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為什麼從阿裡巴巴集團離職?

1. 匿名使用者回答:

我是2018年9月初開始接觸工作機會和視訊面試,9月10日也就是馬雲老師在教師節宣布即将卸任的那天,我接到了電話邀請我去杭州終面,當時我樂的屁颠屁颠的,覺得啊這都是緣分啊。

面試很順利,給了P7+,也有股票,後面的體檢和背景調查都很順利,為了體驗雙11,我國慶後回來就辭職,然後無縫銜接的搬家去了杭州,住進公司統一安排的維也納酒店,火速入職加入了雙11戰役,看着西溪園區的燈火通明,覺得自己激情澎湃。

雙11熬了幾天夜,開始複盤,開始調整,開始每周六給老闆寫7K字+的部門周報。

開始擁抱變化。

面試時候的工作内容都打翻,每天要做的是畢業1年就可以做的重複背景操作,以及給上司寫三大戰役五大政策8大子產品的各種歌功頌德,但是轉眼就推翻不會去執行的PPT。

部門氛圍很學生會,吹胡子瞪眼,拍桌子當面吵,好好話絕對不好好說。我瞠目結舌,上司說你很快就會習慣,這是阿裡味兒。

工作強度真的很大,11點下班很正常,周末随時待命開會和被釘釘奪命call也很正常,每個月遇到大促上線預熱和正式上線要在作戰室夜裡2點下班也很正常。

996算什麼?我們笑稱自己是007。随時待命,一周七天。

績效考核,3.25,KPI 也确實如同一座大山一樣壓着,你要推進的任何項目,産品經理和後續合作部門都會問你,你這個能給我帶來什麼KPI ?去拉個資料證明一下吧。不然我排期也會給你排到幾個月後。一位老阿裡說真沒錯,大家都需要做提高自己KPI的工作,王道。

公司價值觀 首當其沖是  擁抱變化 vs 客戶第一;擁抱變化暫且不說,我的上司要求我推進的政策和客戶政策裡,我絲毫沒覺得客戶第一,甚至有LZ風險的隐患,導緻我覺得步步是坑。可上司也沒辦法,他要往上走,就要做那些在内部看起來很高瞻遠矚,可以突破格局,動則有公關稿件定調的項目,可以郵件群發戰報給所有人,感謝@ 一圈兒上司和兄弟部門的那種項目。至于是否可以給商家帶來真實利潤,他來不及考慮。

作為一個30+的職場老人,綜上所述,在轉正那天,放棄了轉正提出了離職。

因為,雖然我知道來這裡會做一個螺絲釘,但是不想做一個不合尺寸,逼着自己磨合的螺絲釘。

3個月,成為了我職場最短的一次體驗;也成就了我人生第一次裸辭。

阿裡沒有錯,阿裡的文化和價值觀,驅使了那麼幾萬人的大經濟體,高效的滾動,創造價值,推進了太多值得中國人驕傲的生活方式和支付體驗。

我也非常佩服,那些有能力有毅力有耐力,本身就非常優秀的牛人大佬和青年才俊,還依然在高壓環境下堅持造夢。

當然,大公司有的毛病,阿裡全都有,而且還挺嚴重。人浮于事,勾心鬥角,該有的也都有。

阿裡做的最好的應該是公關吧,集團公關部全員3.75才對。拍手~~

選擇離開,隻是不适合我。

朋友開玩笑說:我沒有貫徹【擁抱變化】的價值觀,隻能選擇做【擁抱平庸】的逃兵。

畢竟阿裡曾經是我特别向往的烏托邦,現在去了,發現不适合自己,是真的很失落。

離開一個多月了,依然覺得惋惜,可惜自己是個不适合阿裡的人,也責怪過自己是不是應該再堅持堅持,畢竟是自己曾經的夢想。

别罵我,真的是覺得可惜的,有一種跟夢中情人結婚了,然後閃離的感覺。

哈哈哈哈。

最後,

如果,你剛工作3-5年,願意接受阿裡的文化價值觀重塑;

如果,你沒超過30歲,身體倍兒棒,經得起熬夜和每天大約13小時的工作量。

如果,你夠堅定,夠堅強。

請勇敢的接受阿裡的offer。

如果你像我一樣,有了自己已有的價值觀和工作方式,不希望工作填滿自己,請再三考慮一下。

當然,如果時光倒流,再來一次,我還是會接offer。

因為我始終認為,阿裡是個偉大的公司。

2019年,阿裡20周年了,馬老師也要正式卸任了,那個隻工作了3個月的前公司,祝你依然年輕力壯,勇往直前。

我為什麼從阿裡巴巴集團離職?

2. 匿名使用者回答:

阿裡P6,呆了一年裸辭,休息了半年緩過來了,現在剛入職新公司。寫下這個回答,也算是對自己的交代。

為什麼離職?簡單來講,抑郁症确診,扛不下去了。工作已經嚴重影響生活了,包括但不限于情緒的崩潰,身體的疲憊,自我的否定,社交的恐懼,糟糕的睡眠,發胖的體重等等。

為什麼抑郁?客觀而言,有工作的關系,也跟我自身的性格有關。本身是内斂溫和的性格,不夠強勢不夠主動。對于工作内容和工作量有意見想調整,但并沒有溝通到位,造成自己被動的執行,心裡有怨氣。也因為某個特殊事件,在某一天突然提出了離職。

說來不怕人笑話,離職後的多個夜晚輾轉反側,反複問自己:離職的決定對嗎?畢竟那是阿裡啊,曾經夢寐以求的公司,讓我奮不顧身投入的平台。就這麼走了,不可惜嗎?一邊是曾經閃閃發光的平台,一邊是現在自己的裸辭失業,巨大的落差,在心裡築起一道鴻溝。得失心很重,心裡波瀾萬千。

直到現在,終于能夠堅定的給出答案:從阿裡離職是偶然中的必然。特殊事件隻是導火索,看似沖動,但這個決定其實在腦海中已經想了無數遍了。就像在心裡埋了一棵種子,抑制不住的發芽、長大,終于到了某一天,拔地而起,再也無法忽略它的存在。抑郁症不是單單靠精神力量就可以扛的,扛住了固然豁然開朗,扛不住則萬劫不複。以當時的境況而言,休息一段時間是比較好的選擇。也曾想過申請病假,做持久戰,但這樣做很有可能隻是推遲離開的時間,翻盤的機率很小。同時,也不希望别人知道這件事,是以也沒有以此請假。好聚好散,或許是最好的結局吧。

一直以來自己都是個後知後覺的人,事後回想,才覺得自己當初錯的多麼厲害。去一趟阿裡,就當是踩坑了,希望這些坑之後不要再掉進去。

1、情緒疏導,合理表達:情緒不管是好是壞,隻要是合理的,就是有利的,都應該正視。在阿裡很長一段時間對自己的工作有怨氣,也沒做到好好溝通,是以負面情緒越積越多,這些都會引起内耗,非常傷身傷神。情緒的出現通常都說明某個方面出了問題,如果有情緒,不要忽略它,不要自己默默吃進,不用都自己扛着,對自己好一點,想辦法合理的表達,并尋求解決方案。能解決掉,情緒也就通了;解決不了,超出自己能力了,那也沒必要耿耿于懷了。

2、了解自己,主動争取,拒絕被動執行:之前都是被動的做事,沒有自己是主人翁的感覺。要改變心态,做自己的主人。隻有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邊界、極限,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才能表達自己的訴求,争取自己的利益,不然隻是個工具人,被動的執行。

3、聚焦價值,積累沉澱,拒絕工具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是以要把有限的精力聚焦價值,才有可能獲得較大的提升。工具人的事情不可避免,這部分要盡量做減法,才能釋放出來更多的精力聚焦有價值的事情。回顧阿裡的經曆,雖然很累,但還好都是很有價值的事情,是以是值得的。同時,要意識到,平台的隻是平台的,站在巨人的肩膀并不能把你變成巨人,隻有轉化沉澱下來的,才是自己的,是以不要局限于做執行者。對于接觸到的資源,保持學習,積累沉澱屬于自己的東西,比如說資料、行業資訊、行業人脈、方法論等等。

4、擴大影響力: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武林高手都懂得借力使力。利用好平台的力量,圈子的力量,在有限的資源下,擴大自己在行業内的影響力,這其實也是第3點說的沉澱轉化的展現。比如說産業鍊上相關的合作公司、跨部門合作的同僚、本部門的同僚,這些都是資源。能做資源整合,也是一種能力。這一塊之前做的不好,錯失了很多機會。之後亡羊補牢吧。

5、保護自己:一方面工作上不犯大錯誤,不給人開刀的把柄;另一方面搞定關鍵話事人,例如HR、自己主管、對接主管等等,打好群衆基礎,關鍵時刻能拉一把。

6、鍛煉身體:忙不是理由,每天至少抽一點時間運動,增強體質。身體不好會影響人的精神狀态。

阿裡就是圍城,在的時候想出來,出來後又有幾絲懷念。對阿裡,愛過,不後悔,可惜終究是沒有緣分一起走下去。不再糾結得失,一切都是最好的選擇。現在相當于重生,希望有生之年,做自己的主人,活一個真實的自我。

我為什麼從阿裡巴巴集團離職?

3. 匿名使用者回答:

我是被裁掉的,就算不裁掉,我也會主動提出離職。

一共在職八個月,換了五個上級。

每天寫不完的PPT,八個月比我工作八年寫的還多。

吹,隻要是能表現工作業績的,沒有的編造,有的誇大。

分工不明确,來自于内鬥的資源争奪,最誇張的時候我同時有兩個上級。

大家甩鍋和嘴皮子功夫是真的厲害。

天天加班到十點,有一天大家走的比較早,大概在七點20左右,第二天就拉會挨個罵過去。

釘釘永遠在響,過年大年三十還有人找你。

開不完的會,開了兩個小時,大家也不知道讨論的主題是什麼,反正最後啥都沒有。

跨部門開會,大機率會吵架,戾氣很重。請原諒我适應不來,也不認同。嗓門大就厲害啦?吵架就能解決問題啦?怼人就能高人一等啦?

工作幹着幹着,跟開始應聘時的沒有一毛錢關系,完全變種了。

每天有至少一半的時間在跟人溝通,效率低下。

做項目,根本不看項目可行性,拿了一個項目報告出來,裡面的内容大多意淫,隻管要錢要人,幹起來再說,先把業績搞上去。

為什麼我全是吐槽,因為除了能給自己增加履曆之外,感受不到任何優點,可以說非常糟糕。

沒想到一個吐槽有這麼多人的關注,有一個朋友說脈脈上吐槽的人更多,但是我不玩脈脈。倒也不是背後說老東家的壞話,隻是實事求是。自己已經打算創業了,現階段在做模式的驗證,預計今年就是做這個事。

有人問到什麼産品,這裡不友善具體說,隻能說市場上現在有而且還不少,但做偏了,我覺得有機會。

如果同樣有創業的夥伴,這裡給個建議,不要去炒概念,這東西比較虛,屬于玩風口和資本的東西,并不長久。如果是想要做一份事業,還是踏踏實實的來,如果你就是為了短暫的利益,當我沒說。

PS:如果覺得我的分享不錯,歡迎大家随手點贊、轉發、在看。
           

PS:歡迎在留言區留下你的觀點,一起讨論提高。如果今天的文章讓你有新的啟發,歡迎轉發分享給更多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