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喝玉米須茶、薏米水,年輕人鐘愛的祛濕氣秘方,真的有用嗎?專家釋疑

作者:光明網

近日,#5個症狀提示體内有濕氣#詞條登上微網誌熱搜。盛夏時節,悶熱潮濕的環境下,很多人感覺到自己頭昏體沉,這可能就是濕氣過多的展現。濕氣是什麼?又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祛濕氣?年輕人熱衷的各種奇葩祛濕氣方法究竟有沒有用?對此,潇湘晨報記者咨詢了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門診内科主任、内科學教研室副主任譚超。

喝玉米須茶、薏米水,年輕人鐘愛的祛濕氣秘方,真的有用嗎?專家釋疑

濕氣分為内濕和外濕,

“暑多夾濕”

譚超首先介紹了“濕”在中醫學裡的概念。中醫學裡把具有重濁、黏膩、趨下的緻病特點的邪氣稱之為濕邪,屬于陰邪的一種。人們口中常說的濕氣,就是濕邪。單就“濕”而言中醫分為兩種,即外濕和内濕。但是“濕”還可以和其他病邪雜合在一起,比如寒濕、濕熱。

外濕主要來源于外部環境,氣候、住處潮濕,涉水淋雨或是長期進行水上工作等都是外濕的成因。需要注意的是,“不是說隻要碰水就會産生外濕,外濕的産生一般是長期持續、受多個因素的綜合影響。”内濕多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産生,如飲食不節制、貪吃生冷寒涼之物、肆意酗酒等導緻脾胃損傷,使脾胃運化水液的功能失調,水液積聚而生内濕。

濕邪導緻的症狀與濕邪的緻病特點有關,由于濕邪是一種陰邪,具有重濁、黏膩、趨下,易乘襲陰位的特點,容易阻遏人體内“氣”的正常運作機制,也容易遏抑人體的陽氣。譚超介紹,體内有濕的人一般會有如下表現:

1、精神疲乏,有困重感,沒精神總想睡覺,老是睡不夠,話都不想說;

2、濕遏清陽,頭上會有像裹了塊濕布的感覺;

3、頭皮滲油、臉油膩、舌苔厚膩,這是濕邪在給自己找“出路”;

4、濕邪阻遏胸膈氣機産生胸悶,濕邪困脾,脾胃運化不好,不想吃飯,甚至惡心想吐;

5、吃了東西會胃脹,腹脹;

6、吃得不多,體重卻不斷增加,腰以下肥胖明顯,尤其是腿特别粗;

7、四肢無力,不想運動;

8、關節酸重疼痛;

9、大便稀溏,黏膩不成形。

對于夏季和濕氣二者的關系,中醫上一般不說夏季是人體濕氣最嚴重的季節,而說“暑多夾濕”。暑多挾濕是指暑季(夏至日之後的夏季)除氣候炎熱外,還常多雨而潮濕,這個時候熱蒸濕動,水氣彌漫,使空氣濕度增加,故暑邪為病,常兼挾濕邪侵犯人體。這時,濕邪緻病的一些特點就會更加明顯地表現出來。跟濕有關的疾病其實很多,最常見的是腹瀉、水腫。其他還有濕邪還可以引起感冒、鼻炎;黃疸、尿路感染、風濕性關節炎、疱疹、皮膚病、婦科發炎等疾病。

中醫學裡常說的“天人相應”,可以了解為疾病的發生、發展會受多種因素影響,如時令氣候、地理環境等,還有自身的體質因素的影響。“是以,在治療疾病時,必須根據季節、氣候、地區、病人的體質、年齡等不同特點而選用适宜治療方法,即順應異法方宜的治療原則,具體包括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三個方面。”譚超說。對于人們常說的“千寒易去,一濕難除”這句話,譚超解釋:“了解外濕和内濕生成機制後,便不難了解,人們處于外界環境中會不斷感受濕氣,體内也不斷生成濕氣。是以說一般濕氣很難完全祛除,是以祛除濕氣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需要大家去堅持。”

吹空調、吃西瓜、喝玉米須茶

哪些辦法真的能祛濕氣?

人們經常認為吹空調會使得濕氣加重,實則不然。“吹空調本質是産生寒氣,但是長時間吹空調,傷陽氣,又夾寒,有可能影響到水液的運作,而夾濕。”譚超解釋。除此之外,人們還有很多關于濕氣産生的誤區,“比如喝牛奶、吃西瓜一般不會生濕,但是一定要适量,否則會‘過猶不及’。人們喜歡吃的油炸食品本來燥傷津液,但吃這類食物的時候難免會喝一些冰飲料,是以也就會引起油炸食品生濕的錯覺。”譚超說。但可以明确的是,對于網絡上流傳的“睡前洗頭會産生濕氣”的問題,譚超認為會讓濕氣加重。一般推薦大家在中午陽氣較盛的時候洗頭發,洗好後要及時吹幹。

當下年輕人流行一些祛濕的養生方式(如曬背、喝玉米須水、薏米水)是否真的有效?譚超認為,适度曬背,可以借天之氣補陽,促進背部督脈,膀胱經的運作,但一定要警惕“中暑”問題。

喝玉米須茶、薏米水确實可以起到一定的祛濕作用。但是需要注意薏米的用法有講究。薏米有兩種用法,即生用和炒用,生薏米偏寒涼,利水滲濕最在行;炒薏米能緩和藥的偏性,擅長健脾止瀉。“有的人大便不成形,容易拉肚子,聽說薏米能祛濕止瀉,就趕緊買了薏米煮成粥,吃完後發現自己變得更容易拉肚子了,這就是用法不正确。脾虛有濕氣易腹瀉的人,可以選用炒薏米。”譚超說。

針對體内有濕的患者,譚超還補充了幾種食療方法:可選取赤小豆、薏米、山藥、茯苓、蓮子、白扁豆、冬瓜皮等藥材,加入大米或小米熬粥,能夠健脾祛濕,或是選取上述藥食煲湯或炒菜。像冬瓜有“祛濕大元寶”的美名,連皮吃祛濕的效果會更好,這就是中醫學裡常說的藥食同源。

喝玉米須茶、薏米水,年輕人鐘愛的祛濕氣秘方,真的有用嗎?專家釋疑

專家解讀多種祛濕方法

除了上述的食療以外,譚超從中醫角度出發,結合運動祛濕、經絡祛濕、敷貼祛濕三個方面給廣大市民朋友提供了其他的祛濕方法。

濕氣太盛會導緻陽氣衰微,這時候人們可以進行适當的運動。一則動能生陽,二則汗能排濕。人們不宜做劇烈運動,隻要根據自身的年齡特點選擇适合自己的有氧運動,如慢跑、遊泳、太極拳、八段錦等。運動過程要包括熱身、運動、放松三個階段,在運動過程中讓自己微微出點汗,适量的運動,可以振奮陽氣,改善我們機體的髒腑功能,同時能讓濕邪通過汗水排出體外。

人體有天然就能防病和治病的經絡、穴位。平時可以多按摩足三裡、承山穴,另外睡前可用熱水泡腳,水溫40℃左右為宜,泡腳同時按摩足底湧泉穴,經絡暢通不但有助于健脾祛濕,還有助放松和提高睡眠品質,改善記憶力。如果出現四肢困乏力、食欲減退等症狀,可以用羌活、獨活、威靈仙、蒼術、白術各15g熬水泡腳輔助按摩效果會更好。

三伏貼以及三九貼,都是在極寒、極熱的時令借助氣候特點幫助人們祛除陳年舊疾的好方法。還有針灸、拔罐、刮痧、熏蒸等外治療法,這些都可以有祛除濕邪的功效。尤其對于一些積年的“老寒濕”,連續多年堅持治療會療效更佳。以上這些治療措施都需要根據患者不同的病症,進行個體化的選擇。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長期思慮過重,憂思傷脾,脾運化水濕功能不好容易産生内濕;性急易怒則傷肝,肝郁脾虛,影響脾的運化,也容易生濕。是以,譚超建議“人生有舍才有得,适當的斷舍離。儲存精神安靜,控制情緒,尤其要避免‘過量’負面情緒刺激。”

喝玉米須茶、薏米水,年輕人鐘愛的祛濕氣秘方,真的有用嗎?專家釋疑

潇湘晨報記者任彎灣 實習生張馨予

來源: 潇湘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