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AIGC時代下的GUI與LUI該何去何從

作者:人人都是産品經理
人工智能技術時代在火速發展,随着使用者界面設計也在不斷演變。随着AIGC的應用,傳統的GUI将會向CUI。是以設計師需要更多地了解使用者的各種行為。對于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的思考。
AIGC時代下的GUI與LUI該何去何從

随着人工智能技術的迅速發展,使用者界面設計也在不斷演變。雖然現在傳統的GUI(圖形使用者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數字産品的标配,但随着AIGC的應用,傳統的GUI将會向CUI(對話式使用者界面,Conversational User Interface)演變。

一、GUI vs LUI

GUI界面在過去幾十年裡一直是數字産品的主流使用者界面。GUI通過圖形、圖示、按鈕和菜單等元素,使使用者可以通過滑鼠、鍵盤或觸摸屏等方式與計算機進行互動。然而,随着數字産品功能的不斷增加,GUI界面在某些情況下變得越來越複雜,需要使用者記住很多功能的入口位置和操作方式,導緻學習成本越來越高。

而LUI則采用了更加自然和直覺的語言互動方式,使用者可以通過語音或文字與系統進行對話,無需記住複雜的圖示和操作。AI技術的發展使得LUI在語音識别、自然語言處理和對話生成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突破,使得LUI在多個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

随着數字産品的功能和複雜性不斷增加,GUI界面通常需要包含更多的功能和選項。比如早期的作業系統和軟體界面通常隻包含簡單的菜單、按鈕和對話框等基本元素,而現在的數字産品界面可能需要包含更多的功能按鈕、頁籤、工具欄、複雜的資料展示和操作控件等。這使得界面設計師需要在有限的螢幕空間内合理安排各種功能和選項,使使用者能夠友善地通路和使用這些功能,這可能導緻界面變得更加複雜。

純LUI與純GUI共同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讓能力更容易被充分表達。

是以,我們可以從更直覺的角度了解,即-

  • GUI:考慮 GUI 的時候,腦子裡隐喻其實更像是操作一台機器,什麼互動和功能都是固定的很不靈活,但限制和指引清晰
  • LUI:考慮 LUI 的時候,腦子裡隐喻其實更像是和一個顧問或者助理在溝通,限制和指引模糊,但非常靈活。

二、目前會有純LUI嗎

應該不會。如果隻是純對話的形式,使用者不知道應該輸入什麼,這裡需要明确的引導,但這種引導單從對話的方式看起來是有限制的,且效率不會很高。GUI和LUI是不會互相替代的,一定要做融合;且場景區分其實很明确。那麼,CUI就此出現,CUI包含兩種情況,即GUI包含LUI的,以及LUI包含GUI的設計方向。而對話式的互動方式可以被了解為是CUI的表現。

1. GUI包含LUI

GUI-base的互動,就是讓使用者重新學習使用一雙新的手,本質上通過建立使用者的意圖和螢幕效果之間的映射,從各個次元延伸使用者的能力,特點是:

  • 規則明确,順直覺,學習成本高
  • 輸出品質穩定,準确率幾乎100%
  • 限制性強,隻能完成标準化程度高的動作

而GUI包含LUI,隻是在滿足了以上特點的同時,提供更自由的輸入指令的方式。

2. LUI包含GUI

如果說GUI本質是給使用者和“新的手”做互動,那麼LUI本質是給使用者和“新的助理”做互動。本質上解決的是“溝通成本”問題,特點是:

  • 非标、靈活、能力邊界無限遠
  • 成本低,解放勞動力
  • 溝通成本高,輸出品質不穩定

而LUI包含GUI,把産品功能做到模型裡不外顯,然後讓AI了解需求之後,使用這個工具完成需求。這裡也要區分兩種可能性,GUI是被設計出來的,以及GUI也可以是AI實時生成的。

如果GUI是被設計出來的,那麼它的作用就是彌補LUI的缺點,實作限制、輸出品質穩定等。如果GUI是AI實時生成的,本質上應用場景可以是降低溝通成本,自然語言的prompt存在了解成本大、資訊不穩定甚至缺失的問題,那麼就應該把讓AI直接将prompt做成GUI,變成一個穩定輸入來給LUI更好地了解需求。

3. CUI更應該是LUI包含GUI,這将改變數字産品設計的資訊架構。

可見CUI的明顯優勢在于:使用更加自然和直覺的語言互動方式,使用者可以通過語音或文字與系統進行對話,無需記住複雜的圖示和操作。此外,CUI可以通過上下文記憶和智能化回應,為使用者提供個性化和智能化的互動體驗。随着AI技術的不斷推進,CUI有望在未來成為數字産品界面設計的重要趨勢,為使用者提供更加智能和便捷的互動方式。

那麼理論上應該實作的能力包括:

  • 意圖了解(單次需求滿足)
  • 上下文了解(關聯需求滿足)
  • 内容/服務比對(需求傳遞物)
  • 清晰引導(降低溝通成本,穩定輸入)
  • 個性化推薦(基于多次溝通的個性化内容/服務比對)「長期可能成為壁壘」

其中,“意圖了解”和“上下文了解”是GUI做不到的,應該是LUI做;“内容/服務比對”、“清晰引導”理論上LUI和GUI都可以,但GUI效率更高更穩定,這裡GUI既包括被設計的,也可以包括AI直接生成的;個性化推薦是需要經曆多次任務溝通實作的,其背後的特征應該是像真人一樣提供解決方案,存在性格。

CUI的發展,會促使數字産品設計從功能導向轉向任務導向。在傳統的GUI中,使用者通常需要通過一系列的點選、選擇和操作來完成特定的功能,而在CUI中,使用者通過對話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意圖,系統則根據使用者的需求和意圖來為其提供相應的服務和響應。這種任務導向的設計思維,将使資訊架構更加注重使用者的目标和任務,而不僅僅是功能和内容的展示。

三、為什麼「個性化推薦」可能成為AI産品的壁壘?

除了LUI包含GUI的優勢價值之外,也應該思考AI産品的killing feature應該是什麼?

AIGC時代下的GUI與LUI該何去何從

文心一言 vs Character.ai

其中兩種模式中,像文心一言有不同的角色幫助,以及也有不同的功能屬性。大家會以為LLM改變的是人機互動模式,将原本的Database和Code都變成Model,将GUI變成LUI。但是從使用者視角看,實際上産品是從Tool (功能)轉變為Character + Tool (角色+功能)– 即原本我要借助工具完成的任務,現在可以交給一個人來做了,人最主要能夠做到的就是聯系上下文并給出個性化推薦。

短期看,不同的功能可能會成為壁壘,但當功能都做的差不多了,即通過把GUI轉變為LUI包含GUI後,功能是有限的,但是個性化即性格,長期來看,可能成為壁壘,因為角色中可以包含功能,因為LUI中的角色/個性化滿足的是非标的服務性需求,人們在挑選服務的時候往往不止注重功能性,還考慮與對方的契合度。

四、結語

傳統的GUI設計通常由UI設計師、互動設計師和視覺設計師等專業人員組成,而CUI的設計則需要跨學科的合作,包括語言學、心理學、人機互動等多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是以,設計師需要更多地了解使用者的語言行為、意圖和心理特征,以更好地設計對話流程、生成回應和處理使用者輸入。

這意味着設計師需要更加注重語言邏輯和使用者體驗,而不僅僅是界面的外觀和布局。設計師需要跨學科合作,深入了解使用者的語言行為和需求,以更好地設計和建構CUI,進而為使用者提供更加直覺、便捷和個性化的數字産品體驗。我們相信,通過這種方式,我們能夠打造出更好的數字産品,為使用者帶來更多的價值和便利。

專欄作家

陳昱志Yeutz Chen,微信公衆号:YeutzDesign(ID:Yeutzsheji),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專欄作家。專注于服務設計領域,緻力于服務設計創新轉型研究。

本文原創釋出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定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平台僅提供資訊存儲空間服務。平台僅提供資訊存儲空間服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