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 iOS 提醒事項開始,我的任務管理入門之路

作者:假裝嗨皮

希望你能用好現在的「提醒事項」,發揮真正的用處,搞定計劃跟瑣事。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困擾:

踏入社會以後,我們的身份一下就多了起來,配偶、子女、員工、朋友......作為個人,我們要肩負自己的成長;作為配偶,我們要照顧自己的伴侶;作為雇員或雇主,我們要做好本職工作。不同角色對應着不同的任務,繁多而複雜,常常讓我們在生活中疲于奔命,手忙腳亂。

生活中雜事很多,不記下來總是會遺忘,可記下來放到備忘錄或是提醒事項中又常常拖延。要麼就是讓小事占了自己一天的安排,常常瞎忙活一通。回顧一天的工作,總覺得毫無收獲。

如果你也想擺脫這種狀态,那麼,現在正是學習任務管理的最佳時機。别擔心,這并不難,它隻需要一些基本的記錄和規劃就可以上手。希望本篇文章可以成為你的任務管理入門之作。

我為什麼提倡用提醒事項來進行任務管理

工具上,有很多功能強大的 app,如 OmniFocus、Todoist、滴答清單、Sorted 等,在工具軟體百花齊放的今天,我為什麼要選擇「提醒事項」來進行任務管理,它的功能真的夠用嗎?

作為蘋果初代原生 app,「提醒事項」在曆經幾次重大更新以後,已經從之前的「勉強可用」變成了「完全勝任」的狀态。在功能上,不僅加入了清單組和任務組,還支援強大的過濾系統和标簽組,支援多人任務配置設定,完整具備了 GTD 理論所需的全部功能;在易用性上,加入了自然語言的識别,可快速添加時間、地點、重複、網址等屬性,并支援自定義标簽顔色、圖示和智能清單的自定義過濾。

可以說,這些功能的加入,讓「提醒事項」真正跻身于任務管理工具之列,免費易用、原生系統級 app 就是它的最強競争力。畢竟,誰會拒絕一個免費的奶酪呢?

除開功能上的考慮,簡單易用也是我選擇它的核心要素之一。

一個簡單的工具,不僅能幫助我們快速上手、聚焦重點,了解功能背後的理念和意義,還能避免被繁多的按鈕吸引注意力。

畢竟對新手來說,一上來就面對滿屏看不懂的按鈕和複雜界面,勸退的感覺是尤為強烈的。選擇一些簡單的工具,在心理上也更容易接受。

下面,我想就我最近使用提醒事項管理的一些心得,分享我是如何用「提醒事項」來踐行「任務管理」理念的。

任務管理五步法

不管有沒有嘗試過任務管理,你一定都聽過 GTD 原則,這是一套任務管理的黃金法則,按執行順序分為收集、審視、分類、回顧和執行這五個步驟,讓我來為你一一介紹。

第一步:收集——從一個點,牽出一堆事

目的:在這一步是将你的所有想法通通放到到一個名為「收集箱」的項目中,收集箱中的項目可以是你想到的任何任務,随便一個想法或者要做的事(大部分都是要做的事)。重點是記錄,不要遺漏腦海中的浮光掠影。

常見情況是,你會先想到一件事,然後順着一件事想到另一件事。比如我先想到「今天要寫一篇任務管理的文章」,然後想到這個任務需要「收集相關的素材」,可能突然會想到「跟某本書相關聯,去翻一下這本書」,最後還想到「今晚要做菜,5 點半前把菜買好」,你可能還有一個「晚上跑步 15 分鐘」的習慣,或是突然想到「某個視訊的電影值得一看」。

在如此之多的任務下,如何抓住重點,合理根據自己的時間精力安排任務,就變得具體起來。不過放輕松,現在你要做的,隻是一股腦兒的把你能想到的所有任務丢進這個名為「收集箱」的盒子裡,然後就不用管了。

操作:

  1. 打開 iOS 端的「提醒事項」,可以看到界面被分成三塊,從上到下分别對應「置頂清單」「我的清單」和「标簽」,以上三個闆塊會在第三步中進行詳細介紹。
  2. 我們點選右下的「建立清單」,命名為「收集箱」,可以看到「收集箱」出現在了「我的清單」中,然後在「收集箱」中添加你最近需要完成的幾件事。
  3. 接下來進行簡單的設定,我們點選系統的「設定」,找到「提醒事項」,點選進入,将「預設清單」改為「收集箱」。這一步的目的是把我們記錄的任務預設放到「收集箱」中,友善我們之後的統一整理
從 iOS 提醒事項開始,我的任務管理入門之路

在系統的設定中修改

總結:GTD 能高效運作的底層邏輯,基于一個簡單的心理現象——蔡格尼克效應:未完成的任務會占領我們的大腦資源,直到我們将其完成或記錄。

當各種各樣的想法被我們記錄以後,不僅可以避免遺忘,還能解救我們的神經,讓我們不必時刻提醒自己應該做什麼,專注于事情本身。

第二步:審視——留下具體有用的想法

目的:在這一步,需要将之前的想法審視一遍。這步的關鍵在于排除那些不重要的想法,留下可以執行的任務,并将其具體化。

  • 例如你在審視收件箱時發現「家鄉真美,想給它裝修一下」,這顯然是個不切實際的想法,你要做的就是迅速将類似的不能實作的想法劃掉,留下那些真正可以執行的任務。
  • 如果某個想法有助于實作哪個任務,比如「書本 28 頁記錄了相關事實」有助于「進行寫作」這個任務的實作,那麼将其标注在該任務的備注下即可,而不是把它當成一個任務。
  • 還有一類任務稱為「2 分鐘任務」,具體指那些不用花費太多時間的任務,你可以給自己設定一個類似的「2 分鐘任務」,如果這件事現在完成比之後完成的效率更高更快,你就應該立即執行,一般這個時間我會劃分到 15 分鐘以内,隻要不影響我做最重要的事,一般看到了我都會立即處理,防止任務的堆積。
  • 在劃掉想法的過程中,有一類想法不是某個具體的任務,而是一個項目,比如「學會程式設計」「學習攝影」「學習英語」,對于這種複雜的項目,顯然不是一條任務提醒可以解決的。我的建議是先考慮可行性,也就是這個任務是否有必要執行,如果你現在心裡還沒有答案,建議将其設定為3天内一直可見,等到3天過後,如果你覺得當下還沒有時間精力去完成,就果斷将其劃掉。
  • 如果實在不忍心就建立一個「想做」的項目清單中,暫且将其放入,或者放到備忘錄中。如果你覺得該計劃值得執行,那就先試着将任務分解,這自然是需要一定思考的,你可以挑個精力充沛的時間,好好将某個項目分解一下,将分割的項目融入到你的每一天中具體執行。

我們之是以會放任任務堆積,是因為我們既不想行動,又不想錯失了一個好想法,于是就放任想法随意地堆積在任務清單中,搶占我們的注意力資源。在這些堆積的任務中,那些未來可能會做的任務占了很大部分。堆積的任務會迅速讓我們的任務系統走向崩潰,是以請你一定好好花時間想想這些任務是否真的重要,并且值得去做,如果你真的不想丢棄一個好的想法,那麼也應該以一種好的行動去正視它們,否則堆積不過是輕視想法的另一種選擇罷了。

确認所有的任務都是可執行的狀态後,我們就需要對任務進行具體化,标準是「能讓任何外人一眼看到就知道怎麼執行」。

操作:以「下午去公園跑步」為例,我們需要寫上具體的時間、日期和地點:「今天下午 6:00 我會在 XX 公園跑步 3 km」,讓提醒事項在開始前的半小時提醒你,以提早做好準備。

  1. 點選任務,會出現「添加備注」的灰色小字,可以寫上跑步的注意事項,如攜帶礦泉水、遮陽帽等。
  2. 點選任務後,螢幕中間的鍵盤會出現 5 個圖示,從左到右分别對應「時間日期」「位置」「标簽」「旗标」「圖檔」屬性,我們隻需要點選對應的按鈕設定好屬性即可。(注:旗标代表任務的優先級)
  3. 因為對自然語言的支援,在輸入「今天下午 6 點」時,系統會自動識别出日期和時間,字型顯示為藍色狀态,自動跳出「建議日期」,點選「建議日期」就會給任務附上對應的屬性。
  4. 如果識别的不是很準确,可以在任務的詳細資訊中更改。點選任務右邊的圖示,我們會看到關于這個任務更詳細的資訊,在日期和時間中更改即可。在任務的詳情界面,還有一些其他欄目,簡單介紹如下:
  • 「URL」:用以填入文章或視訊的連結,友善直接跳轉;
  • 「優先級」:代表任務的重要程度,用感歎号表示,歎号越多越重要;
  • 「子任務」:表示這個任務下的其他任務,在編輯任務資訊時向右滑動可以縮進為上個任務的子任務。
從 iOS 提醒事項開始,我的任務管理入門之路

右邊的小圓點進入詳細資訊

總結:這一步完成之後,剩下的任務都是具體可執行的狀态。接下來,我們需要像整理圖書分類一樣,分門别類地将不同标簽的圖書放到對應的書架上。

第三步:整理和歸類——用标簽和清單給任務分類

回看前兩步,我們會發現所有任務都放在收集箱中,雖然一眼看上去都是可執行的狀态,但緊密地堆積在一起,會讓我們抓不住重點和主題。

用标簽和清單給任務進行分類,搭配「提醒事項」的「智能清單」功能,可以讓我們實作靈活的搜尋和過濾,迅速找到某個情境下适合的任務,比如「三天内最重要的任務」「适合今晚做的任務」,厘清重點,快速行動。

清單

清單是我們最熟悉的檔案夾層級,一對一的方式能讓我們在某個層級下快速找到對應的任務。例如《三體》是在小說的層級;《兩性關系》是在情感的層級;《國富論》在經濟的層級。按照個人關注的不同,我們可以在項目清單中建立自己的主題。

比如我個人就建立了「個人提升」「裝修」「工作」「生活」4 個主題,再将「個人提升」細分為「閱讀與寫作」「工具方法」「健身」的子清單。每次處理收集箱的時候,我都會按照任務屬性将其歸類到對應的清單中。

從 iOS 提醒事項開始,我的任務管理入門之路

我的清單

這一步有助于我們了解自己關注的主題,并将重要的任務從中篩選出來,讓我們在查找相應任務時也更加地得心應手,不會被其他幹擾。

注意:建議細分到 2 個層級就已經足夠(參考圖例),系統層級過多反而會增加查找的難度;層級之間必須互相獨立,不重複内容,一眼看到就知道是什麼歸類即可。

标簽

标簽是我們查找任務的第二個緯度,用來判斷執行任務的情景。例如在哪裡執行,執行的日期(如三天後、下周末、明天)、執行的狀态(高度集中 or 簡單處理)等

在任務管理中,标簽的作用在于快速找到任務,我個人常用的标簽一般是「精力」「任務狀态」「優先級」和「截止日期」,其中最重要的兩項就是「截止日期」跟「優先級」。為了高效篩選,以适應在不同場合和情況下需要優先處理的任務,我們需要給不同的事件打上不同的标簽。

操作:在提醒事項中,我們點選一個任務,點選中間圖示的#鍵就可以為事件添上标簽。

總結:對于比較需要時間和注意力的工作來說,那些「高精力」「高優先級」的工作就可以被優先安排在重要的時間節點,避免被雜亂無序的臨時任務沖散精力。同理,将「低精力」「優先級低」的任務安排在不是那麼有精神的時候,比如在一天勞累工作回家後,我會用篩選的功能,将那些「低精力」「簡單」的任務篩選出來,避免精力不對等的任務出現在夜晚。

提醒事項中自帶優先級的标簽,你可以用「旗艦」,也就是旗幟形狀的圖示實作優先級區分,也可以點選「詳細資訊」,在倒數第 4 欄中找到「優先級」的欄目,進行更詳細的優先級分類。需要注意的是,隻有少數的任務才需要标上優先級,這樣才能區分出重點,友善我們配置設定任務。

對于那些重複性的習慣,我個人會打上#習慣 的标簽,提醒自己保持每日的完成打卡,對于那些尚未想清楚是否要執行的事情,則會打上一個#待辦 的标簽。在 iOS 的智能清單中,你可以通過标簽實作個性化的篩選方式,用來比對不同場景下的任務處理要求。

操作:

  1. 點選右下角的「添加清單」——「制作智能清單」——将「優先級」設定為「高」;
  2. 點選「日期」——「相對範圍」——設定為「在未來 3 天」;
  3. 命名清單名稱為「三天内重要」,點選右上角的「完成」。
從 iOS 提醒事項開始,我的任務管理入門之路

建立智能清單

以上,我們便獲得了一個「三天内優先級最高」的過濾條件,它以清單的形式出現在清單的底部,我們可以長按這個清單,點選「置頂」,清單會以圓角矩形圖示的形式出現在我們任務清單的最上方。其他同級的圓角矩形清單,也是以相同的方式标記的,你可以長按它們,擷取對應的資訊,取消置頂或是删除,以搭建自己的置頂資訊欄。比較可惜的是,目前還無法對置頂資訊欄進行移動排序,在後續的更新中可能會加入該功能,屆時就會更友善地進行清單展示。

總結:标簽的使用象征着對任務管理的進階需求,當你需要越來越多的标簽區分不同種類的任務,往往也意味着你對任務管理的了解和使用達到了一個新的水準,現有的 app 也漸漸無法滿足你的需求,此時就是邁向更高階 app 的最佳時機,如滴答清單(初階)、Things、Todoist、OmniFocus(高階)等。

第四步:回顧和排序

在這一項中,我傾向于根據重要性和截止時間安排好各個任務之間的排序。認真梳理一天的安排,如果某個任務沒有明确的時間,就按優先級來進行排序。在「提醒事項」中,你可以點選任一清單,點選右上角的三個點,在「排序方式」中選擇「優先級」,任務就會按照優先級的排序方式出現在清單上,用以檢視我們一天内最需要完成的幾項任務。同時,你也可以按「截止日期」給事件排序,達到按時間排序的結果。

第五步:執行

通過第三步的整理和歸類之後,你現在應該已經學會了應用「智能清單」來彙集任務的方式,我們可以制作不同的過濾方式,實作任務的快速彙總和執行。例如「這周内的重要任務」可以按「時間」和「優先級」的标簽過濾,「适合狀态不佳時做的任務」則可以按「2分鐘任務」「低精力」等類似标簽進行任務聚集,以達到快速實作的效果。

寫在最後

如此下來,我們就已經完成了從一個想法産生到執行的全過程。你可以看到,目前的「提醒事項」已經可以較好地完成 GTD 所需的全部功能,甚至遊刃有餘,在易用性上實作自己獨有的優勢,例如可以在跟某人發送短信時進行提醒(可惜暫不支援微信等第三方 app )。雖然橫向對比其他老牌任務管理工具仍有缺陷,例如沒有看闆視圖,沒有任務狀态,沒有習慣打卡和月曆、時間線等功能,但它就像一個茁壯成長的孩子,在未來随着 iOS 系統的更新仍然存在無限可能。

就我個人來說,目前最大的遺憾莫過于缺乏「提醒事項」跟「月曆」的關聯。「月曆」作為老牌原生 app 之一,如果能支援從提醒事項實時同步到月曆中,通過更有組織的周視圖和月視圖檢視任務安排,将會成為殺手锏一般的應用。雖說目前可以通過一些快捷指令或第三方 app 實作(FirstSeed),但更希望蘋果官方能将這個功能納入考慮。屆時的「提醒事項」必然擁有更加強大的競争力跟生命力。

希望你能用好現在的「提醒事項」,發揮真正的用處,搞定計劃跟瑣事。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少數派”(ID:sspaime),作者:Lars漫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