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和治理學術年會演講精粹系列三:資料要素市場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

7月4日下午,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和治理學術年會大會三——“資料要素市場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在清華大學順利召開。本次年會由清華大學主辦,清華公管學院、經管學院等機關承辦。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南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複旦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和數字經濟相關科研機構及企業的代表共400餘人出席線下會議,會議通過多個平台進行同步直播,當天資訊浏覽量超過11萬人次。大會三共彙集了16位國内外知名專家學者、7位演講嘉賓就相關議題展開講演讨論。我們特别整理“演講精粹系列”,将與會嘉賓演講和對話内容中的主要觀點分享大家。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和治理學術年會演講精粹系列三:資料要素市場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

本文為“演講精粹系列三”

資料要素市場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和治理學術年會演講精粹系列三:資料要素市場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

大會三現場

中金研究院院長、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主持了本屆年會的大會三。彭文生院長指出,建設數字中國,發展數字經濟,已成為國家戰略選擇。資料已經成為新型生産要素,不斷推進資料要素化,加快培育資料要素市場是目前發展中的重大的理論與實踐命題。大會三邀請了相關領域多位著名專家學者,圍繞資料要素市場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發表主旨演講,分享最新成果。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和治理學術年會演講精粹系列三:資料要素市場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

彭文生院長主持大會三

羅漢堂總裁陳龍以“資料經濟—數字經濟發展的新階段”為題,對資料經濟進行了闡述。他指出,資料與其他商品不同,有其明顯特征:與經濟活動具有不可分離性、非競争性和外部性等。基于這些特征,用好資料要素需要遵循以下四個原則:價值、激勵相容、解決外部性和效率原則。過去幾年,各國資料政策盡管各有側重、架構細則不同,但在如何保護、如何确權和如何流通等問題上殊途同歸,符合前述四大原則。大陸“資料二十條”的核心邏輯,是建立符合資料本質、治理原則的基礎制度。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技術正與商業結合,提供合規、市場化和有效的資料流通和保護方案。從商業實踐來看,越來越多的企業把隐私保護原則融入到産品設計中,确認使用者的知情、同意、反對這樣的權利,增強資料收集的透明度,并利用資料隐私技術提供價值創造的可信環境,解決使用者隐私擔憂。總結來看,數字經濟正在邁向新階段——資料經濟,資料成為驅動經濟活動的核心生産要素;前所未有規模的資料保護和資料分享,将成為資料經濟的核心特征。如何真正了解它的本質,推動治理政策,建立激勵機制,推動生産和價值流轉,保護好隐私和安全,是需要我們共同面對的任務。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和治理學術年會演講精粹系列三:資料要素市場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

陳龍總裁發言

清華大學計算社會科學與國家治理實驗室教授、執行主任,北京國際數字經濟治理研究院院長,年會主席團秘書長孟慶國以“一體化推進政務資料體系建設的思考——基于資料權責的視角”為題,探讨了在數字政府建設中如何推進一體化政務資料體系建設問題。首先,孟慶國教授指出了目前政務資料建設中的四方面難題:一是一級政府内各部門之間的資料共享問題,二是跨層級政府間的資料管理協調問題,三是垂管部門的垂直系統與地方平台間的資料共享協調問題,四是屬地部門的垂直系統“資料回流”問題。他分析認為,導緻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層級機制和部門之間的資料職責體系缺乏。要一體化推進政務資料體系的建設,就必須要考慮部門職責的配置及資料責權分工問題。孟慶國教授給出了一個“職責-業務-資料”分析架構,基于該架構可以厘清政府部門的職能、業務與資料的對應關系。他認為,要對這種對應關系進行深耕細作地梳理,以便能夠對政務資料所涉及到的部門進行資料的确權定責,進而建立起資料權責體系。他建議從“三定”到“四定”,把政府及各部門在資料上的權利、責任、義務進一步厘清。此舉的重要意義在于:通過對部門資料的确權定責,一是能夠明确各部門的資料采集權限,進而使“一數一源”做法落地;二是能夠保證各部門的資料完整性、有效性、合規性和符合标準性;三是實作基于權責分工的可信資料共享機制;四是也能夠對各部門利用共享資料的範圍和邊界做更清晰的界定。總體來看,要推進一體化政務資料體系建設,确立各級政府部門的資料權責體系是前提,沒有明晰的部門資料權責為基礎,一體化資料體系的建設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和治理學術年會演講精粹系列三:資料要素市場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

孟慶國教授發言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經濟學研究所所長湯珂以“資料的要素化與資産化”為題,進行了分享。他指出,任何一個物品都有兩個價值:使用價值和資産價值。當我們讨論資料時,也要讨論資料的使用價值和資産價值,即資料的要素化和資産化。從經濟學上講,資料成為一個要素是有先決條件的:有供給和需求、與其他要素配合可以增加産出、存在完整的市場體系、交易價格。會計意義上資産的形成有三個要件:來源的清晰、和企業利益相關、企業有控制權,如果滿足這三個要件,資料就可以被确定為資産了。資料資産化主要有以下關鍵步驟:登記、核驗、品質評估、價值評估、入表、質押、資料信托和托管。其中,登記是為了某種目的,根據法律的依據将某種特定的對象記錄在某些載體上的行為和過程,資料的登記有兩種:第一類是公式類登記,向别人聲明有一個資産,不需要經過核驗;第二類是權屬類登記,資料要經過實質性的審查或核驗。資料資産化過程中,需要用到人工智能、區塊鍊等先進技術。總體來看,資料的要素化和資産化是緊密相連的,一個好的資料流通架構,需要大的資料生态。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和治理學術年會演講精粹系列三:資料要素市場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

湯珂教授發言

複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上海資料交易所研究院院長黃麗華以“資料要素流通市場賦能資料資産化”為題,探讨了資料要素流通問題。她指出,資料是第五波技術革命創造的寶貴資源,也成為數字經濟裡最重要的或者核心的生産要素。資料作為生産要素,要符合經濟學裡講的基本條件,即低成本可得、大規模可得。“資料二十條”的一條主線,就是促進資料合規高效流通使用、賦能實體經濟;前提是要維護國家資料安全、保護個人資訊和商業秘密;重點則是資料産權、流通交易、收益配置設定、安全治理。資料作為一種新型的生産要素,從流通視角主要有三大新的特點:一是主體的多元性,二是流通标的物的高重塑性,三是資料價值的時變性,這給資料要素要資産化帶來了困難。圍繞“資料要素市場如何賦能資料資産化”,黃麗華認為,企業的資料資産化要經過“三部曲”:第一是資料資源化,第二是資源産品化,第三是産品資産化。資料要素市場要賦能資料資産憑證,第一是權屬憑證,第二是入表依據,第三是估值依據。總的來講,資料資産化是一個新的領域,資料要素化在理論上是必然的,在實踐中是可行的,還需要我們持續去探索。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和治理學術年會演講精粹系列三:資料要素市場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

黃麗華教授發言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經濟學研究所副所長,全球産業研究院副院長、創新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戎珂以“資料隐私治理與企業創新”為題,進行了分享。他指出,目前全球普遍重視資料隐私保護,已有100多個國家都制定了相關政策,其中歐洲有GDPR,美國有CCPA,中國有PIPL。其中,GDPR是偏保護主義的,它的基本邏輯是“opt-in”,即如果企業要收集資料,得遵循知情同意原則。但美國CCPA的基本邏輯是“opt-out”,即預設資料主體同意收集,因為美國是世界第一的數字經濟強國,它需要用資料進行創新,是以它必須讓資料流動起來。中國的基本邏輯與歐盟一樣,強調知情同意原則。那麼這些政策是促進了企業創新,還是抑制企業創新呢?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歐洲的GDPR抑制了創新,而中國的PIPL對企業創新的影響目前還沒有定論,需要進一步的探究。研究初步發現,PIPL的相關落地政策分類實施,促使大型企業追求更高品質的創新。此外,也有必要在未來對這幾個資料隐私治理法案進行更加深入的對比研究,進而從企業創新的視角探究資料隐私治理的最優模式。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和治理學術年會演講精粹系列三:資料要素市場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

戎珂教授發言

複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鄭磊以“公共資料的價值釋放:路徑與原則”為題,探讨了公共資料的價值釋放。他指出,公共資料的價值釋放,主要有公共資料開放和公共資料授權營運兩種路徑。鄭磊教授以茶壺為例,分析了政府資料開放中的主要問題,如安全風險顧慮、意願不強和動力不足、營運和服務能力不足、高價值和敏感性資料開放不充分、供需對接難和供給難以持續、缺少高品質利用成果等。公共資料授權營運是另外一種形式,把一些高價值又有一定敏感性的資料釋放出來,按照原始資料不出域、資料可用不可見的方式,使市場可以擷取資料的價值,但不能把資料拿走。這兩者都有一個共同目标,都是為了釋放公共資料的價值,都是為了降低市場和社會主體擷取資料的門檻,但方法不同,針對的情況也有所不同。資料開放更強調普惠公平,是基本的托底,是以各地方首先要考慮的是應該開放的資料是否已經開放,然後才是有哪些資料可能不适合開放,再去考慮授權營運,如何釋放那些不适合開放的公共資料的價值。在授權營運中,目前也面臨着一系列難題,如誰來授權、授權給誰、授什麼權、怎麼授權、授權什麼資料、如何收放自如、定價與收益配置設定等,都還需要我們持續思考。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和治理學術年會演講精粹系列三:資料要素市場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

鄭磊教授發言

南京審計大學社會與經濟研究院教授、執行院長俞甯以“數字經濟中的市場設計問題”為題,分享了數字經濟治理問題。俞甯教授以孫悟空花果山經濟模型為例,提出了如何設計市場,實作稀缺資源配置設定問題。拍賣方式中,具有效率高、财政收入增加、公開透明等特點。搖号方式中,具有公平、簡單和“窮猴分得一杯羹”的特點。但在數字經濟形态下,搖号方式的優點均成為僞命題,可以從經濟學視角設計一個散夥拍賣機制,用數學嚴格證明它比搖号絕對的好,因為社會總體福利更高。拍賣方式在國外有很多應用和成功案例,如無線電頻譜拍賣、電力實時拍賣、自然資源拍賣等,當然也有不允許金錢交易的市場。在美國無線頻譜拍賣中,已經拍賣了上千億的通訊頻譜了,這樣就可以少向群眾征稅。其中既有反向拍賣,把頻譜買進來;也有正向拍賣,把買進來的頻譜賣給對它估值更高的通訊企業,盡可能将機制設計得盡量合理。在中國市場,電力、房地産、自然資源、許可權等市場還具有很大優化空間,可以持續進行完善和優化設計。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和治理學術年會演講精粹系列三:資料要素市場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

俞甯教授發言

在後續的與談環節,北京國際數字經濟治理研究院執行院長何姗姗、上海資料交易所總經理湯奇峰、資料堂(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與CEO齊紅威、阿裡研究院資料經濟中心主任袁媛、螞蟻集團研究院院長李振華、騰訊研究院副院長杜曉宇圍繞“目前資料要素市場化面臨的最大的挑戰是什麼”“資料要素市場化将對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哪些深刻影響”等熱點問題,進行了跨學科的熱烈讨論。

何姗姗院長認為,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把我們的規則和企業的實踐結合在一起去落地。具體來看,一是關于資料跨境問題;二是資料資産盤點,尤其是我們看到很多資料的出境系統是隐蔽性的,這對企業管理者來講也是新的話題、新的挑戰;三是在企業内部的機制的建立上,資料治理也是一個新的課題。在資料流通環節,汽車領域做了大量探索,如以亦莊為核心的進階别自動駕駛示範區,就把所有的這些在測試的企業的車輛的資料能夠提升到一個管理平台上,做相應的授權,最後再基于模型提出一些資料集進行分享。

湯奇峰總經理指出,在資料交易所一線工作中,确實有很多挑戰,還有很多問題都是亟待解決的,比如市場本身的建設,按照成本理論是怎麼樣更有效地組織市場功能的建設;關于法學上的問題,甚至跨學科裡面,關于權屬确定、定價、配置設定、供給等,都是我們非常迫切地需要解答的問題,最大的挑戰是各個領域的認知有很大的不同。平台是非常重要的建設主體,互聯市場是未來非常重要的部分,一個多層次要素市場的建設,不是隻靠場内的建設,而是場内和場外互聯,才能對社會産生巨大的推動力。

齊紅威CEO認為,最近很熱的元宇宙、大模型和數字經濟,本質上都代表了一個新的時代的來臨,其營養和發展全靠資料的血液來支撐。“資料二十條”的突出貢獻是它的底層邏輯和架構,之前大家的關注點在資料的所有權上,之後大家把持有權,尤其把使用權非常明确提出來,把所有權給相對淡化了。使用權到底如何實作它呢?“資料二十條”裡有非常配套的邏輯,就是技術邏輯,原始資料不出域、資料可用不可見。“三權分置”的提出,是“資料二十條”裡最關鍵的一條,這個解決之後,能解決好幾個特别關鍵的問題,如交易模式問題、資料跨境問題等。

袁媛主任認為,目前市場存在重交易、輕流通的挑戰,可能要以終為始、以數字經濟的發展來度量資料要素市場。在産業實踐中,流通和交易是不一樣的,流通的場景遠大于交易的場景。例如,工業網際網路講的“三個內建”,其實都需要資料的流通、共享和使用,這是整個數字化轉型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資料要素市場研究中,有來自經濟學、法學、社會學和哲學等多元化學科背景的科研力量,但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合力。在市場要素理論體系建構時,希望數字經濟整體發展有頂層設計,有多元目标協同,有架構、有分工、有合力,需要把資料流通的訴求考慮進去,并且有一定的量化名額能夠度量的。

李振華院長指出,現在推動資料的資産化和入表,确實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解決資料交易激勵機制問題,但可能得把握好節奏。資料作為一種要素,具有特殊性,跟其他的土地、資本、勞動力作為一種要素還是有蠻大的差别。如果要入表,得有可靠的計量方法進行計量,也得有可靠的審計,但目前測量和審計都具有很大的難度。現在還很難想象未來資料市場會是什麼樣子,會有多深刻的改變,但至少有一點是非常贊同的,開放和開源,一定是未來的大勢所趨。

杜曉宇副院長認為,目前資料要素市場化面臨的最大的挑戰是要以發展的視角,不斷完善數字要素市場的各項基礎制度和設施建設。資料現在對于整個社會的貢獻和社會的價值,以及對知識和文明的作用,目前是被低估的。他從寵物收容站、公共資料開放、征信資料共享、機動車讓道四個小故事出發,提出我們應該從資料的确權、資料的流通、資料的定價和資料的安全四方面,不斷去探索制度完善。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和治理學術年會演講精粹系列三:資料要素市場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

大會三與談

最後,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教授作閉幕緻辭。白重恩教授對大家的參與和支援表示感謝!他指出,資料作為一個新的要素,要考慮它和其他要素有什麼共性、有什麼不同的地方。我們關于其他要素都做過了很多研究,總是有一些積累,是不是對我們有參考價值。一是非競争性,這是資料跟土地等這些要素的差别。知識産權也具有類似屬性,關于知識産權已經積累了很多研究,是否有可以借鑒的地方。二是非标準化,知識産權也是非标準化的,這又是知識産權要素跟資料要素相近的地方,很難測量,也很難定價。三是隐私性,隻要談到資料治理,都會談到隐私的問題,資料被保護的對象非常分散,這使得資料治理有其特殊性。四是安全性,國與國之間的跨境資料流動非常困難,很多也是基于安全考慮。五是侵權的監測難度不同,資料侵權的監測難度很高。六是平台壟斷問題,資料具有規模效益,容易形成平台造成的壟斷,但資料平台一般都是很集中的,資料要素是集中起來使用效率更高這給治理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還有政務資料共享開放等問題,都還沒有明确答案,還需要我們深入思考。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和治理學術年會演講精粹系列三:資料要素市場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

白重恩教授作閉幕緻辭

以上内容根據大會三現場内容整理(以發言順序排列)。

未完待續 ,期待更多大會精粹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和治理學術年會演講精粹系列三:資料要素市場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

供稿丨清華大學計算社會科學與國家治理實驗室、清華大學服務經濟與數字治理研究院

編輯丨發展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