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瞭望 | 數字經濟潛力如何加快釋放

作者:新華社

大陸數字經濟平台已形成的海量資料積累、智能分析研判、賦能企業發展、創造更多需求等優勢有待充分釋放

應統籌工業網際網路、消費網際網路、人工智能、跨境電商四類平台協同推進,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經濟回升向好注入數字新動能

工業網際網路是一個巨大的藍海,據測算,僅在航空、電力、醫療保健、鐵路、油氣五個領域引入數字化,通過數字化拓展10%的産業價值空間,每年就可以增加2000億美元以上的價值

近年來,大陸每年新增1000多萬名應屆高校畢業生,他們是移動網際網路的原住民,具備創新使用智能技術的能力

文 | 胡梅娟 姜鐵英

2022年,大陸數字經濟規模已達50.2萬億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

當下,經濟增長内生動力有待提升,數字經濟對經濟企穩回升發揮着關鍵作用。數字經濟時代,平台型創新生态系統是大國競争的重要載體。

專家認為,大陸數字經濟平台已形成的海量資料積累、智能分析研判、賦能企業發展、創造更多需求等優勢有待充分釋放。應統籌工業網際網路、消費網際網路、人工智能、跨境電商四類平台協同推進,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經濟回升向好注入數字新動能。

具體來說,要高品質建設工業網際網路,夯實新基建,發揮行業骨幹企業特别是央企國企作為“鍊主”的引領作用,服務鍊上企業穩健發展;要發揮大型消費網際網路平台資料及分析優勢,賦能中小企業數字化發展;要用好人工智能技術,創造更多新崗位,推動青年人低成本創業;要做強跨境電商,大力發展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提升進出口貿易競争力。

瞭望 | 數字經濟潛力如何加快釋放

參觀者在上海舉行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與柔美人形智能服務機器人互動(2023年7月6日攝) 李心怡攝/本刊

以工業網際網路強化“鍊主”角色

“鍊主”企業是産業叢集的領頭雁,能夠協調産業鍊各環節,是産業補鍊優鍊強鍊的關鍵。

近年來,國有企業持續發揮“鍊主”作用,帶動、幫扶相關産業鍊供應鍊上下遊中小企業共同成長,持續打造重點領域中的産業同盟軍。例如,江蘇徐工集團累計帶動徐州1000多家、全球4000多家産業鍊、供應鍊上下遊中小企業,形成“供應鍊融通模式”,競争優勢明顯,帶領産業鍊上下遊先後攻克23項傳動系統關鍵技術,獲得授權專利243項。

專家認為,目前應進一步推動央企國企主動承擔“鍊主”責任,在做好自身主業的同時,發揮央企國企的頭雁引領作用,加強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建設,以服務鍊上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發展為抓手,為經濟高品質發展持續提供新動能。

全周期服務鍊上企業發展,形成頭雁領航、群雁齊飛式發展優勢。分階段而言,在初創階段,為鍊上企業提供基于行業背景的技術落地場景和戰略咨詢管理服務,幫助初創企業快速成長;在成長階段,針對企業生産制造、産品研發特點提供定制化服務,為企業對接央企國企供應鍊鋪路架橋,助力開拓産品市場管道;在成熟階段,引導企業成為各自領域産業鍊供應鍊的合作夥伴,融入上下遊供應商等生态資源;在拓展階段,聚焦更為廣泛的行業基礎構架與解決方案,幫助鍊上企業打通産品研發、供應鍊、營銷、銷售、服務等全價值鍊,實作數智驅動創新發展。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席教授、網際網路發展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陳煜波建議,目前,全球産業競争更多展現在全産業鍊生态系統的競争,需要全面改革對“鍊主”央企國企的考核體系。在注重對“鍊主”企業自身業績考核的同時,應加大對“鍊主”企業服務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帶動産業鍊科技創新、做大提升全産業鍊生态系統全球競争力等方面的考核比重。

發揮工業網際網路要素配置、供需樞紐、鍊條治理等功能,促進産業鍊協同發展。工業網際網路作為新一代資訊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關鍵基礎設施,是工業全要素、全産業鍊、全價值鍊連接配接的樞紐,是國家實施制造強國的重要力量,是建構大國競争優勢的迫切需要。

近年來,工業網際網路發展迅速,一大批國民經濟支柱産業開展“5G+工業網際網路”創新實踐,目前全國在建項目超過4000個。作為工業和資訊化部遴選的第一批國家級跨行業跨領域工業網際網路平台企業,樹根互聯股份有限公司擁有自主可控的工業網際網路作業系統,目前已為裝備制造、鋼鐵冶金、汽車整車及零配件等數十個工業細分行業近千家工業企業提供工業網際網路服務。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基于該平台打造的“挖掘機指數”,已成為反映基礎設施建設、觀察固定資産投資等經濟變化的風向标。該平台還帶動鍊上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連片數字化轉型,賦能了星邦智能、艾迪精密等一大批專精特新企業。

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認為,工業網際網路是一個巨大的藍海,據測算,僅在航空、電力、醫療保健、鐵路、油氣五個領域引入數字化,通過數字化拓展10%的産業價值空間,每年就可以增加2000億美元以上的價值。

黃奇帆建議,充分發揮工業網際網路要素配置作用,促進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資料等各類生産要素泛在連接配接、彈性供給和優化配置;充分發揮工業網際網路供需樞紐作用,提升供需比對,實作生産制造過程的人、機、物多元實時連通和供需智能比對,助力企業及時捕捉和響應個性化、結構化、趨勢化需求;充分發揮工業網際網路的鍊條治理作用,建立以資料為核心,連結多類主體、多種資源的治理結構,促進産業鍊上下遊融合發展。

以消費網際網路提供高品質供給

眼下,網際網路正重構消費模式。

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CNNIC)釋出的第50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在消費行為方面,搜尋型消費逐漸向推薦型消費轉變。傳統的網絡消費行為主要基于對産品及服務的資訊搜尋展開,随着大資料、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基于算法的個性化推薦逐漸成為主流。

陳煜波表示,經濟發展新常态下,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如何讓中小企業捕捉并快速滿足新消費需要,關鍵在于從消費資料中洞察使用者和市場需求,推動企業提供以使用者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的高品質供給。

數字經濟時代,網際網路平台企業擁有海量使用者和場景資料,以及大量掌握資料分析技能的數字人才,這兩者恰恰是中小企業所缺乏的。要充分發揮平台企業在資料和數字人才方面的優勢,為中小企業開展數字化賦能,助力傳統中小企業轉型更新,促進資料要素價值化。

例如,2021年5月,阿裡巴巴開展普惠降費活動,将付費服務“生意參謀”全部免費開放給所有商家。陳煜波團隊研究發現,該項舉措對淘寶商家月銷售額的平均提升效果超過9300元。按照237萬戶自願參與活動的商家推算,普惠降費讓商家每月的銷售額共增加了220.5億元,月銷售額10萬元以下的中小商家獲得了比大商家更高比例的增長。

陳煜波建議,積極推動平台資料智能發展,引導平台幫助中小企業更好地洞察市場趨勢和使用者需求,提高企業經營效率,不斷創新推出市場需要的産品,實作轉型更新。政府可充分利用政策的杠杆作用,給予一定的稅費減免政策或專項資金,鼓勵平台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資料智能和數字化轉型賦能服務,幫助中小企業培養數字人才。

以智能技術促進就業創業

以人工智能、5G、雲計算、區塊鍊等智能化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成為大陸經濟高品質發展和生産力躍升的重要引擎。

2023年以來,海内外一系列AIGC(内容生成式人工智能)成果的推出,代表着人工智能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通過智能算法和大資料分析,可以從全球範圍内收集、分析和處理海量資料,大型AI模型的應用場景遠遠超出對話聊天範疇,甚至發展出推理、了解和抽象思考的能力,正在推動就業創業格局深刻變革。

從短期來看,智能化技術的産業應用會對傳統行業産生替代效應,減少或取代部分就業崗位;但從長期來看,智能化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智能化社會的深度發展會促進産業變革,增加高技能勞動者需求,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提供更多低成本創業機遇。

着眼未來,一方面應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快大陸AIGC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研發與應用落地。在科技資源配置中,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推動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研發與落地。通過政策與資金扶持,鼓勵大型科技企業加快打造AIGC算力和技術服務平台,降低中小企業和個人使用AIGC技術的門檻與成本。

另一方面,依托智能化技術驅動産業鍊轉型更新,培育更多新興産業和就業新載體。通過智能化技術賦能傳統行業轉型更新,提升産業的智能化水準,加快企業産品疊代和技術創新,穩步推進智能化與各類産業融合發展,建構就業市場與智能化良性互動的生态系統,引導釋放智能化對就業崗位的創造效應,擴大用工需求,帶動更多就業。

此外,提升大學生智能化技術運用技能,促進大學生低成本創業。高校人才培養應加強理念創新,探索“人機協同”培養新模式,注重大學生智能化思維提升,強化大學生智能素養培育,注重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的跨界培養,适當增加智能技能課程與通識課程,培養契合智能産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加強創業指導與專業教育訓練,增強大學生利用智能技術開展低成本創業的綜合能力。

陳煜波認為,近年來,大陸每年新增1000多萬名應屆高校畢業生,他們是移動網際網路的原住民,具備創新使用智能技術的能力。政府應引導高校與大型科技企業、傳統行業合作,加大智能化技術及其行業應用的職業技能教育訓練,依托資料要素建構新型科技與創新金融服務平台,弘揚企業家精神,引導他們抓住智能技術帶來的産業新變革與低成本紅利,創造更多新需求、新應用、新場景。

瞭望 | 數字經濟潛力如何加快釋放

在山東省曹縣安蔡樓鎮有愛雲倉漢服基地,女主播直播推介兒童漢服(2023年7月6日攝) 郭緒雷攝/本刊

以跨境電商提升進出口競争力

全球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催生了以資料為關鍵生産要素、以數字服務為核心、以數字訂購與傳遞為主要特征的數字貿易,成為國際貿易發展的新趨勢。海關總署資料顯示,2022年,大陸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達2.1萬億元人民币,比2021年增長7.1%,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占全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的4.9%。

作為暢通國内國際雙循環的重要載體,跨境電商持續激發内外循環的發展潛能,促進國内、國際兩個市場協調并進,是大陸推動開放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引擎。黃奇帆研判,到2035年,中國進出口貿易額的50%或将以跨境電商方式實作。建議進一步加大國際合作,為跨境電商發展營造良好生态環境,把跨境電商打造成培育外貿競争新優勢、促進外貿高品質發展的突破口。

對此,加強全球數字貿易治理合作。推動各國減少跨境電商壁壘,提升跨境貿易自由化,共同做大跨境電商規模。積極參與電子商務多邊談判,主動設定數字貿易規則議題,在世界貿易組織架構下,推動建立有利于跨境電商健康發展的規則體系。以“一帶一路”建設為依托,積極發展“絲路電商”,深化通關物流監管方式、糾紛處理、資料保護等磋商與合作,探索形成區域性規則體系。

陳煜波建議,可在部分有條件的區域,比如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海南自貿港、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等地,試點建設“國際資料治理和數字貿易特區”,在試驗區内實行“境内關外”的特殊監管機制,主動合理地融合不同國家的監管規定,建立一套受國際認可的資料安全和數字貿易标準,以政策紅利吸引對跨境資料有需求的企業入駐産業園,建立面向全球的開放型數字經濟創新高地。

完善配套服務,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化。進一步加強跨境電商産業園建設,整合跨境電商上下遊企業,彙集關鍵生産要素、通關物流系統、倉儲支付營銷等多功能于一體的跨境電商産業園,為迅速做大做強跨境電商産業提供支撐。推動雲計算、人工智能、大資料等新技術在跨境電商及跨境物流等方面的運用。整合資訊資源,建構公共資訊化平台,提高産業集聚度,提高海外倉數字化水準,促進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協同發展。完善跨境支付體系,加強跨境支付基礎設施建設,探索人民币計價結算。試點數字人民币,支援第三方跨境支付業務規範發展,促進跨境電子商務支付結算便利化、高效化。

加快推動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跨境電商發展。知識密集型數字服務貿易已成為大陸外貿重要增長點。2022年,大陸服務出口28522.4億元,同比增長12.1%,其中知識密集型服務進出口達25068.5億元,同比增長7.8%;知識密集型服務出口14160.8億元,同比增長12.2%。

多位專家建議,數字技術推動的跨境電商等新業态已成為服務貿易發展新亮點,應抓住數字技術對服務貿易發展的巨大機遇,瞄準服務貿易發展前沿,大力發展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跨境電商,培育數字時代服務貿易新支點、新優勢。

(作者機關:瞭望智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