,許多大牛慕名而來,都希望在肖克利門下一展身手,做出一番事業。其中就包括了這八位大神,讓我們來看下他們的名字:

(1)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ce)

(2)戈登·摩爾(Gordon Moore)

(3)謝爾頓·羅伯茨(Sheldon Roberts)

(4)朱利亞斯·布蘭克(Julius Blank)

(5)尤金·克萊納(Eugene Kleiner)

(6)金·赫爾尼(Jean Hoerni)

(7)傑·拉斯特(Jay Lsat)

(8)維克多·格裡尼克(Victor Grinnich)

看到沒,裡面有個叫摩爾的人。此人是誰?便是大名鼎鼎的“摩爾定律”的提出者本人是也。摩爾定律指出,當價格不變時,內建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這個定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由此可見,肖克利門下當時是聚集了一衆什麼樣的英雄。

先讓我們記住這8個名字,故事從此拉開序幕。

三、風雲變幻,“八叛徒”降臨

一切似乎朝着美好的方向前進,有錢有人有技術,不就是現在網際網路創業大軍最期盼的事情嗎?

然而故事有往往朝着俗套的方向發展。在今天,創業團隊中因為股權配置設定不均、成員鬧沖突而導緻項目失敗的案例比比皆是,然而這并不是今時今日的專利,早在幾十年前便是如此。故事講到這,需要再看下肖克利這個人。

正所謂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肖克利在研究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管理上卻是大失人心。在巨大的名利下,肖克利越來越變得蠻橫、獨裁,程度到了幾乎聽不進任何意見的程度,而且時常懷疑公司員工的忠誠。在商業大勢上,他獨裁地認為,隻要降價,半導體就能獲得更多的市場,應當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降低半導體的生産成本上,而不是去研究此時已經興起的內建電路技術。大家也先記住這個争論,後面還有這個關于這個争論的故事。

摩爾等7人實在受不了,便商量着集體叛逃。他們找到了公司二号員工羅伯特·諾伊斯,沒想到諾伊斯也是一拍即合,拍着大腿說“老子早就受不了老肖那個作風了”。于是,此八君子在諾伊斯的帶領下就形成了一個準備脫離公司單幹的團隊。

諾伊斯,此何等人也?12歲的諾伊斯就能制作滑翔機,後來也是考入MIT,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後,拿到了IBM、貝爾實驗室、RCA實驗室等衆多機構的offer,相當于現在你一畢業就被華為、騰訊、阿裡同時錄用了。諾伊斯也是個有性格的人,不願意去大機構,反而去了家小公司。正郁郁不得志之時,遇到了肖克利,被肖克利招入麾下成為二号員工。研究上,諾伊斯1956年就發現了半導體的隧道效應,但是因為跟肖克利不和就沒能發表,就跟現在的導師壓着博士不給發論文一個樣。可後來這個隧道效應也被日本的科學家給發現了,還是以獲得了諾貝爾獎。由此可見,諾伊斯也是個諾貝爾獎級的神人呐,隻不過命運跟他開了個玩笑。

決定單幹後,諾伊斯他們去找了風險投資,有技術果然是不怕沒投資的,他們也如願地找到了投資商,簽下了股權協定。但當時并沒有像現在這麼完善的股權結構方案,一夥技術宅也是不太懂這個事情,就為後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筆,暫且不表。1957年9月18日,他們集體提出辭職,肖克利大怒,稱他們為“八叛徒”,這便是“八叛徒”名号的由來。“八叛徒”新公司的投資人是菲爾柴爾德家族,他們便以菲爾柴爾德為公司命名,Fairchild。在英文裡面,Fairchild就是仙童的意思,于是,曆史翻開了新的一頁,随着“八叛徒”的降臨,改變曆史的仙童半導體公司誕生了!

【IT文化雜談】矽谷,仙童與“八叛徒”的故事

(八叛徒)

四、江湖終局,矽谷由來

一切也都似乎朝着更美好的方向發展,但如果就這樣就沒有今天的矽谷了。此時我們回頭看下當時的投資協定:菲爾柴爾德與仙童半導體八位創始人約定,投資人擁有對仙童半導體的決策權,并有權在八年内以300萬美金收回所有股份。1959年,投資人菲爾柴爾德還真的回購了全部的股份,也就是花錢買了“八叛徒”他們的所有股份,人均差不多25萬美元,按當時的購買力計算,抵得上他們半輩子的工資。

是以,這個時候發生了什麼事情?八位創始人,在仙童已經無股權無決策權了。但當時仙童公司的業績實在太好,半導體賣得太好了,大家也沒太在意這個事情,就這麼幹着呗。

還記得上面肖克利對于未來大勢的判斷嗎?他認為應當着力降低半導體的制造成本,而當時已經有了內建電路的概念。1958年,諾伊斯發明了內建電路。內建電路相比過去的分立元件電路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可靠性高等優勢。這為仙童賺到了更多的錢。但是1959年股權回收之後,這更多的錢就跟他們沒什麼太大關系了。

印證了那句話:我更加努力,老闆就會有更豪華的車。這種狀态,隻有一種結果:員工跑路。

首先打破僵局的是八叛徒中的拉斯特。拉斯特拉上另2位赫爾尼和羅伯茨,創辦了Amelco半導體。這個開端可不得了,

仙童裡面的不同層次的高管和技術專家,紛紛在不同階段離開,獨立成立公司,都成立了各自的公司,而且還成為了仙童的直接競争對手。離職潮誇張到什麼程度?誇張到仙童都已經覺得無所謂了,走就走吧,說不定還能落個“創業的黃埔軍校”的美名。再後來,諾伊斯和摩爾都跑路了,因為他們發現他們在仙童已經連話都說不上了,還不如自己幹,于是他們創辦了一家新公司,你們猜是啥?英特爾,對,你想得沒錯,就是那個天天都能見到的英特爾。

仙童的徒子徒孫,就這麼開枝散葉,繁衍開來。就在舊金山這個地方,各類半導體公司、IT公司,伴随着創業文化和極客文化,建構了當今電子工業和計算機業的王國。因其是研究和生産以矽為基礎的半導體晶片的地方,便稱矽谷(Silicon Valley)。

故事總有終局。

八叛徒出走後,肖克利的公司倒閉了(不倒閉才怪),回到了大學教書。在大學裡,發表了一些種族歧視的言論,被人們所诟病,其科學家的光芒也黯淡不少。

沒有了靈魂人物,仙童公司後來也沒有躲得掉衰落的命運。1979年夏季,曾經是美國最優秀的企業仙童半導體公司賣給了法國斯倫貝謝(Schlumberger)公司,售價3億5千萬美元。仙童時代落幕,新的時代正在來臨。

【碼字不易,歡迎點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