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間設計與改造,美國、英國是這樣做的

導 讀

什麼才是好的微空間?公共空間改造應該怎麼做?有魅力的微空間又能為公衆帶來什麼?上期,我們欣賞了北京三裡屯的“秘密花園”,本期我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國際上微空間改造利用的優秀案例。

佩雷公園

世界上第一個“口袋”公園

20世紀60年代,美國興起了一種叫做“袖珍公園”(也稱“迷你”公園)的建築形式。它是指規模很小的城市開放空間,形态常呈斑塊狀散落,主要功能是為附近居民提供休閑娛樂的場所。

1967年在美國紐約,世界上第一個迷你公園——佩雷公園開園,标志着微公園的誕生。它的面積隻有紐約中央公園的八千分之一,但它的遊客數量卻不容小觑。美國學者威廉·H·懷特在1980年做了一次調查,結果顯示:紐約中央公園每1㎡的土地每年接待4人;而佩雷公園則達到了驚人的每年128人/㎡,是中央公園的32倍之多。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間設計與改造,美國、英國是這樣做的

紐約中央公園風光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間設計與改造,美國、英國是這樣做的

佩雷公園風光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間設計與改造,美國、英國是這樣做的

中央公園與佩雷公園資料對比(面積、年平均面積遊客量)

來源:《淺析美國袖珍公園典型代表 – 佩雷公園》,作者賴秋紅

為何如此袖珍的公園卻擁有與中央公園同等重要的地位?佩雷公園究竟有怎樣獨特的魅力能夠吸引絡繹不絕的行人呢?

佩雷公園位于美國紐約53号大街,占地390㎡。公園設計獨特,利用跌水、樹陣廣場、輕巧的園林獨幕喜劇和簡單的空間結構創造出了巧妙的公共空間,使附近居民和緊張工作的人們能在優美的環境中坐下來,聊天、喝咖啡、休息片刻。人們親切的稱之為“躲避城市喧嚣的綠洲”。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間設計與改造,美國、英國是這樣做的

人們在佩雷公園中閑坐休息

01

無障礙設計 + 獨立空間的契合 = 人文關懷

公園的背景設定成6m高的水幕牆瀑布,也是公園最大的亮點。作為整個空間的背景,瀑布制造出來的流水聲,遮掩了城市的喧嚣,創造了休息和思考的空間。夜間,配合跌水後面的燈光布景,又為小公園增添了一絲神秘和浪漫。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間設計與改造,美國、英國是這樣做的

夜間公園的水幕背景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間設計與改造,美國、英國是這樣做的

夜幕下親吻的情侶

公園入口中間是四級的台階,兩側設有無障礙通道,友善殘障人士進園。整個公園與人行道相比整體擡高,和嘈雜的街道分離,安靜又隐秘。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間設計與改造,美國、英國是這樣做的

公園入口處的台階和無障礙通道

02

多種材質 + 多樣化設計 = 生活方式多元化

小巧的公園混合搭配不同的材質,色調以及不同的聲音,形成了舒服惬意的氛圍。如用鐵絲網做成的休閑椅搭配大理石桌子,廣場地面用粗糙方形石塊鋪裝代替了常用的混凝土,公園主體區域采用間距相等的樹陣廣場的形式,在提供大量氧氣的同時也為人們提供娛樂休閑的場所。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間設計與改造,美國、英國是這樣做的

公園中多材質的桌椅、地面

03

自然元素 + 和諧構造 = 宜人的四季風景

除了形式統一的樹陣廣場外,公園左右兩邊牆上還種植藤本植物,輔以開放的花朵,四季景色各有韻味,讓人甘之如饴。視線盡頭的水幕景瀑布作為入園看到的第一個景,是很好的觀賞點。白天,這裡水聲入耳,清脆響亮,夜間瀑布底部還能射出七彩的燈光,絢麗奪目。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間設計與改造,美國、英國是這樣做的

夏季的佩雷廣場

枝繁葉茂,涼風陣陣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間設計與改造,美國、英國是這樣做的

秋季的佩雷廣場

金風玉露,落葉無聲

公園的設計并未追求多功能的結合,而是盡量還原公園的本質,即一個供人休息放松的空間。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公園的設施雖然簡單,但卻能打動人心,吸引着無數寫字樓的職員、附近購物的市民及遊客駐足,遊覽休憩。

國際象棋公園

彰顯城市文化的袖珍公園

第二個案例,同樣來自美國,是位于加州格倫代爾的國際象棋公園。它為城市居民、格倫代爾國際象棋俱樂部和其他社群組織提供了一個可以進行棋藝展示、藝術文化交流及休閑娛樂的多功能平台。

國際象棋公園位于加州格倫代爾市的布蘭德大街,占地僅420㎡。場地位于兩個商店之間,改造前僅僅是一個連接配接停車場及周邊區域的過道,單調無趣,使用率低。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間設計與改造,美國、英國是這樣做的

改造前的國際象棋公園

但是經過設計團隊的精心改造,結合以國際象棋聞名的城市文化、以及市民對于交流及休憩空間的需求,平淡無奇的過道翻身一躍,成為一個地标性的、以社群服務為導向的多功能公共空間。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間設計與改造,美國、英國是這樣做的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間設計與改造,美國、英國是這樣做的

改造後的國際象棋公園

01

功能分區明确,又相輔相成

整個公園被分成三個區域:林蔭區、遊戲區和過渡區。

林蔭區位于東部,大規模的樹籬與柏樹種植既增強了國際象棋公園的主題概念,又将公園主體與外部環境相隔離,為使用者提供了一個相對私密的環境以供休憩。

緩沖區位于西邊,與小巷接壤,可供人們進行藝術表演、文化交流和電影觀賞等活動。

遊戲區位于公園的中部,為使用者提供象棋競賽的場地與設施,也是整個設計的核心。三個區域互相作用,共同為市民打造了一個歡樂園。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間設計與改造,美國、英國是這樣做的

公園立面結構圖

02

設計新穎,活動多樣

設計師以國際象棋的競賽規則和戰略戰術作為公園設計的基礎,使公園的每處細節都與象棋這一主題相呼應,強化“國際象棋”的主題概念。

其中最大的亮點就是以棋子為模型設計的5座巨型燈塔,每座燈塔高約8.5m,棋子的形狀分别為國王、女王、騎士、魯克和典當,不僅滿足了公園照明和空間設計的功能需求,同時也增添了公園的藝術氣息。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間設計與改造,美國、英國是這樣做的

分布于公園四周的5座巨型燈塔,既可照明,又可欣賞

以國王燈塔為分界點,東部設有16張鑲嵌了黑白瓷磚的象棋桌,供人們進行象棋競賽和切磋。從早到晚,下棋的人絡繹不絕。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間設計與改造,美國、英國是這樣做的

白天熱鬧非凡的棋盤區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間設計與改造,美國、英國是這樣做的

夜間的棋盤區依舊門庭若市

國王燈塔的西邊設有小型的開放式舞台,供各類樂團和舞蹈團隊進行藝術表演。王後燈塔下的寬大座椅可供人們進行詩歌朗誦表演或講故事等活動。周邊環繞固定座位,供人們欣賞表演、讀書休息,也會成為人們吃午餐的去處。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間設計與改造,美國、英國是這樣做的

人們圍坐在舞台四周欣賞舞蹈表演

夜幕降臨,開放式的空間也能化身成小型的電影放映場,配合柔和的燈光,營造出浪漫的氛圍,吸引着人們遲遲不願離開。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間設計與改造,美國、英國是這樣做的

夜間公園中的電影放映

現在,象棋公園成為城市中心街區一處生機勃勃的聚會場所,為國際象棋俱樂部以及附近居民提供了一個安全舒适的休閑環境。

新魯德門

空中花園與地面廣場的完美結合

看完了美國的微空間花園,我們再去歐洲瞧瞧。Fletcher Priest建築事務所設計的新魯德門項目作為LEAF評選出的2016年度最佳開發項目,為倫敦城市街區注入了更多活力,恢複改善了周邊公共區域和城市街區的交通路線。

項目場地位于英國首都倫敦市,主要是對魯德門的改造。項目包含兩棟單獨的總部辦公建築樓,樓間建立的道路以及建築樓東邊的一個小型開敞公共空間。設計團隊希望改造後的魯德門能夠與周邊環境的聯系更為緊密,同時又能夠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們十分注重對細節的把控以及表面材料的應用。這主要是為了能夠讓不同的區域過渡的更加完美,同時在本就繁忙擁擠的城市中最大程度地利用有限的公共空間。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間設計與改造,美國、英國是這樣做的

新魯德門項目俯瞰圖

01

小廣場帶來的驚喜

基于設計團隊的理念,依老貝利街而建的小廣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廣場和通道一起,共同把老貝利街和Limeburner巷巧妙地連接配接起來,這與倫敦城中許多隐蔽通道類似,令人感到巧妙又驚喜。同時,小廣場的建立加強了區域間的内部聯系,提高了區域内公共空間的服務品質。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間設計與改造,美國、英國是這樣做的

新魯德門小廣場全景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間設計與改造,美國、英國是這樣做的

與廣場相連的小巷

小廣場的地面鋪設展現出标準的約克鋪路石到深色的黃崗岩鋪路石的漸變,吸引着行人到廣場小駐。這一變化采用了大膽的幾何鋪裝圖案,靈感來自時裝設計師亞曆山大·麥昆和20世紀藝術家M·C·埃舍。這一設計将小廣場的過渡作用發揮到極緻,使建立的辦公樓得以與周邊建築更完美的融合,同時也增強了項目東西兩側的聯系。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間設計與改造,美國、英國是這樣做的

廣場上的漸變鋪路石

沿建築擺放的桌椅、廣場中心随機排列的石凳為過路的行人提供休息的場所,也成為附近上班族吃飯閑聊的好去處。廣場的設計,桌椅的擺放,既讓使用者感受到一定的私密性,同時又保證了人與街道間的互動。中心的大樹既為人們帶去綠蔭,又加強了廣場的辨識性。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間設計與改造,美國、英國是這樣做的

新魯德門小廣場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間設計與改造,美國、英國是這樣做的

廣場中駐足的路人

02

惬意的露天花園

同樣值得一提的,還有建築五層的露天花園。這是一個可同時容納300人的露天平台,較為私密,意在為職員提供休息及午餐的場所。得益于露天的設計,周圍的景色在這裡能夠一覽無餘。配合着花壇裡各式各樣的鮮花綠植及沿邊的流線型長椅,露天花園為周圍員工提供了一個絕佳的休憩場所。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間設計與改造,美國、英國是這樣做的

建築五層的露天花園

小結

結束了這次的城市微空間之旅,我們發現受歡迎的微空間設計是有共性的:

它們不僅滿足了公衆必要性活動的要求,在空間尺度、心理感受和安全性等方面有着周全的考慮,而且還大幅提高了這些微型公共空間的“可停留”性和“可觀賞”性,加強了空間與人之間的互動。如佩雷公園中的瀑布、象棋公園中的表演、新魯德門的空中花園,以及各個空間中的人性化座椅等。這些人本化的設計使得公衆身邊的微型公共空間變成居民進行情感、物質、經濟和資訊的交流平台,真正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公共場所。

這趟多元微空間之旅,也給我們建設北京微空間提供了一些啟示:

首先,應注重公共空間設計中人文價值的凸顯。公共空間創造的初衷,是為人而服務。隻有将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始終,充分為公衆的需求着想,才能設計出真正受歡迎、為人所需的公共空間。

其次,“微空間”的建造應注意因地制宜,即結合當地的文化、人文和群眾需求,使設計獨具個性與魅力。佩雷公園設計迎合了群眾對于休息的需求,才能經久不衰;國際象棋公園承載了城市的象棋文化,才能吸引群眾;新魯德門廣場的漸變石磚考慮到周邊的環境,才能新穎而不突兀。

最後,借鑒其他案例的優秀之處,也該考慮當地的風土人情,适合的加以借鑒,不妥的加以改造,靈活變通,建造富有城市特色的微空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