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資料治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以下文章來源于談資料 ,作者石秀峰

資料治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資料治理”這個10多年前就已經出現的名稱,在最近這幾年時間一下子火了起來。不知何時,江湖中流傳出了:“數字轉型、治理先行”的說法。

于是乎,我們看到:不僅是傳統提供資料倉庫、BI、主資料管理、中繼資料管理、資料內建等資料服務的軟體供應商在說資料治理,“BATJ”等網際網路公司,大型國企、央企也都在談資料治理,很多企業都将資料治理作為數字化戰略的一項必要舉措,列入了企業的戰略行動計劃。

在衆多談論資料治理的企業或個人中,筆者發現大家對資料治理有着一個普遍的共識,那就是:“資料治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為什麼要做資料治理,真的想透了嗎? 

在做資料治理咨詢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以下對話場景:

請問你們為什麼要做資料治理?常見回答:我們要建立資料标準,提升資料品質,實作資料資産統一管理。

接着問:為什麼要建立資料标準、提升資料品質,不做會怎樣?常見回答:資料品質問題比較多,無法提供準确的資料報表,影響業務效率,無法支撐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再次問:都影響到了哪些資料報表、哪些業務?常見回答:XX報表不準确、統計口徑不一緻、系統之間資料孤島,資料內建困難……吧啦吧啦……

接着追問:為什麼會造成資料報表不準确,口徑不一緻,系統內建難?常見回答:因為資料标準一緻,資料源的資料品質差。

到此為止,采用咨詢常用的5Why分析法,似乎已經get出了資料治理的現狀和目标。我們将其總結下:通過資料治理實作企業資料的标準化、提高資料品質、提升業務處理的效率,為資料分析提供準确的資料支撐,賦能業務,助力企業實作數字化轉型。

但是,我們仔細分析這樣的調研結果是浮于表面的,圍繞資料的問題在原地打轉,沒有将為什麼要做資料治理真正想透。

資料要産生價值,需要一個合理的“業務目标”,資料治理的所有活動應該圍繞真實的業務目标而開展,建立資料标準、提升資料品質隻是手段,而不是目标。是以資料治理的第一步不是分析資料問題,而是分析業務問題,找到企業的核心業務訴求,定義資料治理的目标和範圍。

 資料治理不是什麼高大上的東西,基本是髒活、累活! 

資料治理很火,在DAMA 資料管理知識體系指南中,資料治理位于資料管理“車輪圖”的正中央,是資料架構、資料模組化、資料存儲、資料安全、資料品質、中繼資料管理、主資料管理等10大資料管理領域的總綱,為各項資料管理活動提供總體指導政策。

資料治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DAMA-DMBOK2.0 資料管理車輪圖

談到資料治理,我們經常講它是一個涉及到企業戰略、組織架構、資料标準、管理規範、資料文化、技術工具的一個綜合體。沒有資料治理實踐經驗的,一定會認為:哇,資料治理好“高大上”呀!又是戰略、又是标準、又是文化的,聽起來很高深嗎!

然而,隻有你真正做過資料治理人才知道:資料治理不僅都是苦活、累活,還是個受累不讨好,經常背鍋,上司看不見價值的活。

都說資料是資産,資料治理很重要。盡快大家都說資料治理很重要,上司也很重視,但在很多企業真正實施的過程中,卻總會遇到高層上司支援力度不足,業務部門人員配合不到位,資料治理的總是要給業務讓路等等問題。究其原因:上司說重視資料,是真重視,還是嘴上說說?有沒有将其納入企業的戰略行動計劃?

資料治理要定戰略、定制度、建組織,這是頂層政策,這每一項都牽一發而動全身,都需要高層上司的大力支援和推動,業務部門和技術部門的緊密協同。

資料治理要立标準、理流程、清資料,需要對每個資料域、資料實體、資料條目、資料項進行梳理和标準化,甚至有時候需要人工逐條、逐字段的定義資料标準、核實資料品質。資料治理人員不僅要有良好的資料思維,還要有足夠的細心、耐心和體力才能實作企業資料品質的不斷提升,打磨出适合企業的資料标準。

資料治理過程中,有時候是不被了解的。資料治理是個地基性工程,人們看到的永遠是資料應用的“高樓大廈”,資料治理團隊天天忙忙碌碌的,上司也不知道“這夥人”到底都在幹啥?但是,隻要資料出現問題,第一個被問責的就是資料治理團隊。

 資料治理不是一個“項目”,想要立竿見影的效果?難! 

項目是一系列獨特的、複雜的并互相關聯的活動,這些活動有着一個明确的目标或目的,必須在特定的時間、預算、資源限定内,依據規範完成。

那麼,資料治理是項目嗎?

是,當然是。

不論是全面的資産管理,還是針對特定領域的資料治理,都需要組建項目團隊、定義項目目标和範圍、制定項目計劃、推進項目實施、最後是項目總結和結案。資料治理有明确的目标,有特定範圍、品質、成本、時間、資源要求,從定義上講資料治理當然是項目。

但是,通過一個資料治理項目的實施,即使這個項目預算很大,周期很長,是否就能解決企業資料管理和使用中的各種問題?是否就能培養出企業的資料文化,轉變人們的數字化思維?是否就能實作企業管理和業務模式的創新?

一定不可能!

資料治理的最終目标是賦能業務,提升資料價值。這是一個持續漫長的營運過程,需要逐漸完善、分步疊代,指望一步到位完成資料治理是不現實的。

項目型的資料治理,是不全面的,無延續性,能夠解決一時的資料問題,但很難獲得持續的資料價值。是以說,資料治理不是一個“項目”,而是一個持續營運的過程。我們也可以将這個過程,看作是由一個個資料治理“微項目”組成,連續的、螺旋上升的模型。一個項目的結案,不是企業資料治理的終點,而是企業資料治理真正的起點!

 做了資料治理,為什麼資料品質依然很差,咋辦?

一個網友留言:石老師,我們公司兩年前就做了資料治理,建立了資料治理平台,中繼資料管理、資料品質管理等功能都有了,但是我們的資料品質問題還是很多,導緻花了很多錢建設的BI系統基本都沒人用,請問有什麼好的方式解決?

這個問題,我沒有答複。原因是資料品質差、BI用不起來,這個問題雖然常見,但是10家有相同問題的企業中,有9家的原因是不一樣的。在沒有經過詳細調查,不了解具體背景的情況下,不敢貿然給出建議。

我們在《資料治理系列5:資料品質管理的正确打開方式》一文中,曾盤點了引發資料品質問題的各種原因:有業務方面的資料定義不明确,也有技術方面的資料抽取不完整;有管理方面的崗位職責不清晰,也有執行層面的資料操作不規範;有資料處理加工過程中出現了錯誤,也有資料源本身就有問題;有資料治理系統功能有缺陷,也有系統強大但是沒人用……

做過了資料治理,企業的資料品質就一定能提升嗎?其原意是要問:上過了資料治理系統或實施了資料治理項目,為什麼還會有資料品質問題。

這個問題很複雜。正如上文中的項目型資料治理,點到為止,治标不治本。有的企業認為資料治理就是上一套強大的資料治理平台,隻要平台功能強大,就能管好資料,這恰恰是陷入了另一個誤區——唯工具論,豈不知資料治理的本質是管理資料,而不是管理程式、腳本和任務。另外,還有很多企業是出現了資料問題,并且對業務造成很大影響之後才去進行治理的——被動式治理,失去了治理資料的主動權,常常是解決了一個問題又引出了更多的問題。

 資料治理之道是什麼,要怎麼做?

在筆者之前分享的《資料治理治什麼?在哪治?怎麼治?》、《企業資料治理十大最佳實踐》等文章中對如何開展資料治理做了比較較長的描述,有興趣的可以在本公衆号的曆史文章中檢視。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篇關于資料治理關鍵要素的總結文章,覺得寫的很好,引用過來,供大家參考:

資料治理需要體系建設:為發揮資料價值需要滿足三個要素:合理的平台架構、完善的治理服務、體系化的營運手段。

根據企業的規模、所屬行業、資料量等情況選擇合适的平台架構;治理服務需要貫穿資料全生命周期,保證資料在采集、加工、共享、存儲、應用整個過程中的完整性、準确性、一緻性和實效性;營運手段則應當包括規範的優化、組織的優化、平台的優化以及流程的優化等等方面。

資料治理需要夯實基礎:資料治理需要循序漸進,但在建設初期至少需要關注三個方面:資料規範、資料品質、資料安全。規範化的模型管理是保障資料可以被治理的前提條件,高品質的資料是資料可用的前提條件,資料的安全管控是資料可以共享交換的前提條件。

資料治理需要IT賦能:資料治理不是一堆規範文檔的堆砌,而是需要将治理過程中所産生的的規範、流程、标準落地到IT平台上,在資料生産過程中通過“以終為始”前向的方式進行資料治理,避免事後稽核帶來各種被動和運維成本的增加。

資料治理需要聚焦資料:資料治理的本質是管理資料,是以需要加強中繼資料管理和主資料管理,從源頭治理資料,補齊資料的相關屬性和資訊,比如:中繼資料、品質、安全、業務邏輯、血緣等,通過中繼資料驅動的方式管理資料生産、加工和使用。

資料治理需要建管一體化:資料模型血緣與任務排程的一緻性是監管一體化的關鍵,有助于解決資料管理與資料生産口徑不一緻的問題,避免出現兩張皮的低效管理模式。

最後的話資料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漫長而持續的過程,沒有一針頂破天的訣竅,也沒有立竿見影的途徑。隻有将資料治理變成一種常态化機制,就如同我們每天吃飯、睡覺一樣,形成一種習慣、一種文化、持之以恒、不忘初心、不懈努力,才能達到預期目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