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于單反相機中的APS-C

什麼是APS-C畫幅:

我們通常把135膠片的尺寸36×24mm稱為全畫幅,APS(即Advance Photo System,先進照片系統)是一種已經淘汰的攝影系統。APS膠卷有三種尺寸,H、C、P。APS-H型是滿畫幅(30.3×16.6mm)APS-C型是在滿畫幅的左右兩頭各擋去一端,是長寬比為3:2,約(24.0 x 16.0mm)APS-P型是滿幅的上下兩邊擋去個一條,使畫面長寬比例為3:1,被稱為全景模式。

數位單反借用了這一标準,把CCD尺寸接近APS-C尺寸的22.5 x 15.0 mm和23.6 x 15.8 mm、23.7×15.6mm 、22.2×14.8mm 都稱為APS-C畫幅。

而EOS-1D和1DMkII的28.7 x 19.1 mm 稱為APS-H畫幅。

​​

關于單反相機中的APS-C

​​

​​

關于單反相機中的APS-C

​​

還可以用1.0倍/1.3倍/1.5倍/1.6倍,即全畫幅對角線尺寸對該系統對角線尺寸的倍數來間接表示畫幅,即焦距轉換系數。

我的富士S6500fd的鏡頭焦距:28~300mm,可見它的廣角端的視覺場達到74度。

​​

關于單反相機中的APS-C

​​

CCD的尺寸,表達的就是感光器件的面積大小。感光器件是數位相機用來感光成像的部件,相當于光學傳統相機中的膠卷。

在電視、攝影領域,工程師們習慣用對角線的長度表達一個長寬比例為4:3的矩形的面積,因為這樣比較簡單明了。CCD尺寸使用的機關與用來解釋14、30吋電視螢幕大小之面積比例道理是完全一緻。常用的 CCD 尺寸并不是“機關”而是“比例 ”!

要了解 CCD 尺寸,首先必須先認識在工程師眼中 “1英吋”的定義是什麼?

業界通用的規範就是 1英吋 CCD尺寸= 長 12.8mm × 寬 9.6mm = 對角線為 16mm 之對應面積。透過“勾股定理”,可得出該三角之三邊比例為 4:3:5;換句話說,我無須給你完整的面積參數,隻要給你該三角形最長一邊長度,你就可以透過簡單的定理換算回來。而且面積對角線長度就是16除以那個分母。

有了固定機關的 CCD 尺寸就不難了解餘下 CCD Size 比例定義了,例如:

1)1/2" CCD的對角線就是 1"的一半為8mm,面積約為 1/4;

2)1/4" CCD的對角線就是 1"的1/4,即為 4mm,面積約為1/16。

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就是1/2.5inchCCD感光面積<1/1.8inch。

是以目前的趨勢是在CCD尺寸不變甚至減小的前提下,盡量增加像素傳感器的數量,以滿足人們對像素無止境的要求。但是CCD尺寸不變,增加像素就意味着單個像素捕捉光線能力下降,進而會引發噪聲增加、色彩還原不良、動态範圍減小等問題。

是以,富士S6500fd于其它典型相機的CCD尺寸比較為:

1)富士F6500fd的CCD:1/1.7",對角線為9.4mm;(600萬像素)

2)佳能的S3 ID的CCD:1/2.5",對角線為6.4mm;(600萬像素)

3)松下的FZ 50的CCD:1/1.8",對角線為8.9mm;(1000萬像素)

3)Nikon的D70S的CCD:超大,對角線28mm;【單反相機的APC-S】

4)傳統35"膠片:對角線36mm;

CCD/CMOS尺寸越大,感光面積越大,成像效果越好。

1/1.8"的300萬像素相機效果通常好于1/2.7"的400萬像素相機(後者的感光面積隻有前者的55%)。

而相同尺寸的CCD/CMOS像素增加強然是件好事,但這也會導緻單個像素的感光面積縮小,有曝光不足的可能。但如果在增加CCD/CMOS像素的同時想維持現有的圖像品質,就必須在至少維持單個像素面積不減小的基礎上增大CCD/CMOS的總面積。目前更大尺寸CCD/CMOS加工制造比較困難,成本也非常高。是以,CCD/CMOS尺寸較大的數位相機,價格也較高。感光器件的大小直接影響數位相機的體積重量。超薄、超輕的數位相機一般CCD/CMOS尺寸也小,而越專業的數位相機,CCD/CMOS尺寸也越大。

攝影中,我們用“孔徑”來描述鏡頭的通光能力,而孔徑受到光闌的控制。對于不同的鏡頭而言,光闌的位置不同,焦距不同,入射瞳直徑也不相同,用孔徑來描述鏡頭的通光能力,無法實作不同鏡頭的比較。

為了友善在實際攝影中計算曝光量和用統一的标準來衡量不同鏡頭的孔徑光闌實際作用,采用了“相對孔徑”的概念。

相對孔徑 = [鏡頭焦距] / [入射瞳直徑] = f/d

比如某個鏡頭的焦距為50mm,入射瞳直徑為25mm,那麼該鏡頭的相對孔徑就是50/25=2。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