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上旬,王嘉宇開始了人生第一份工作。這位華東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2023屆大學畢業生,今春簽約上汽集團旗下新能源車品牌——智己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如今正式入職,從事品牌體驗創新設計。對王嘉宇而言,奠定其從事這份職業的基礎除了課堂裡積累的專業知識之外,還在于他此前的實習經曆。
今年滬上20多萬名應屆畢業生中,大多數都有過畢業前的實習經曆。在實習中提高就業競争力,大學生們對未來也有了更加明确的發展目标。記者了解到,為共促青年就業,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市教委正引導高校和企業通過建立校外實踐基地,促進高校畢業生實習就業,推動校企達成深度合作,建立起常态化職業發展互動管道,打造專業人才“輸送鍊”,助力畢業生整個職業生涯發展。
《解放日報》關注滬上高校大學生就業
從實習到轉正
去年暑假,王嘉宇去了智己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創意設計中心實習。之後的秋招,他與公司順利簽約,畢業後參與到公司的品牌視覺創意設計工作中。
王嘉宇在進行平面設計
看似水到渠成,其實他也曾迷茫,大三第二學期仍對未來發展沒有清晰的目标。當暑假來臨,王嘉宇發覺身邊人或在忙着找實習或在準備考研,便也行動起來,在網上向幾家公司投遞了履歷。4天後他成功收獲了3個實習機會,最終他選擇去智己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實習。
“實習是踏入社會前了解職場的重要視窗。”這是王嘉宇的體會。實習中,王嘉宇主動與同僚交流,請教前輩在求職、深造及後續工作中如何做選擇的經驗,使自己快速了解求職流程、工作内容、公司情況等資訊。同時,他也思考自己到底适合怎樣的發展路徑,進一步明确自己未來努力的方向。“正是這段實習經曆讓我走出了迷茫。”
然而,轉正也不是一件易事。他所在的部門原來并沒有招聘應屆生的先例,同僚們全都是已在職場奮鬥多年的能手,平時的作品成熟度和品質都特别高。剛上崗時,他甚至有種“差生誤入尖子班”的感覺。公司還對接許多負責設計外包的供應商,“他們的工作更加高效,軟體用得也很好”。如何找到被聘的理由?王嘉宇坦言:“如果我隻能做平面設計,那麼對設計總監來說,直接找供應商是更具成本效益的選擇。”
對于剛入職的實習生,公司通常不會安排特别有難度的任務。實習之初,王嘉宇接觸的大多是類似列印材料、收集資料、傳遞檔案等工作。由于這份實習是他接觸的第一份工作,經驗不足是必然的,他必須從工作态度、差異化競争等方面去打動公司。一天,部門給王嘉宇安排了一項原計劃1周完成的任務,而他僅花了2天就完成了。于是,接下來幾天,他便開啟自己找活兒幹模式,不斷向同僚們“讨”工作。“這些努力,也讓公司更進一步了解到我的技能覆寫面。”但僅有态度還不夠,對一名希望轉正的實習生而言,更重要的是能否跟上正式員工的步伐。是以,在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王嘉宇虛心向同僚求教,在大家讨論方案時在一旁仔細聽講,認真思考他們的設計方案。讓他非常感激的是,面對自己的“騷擾”,同僚們都十分耐心地傳經送寶,讓他在較短的時間學到了許多東西。
一次,部門安排王嘉宇找一款符合方案要求的字型,當他将篩選過的20餘款字型擺在大家面前時,大家卻在每個字型上都找出了一些不滿之處。于是,王嘉宇改變方向、放棄尋找,通過改造,成功做出一個能直接被列印出來的字庫。如今,這款字型已被用于公司的許多物料中。
相較于外包供應商的角色,王嘉宇努力展現自身優勢,提高做事效率,打造差異化的競争力。“既然通過單純的平面設計來超越供應商比較困難,那麼我就努力展現比供應商更具優勢的綜合能力。”轉正後,王嘉宇同時參與平面設計、内容策劃、計算機動畫(CG)渲染、視訊剪輯等方面的内容,成為一位多面手。“重要的是,無論我們作出何種決定,都要對自己選擇的道路充滿信心,并用敢于拼搏的勇氣讓青春一路生花。”王嘉宇說。
從雲南到紐約
7月5日,是複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大學生姜靜宜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紐約總部實習的最後一天。她像往常一樣坐在自己的工位上,一擡頭就可以看到走廊上貼的兒童們可愛臉龐的照片。“每次看到孩子們的笑容,我就更加堅定決心,未來要從事兒童保護與發展工作。”姜靜宜告訴記者,她已經在這裡實習了整整一年。
姜靜宜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吉祥物合影
積極實習是她走向社會、明确職業和人生方向的重要一環,初心源于大一寒假的雲南支教。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這一次,是姜靜宜第二次在國際組織實習。早在複旦附中讀高中時,她就對國際政治和國際文化交流感興趣,參加了學校的“模拟聯合國”社團。大一寒假時,她參加了複旦志德公益社團組織的雲南支教活動。盡管隻有短短兩周時間,但這段經曆,對姜靜宜産生了很大的影響。她開始思考城鄉教育差異,也想在兒童發展方面做點什麼。
一天,她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國際救助兒童會”上海辦公室在招聘實習生。這是姜靜宜第一次接觸到針對0至6歲兒童發展的社會實踐項目,本來就喜歡和兒童互動的她非常喜歡這份工作。當時,她每周會擠出兩個半天的時間去實習,主要參與了兩個項目。一是觀察親子之間的互動,再輔助專家給予指導,二是兒童早期藝術教育項目。姜靜宜對記者說,這次實習拓展了她的視野,她明顯感受到自己對于兒童發展工作的興趣和熱情,對自我的認知一點點深化。
說起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實習,姜靜宜用了“機緣巧合”這個詞。她平時關注“複旦國協FDG2IO”微信公衆号,這是由複旦大學學生職業發展教育服務中心及國際組織協會營運的國際組織職業發展和資訊平台。一次,她看到了該公衆号推送的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實習崗位招聘通知,立即送出了申請。“現在回頭想想,當時有點初生牛犢不怕虎,隻想着不要錯過實習機會。”姜靜宜說,一年來,不論是在生活還是工作上,自己都成長了很多。去年6月,她第一次來到紐約。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辦公地點在曼哈頓地區,那裡人口密度特别大,從小見慣了行人腳步匆匆的她也感歎:“有不少曼哈頓街上的人會一路小跑,這麼快的節奏,需要一點時間去适應。”
姜靜宜被配置設定到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公共夥伴關系團隊,“同僚們耐心地指導我,在我遇到問題時及時伸出援手”。她的日常工作是與各國外交官溝通聯絡,每逢大型會議,大家都非常忙碌,會自發地留下來加班。最讓她有成就感的是,她參與了一項咨詢性研究,探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中等收入國家的公共夥伴關系政策,并形成報告,梳理了戰略建議。她的好問和認真給這個團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次實習,相當于提前進入工作狀态。我懂得了什麼是公共夥伴關系,以及它對于兒童工作的意義。我在實習中找到了職業理想,接下來将繼續提升自己的能力,為就業作準備。”姜靜宜說。
從課本到實操
今年暑假,剛剛完成大三學業的徐敏航在吳淞海事局開啟了他的暑期實習。徐敏航目前就讀于上海海事大學商船學院航海203班。“馬上面臨畢業,但感覺自己缺乏社會經驗,便一心想着找個實習的地方。”徐敏航看到學校團委轉發的團市委2023年上海市大學生實習“揚帆計劃”公告後,遞交了履歷。“我的專業是航海技術,吳淞海事局這個實習崗位的專業要求是‘航海或輪機’,與我的專業相關。”10天後,徐敏航收到了正式實習的通知,實習期一個多月。
徐敏航(左)在吳淞海事局VTS值班室裡實習
學校在臨港,實習地點卻在吳淞。為了在8時準時到達實習機關,徐敏航每天要趕5時30分發車的早班公交,然後換乘地鐵,最後步行或騎行,整個行程耗時兩個多小時。雖然通勤辛苦,但實習期間令徐敏航獲益匪淺。剛開始實習的那兩周,徐敏航經曆了兩個崗位——船舶交通管理中心(VTS)值班和做文字整理工作。根據海事相關規定,所有船舶要在規定的航道上行駛,吳淞口VTS的主要職能就是為所有經過轄區的船舶提供航行安全保障,并适時開展交通組織服務,當發生海上交通事故和污染事件時采取應急措施。在值班台上,徐敏航雖沒有上機實操,但他坐在一旁默默觀察帶教老師的日常操作,學到了不少。
在值班室裡,每個值班人員要盯4個螢幕,絲毫不能放松。“這4個螢幕包含了轄區多角度監控畫面,還有整合了雷達等多種資訊的電子海圖。”徐敏航說,值班員同時還要通過專業對講機“甚高頻(VHF)”和船舶聯系。吳淞交管是三班倒,24小時不間斷值守,一個值班人員每天要上兩個班次,比如0至4時、12至16時,每個班次雖隻有4小時,但值班人員卻要注意力高度集中。進入報告線、申請錨位、起錨、抛錨……轄區内船舶的各種動态,VTS值班員都需要全面掌握,忙碌起來時,值班人員都盡量少喝水,減少上廁所頻率。為了克服疲憊,值班人員工作了一會兒就要把工作台升高一點,站起來工作。“他們的敬業精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徐敏航說。
實習能把課本上的知識運用到實操中,這種學以緻用的感覺讓徐敏航很是享受。“能看到這麼多船隻在自己的指引下安全通過,維護了水上交通秩序,保障了船舶、設施和人員的安全,我感覺這份工作很有價值。”
實習經曆提高了徐敏航日後學習的針對性。“在實習期間,我有空就會翻看各類規章制度,深刻體會到船運是一個和國際高度接軌的行業,需要綜合考量各種因素進而靈活處置。”實習後,徐敏航對于船舶運輸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比如長江口有很多外輪來往,他們和VTS溝通時都用英語呼叫。“一開始,很多呼叫都聽不清或不了解,好在帶教老師空下來時就會耐心地向我解釋剛才的英文是什麼意思。”徐敏航身邊總帶着一本《國際海上避碰規則》,他發現老師在操作台上對船隻的指導都能在書上找到依據。“我們的專業課程内容和實際很貼近,如果上課時能聽得更仔細一點,現在就能更快上手。”
徐敏航的暑期實習還在繼續,每天觀察、學習到的東西,他都記在心裡。這一切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他的就業觀。
編輯:董睿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