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间设计与改造,美国、英国是这样做的

作者:城市设计联盟

导 读

什么才是好的微空间?公共空间改造应该怎么做?有魅力的微空间又能为公众带来什么?上期,我们欣赏了北京三里屯的“秘密花园”,本期我们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国际上微空间改造利用的优秀案例。

佩雷公园

世界上第一个“口袋”公园

20世纪60年代,美国兴起了一种叫做“袖珍公园”(也称“迷你”公园)的建筑形式。它是指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形态常呈斑块状散落,主要功能是为附近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1967年在美国纽约,世界上第一个迷你公园——佩雷公园开园,标志着微公园的诞生。它的面积只有纽约中央公园的八千分之一,但它的游客数量却不容小觑。美国学者威廉·H·怀特在1980年做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纽约中央公园每1㎡的土地每年接待4人;而佩雷公园则达到了惊人的每年128人/㎡,是中央公园的32倍之多。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间设计与改造,美国、英国是这样做的

纽约中央公园风光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间设计与改造,美国、英国是这样做的

佩雷公园风光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间设计与改造,美国、英国是这样做的

中央公园与佩雷公园数据对比(面积、年平均面积游客量)

来源:《浅析美国袖珍公园典型代表 – 佩雷公园》,作者赖秋红

为何如此袖珍的公园却拥有与中央公园同等重要的地位?佩雷公园究竟有怎样独特的魅力能够吸引络绎不绝的行人呢?

佩雷公园位于美国纽约53号大街,占地390㎡。公园设计独特,利用跌水、树阵广场、轻巧的园林小品和简单的空间结构创造出了巧妙的公共空间,使附近居民和紧张工作的人们能在优美的环境中坐下来,聊天、喝咖啡、休息片刻。人们亲切的称之为“躲避城市喧嚣的绿洲”。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间设计与改造,美国、英国是这样做的

人们在佩雷公园中闲坐休息

01

无障碍设计 + 独立空间的契合 = 人文关怀

公园的背景设置成6m高的水幕墙瀑布,也是公园最大的亮点。作为整个空间的背景,瀑布制造出来的流水声,遮掩了城市的喧嚣,创造了休息和思考的空间。夜间,配合跌水后面的灯光布景,又为小公园增添了一丝神秘和浪漫。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间设计与改造,美国、英国是这样做的

夜间公园的水幕背景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间设计与改造,美国、英国是这样做的

夜幕下亲吻的情侣

公园入口中间是四级的台阶,两侧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残障人士进园。整个公园与人行道相比整体抬高,和嘈杂的街道分离,安静又隐秘。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间设计与改造,美国、英国是这样做的

公园入口处的台阶和无障碍通道

02

多种材质 + 多样化设计 = 生活方式多元化

小巧的公园混合搭配不同的材质,色调以及不同的声音,形成了舒服惬意的氛围。如用铁丝网做成的休闲椅搭配大理石桌子,广场地面用粗糙方形石块铺装代替了常用的混凝土,公园主体区域采用间距相等的树阵广场的形式,在提供大量氧气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娱乐休闲的场所。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间设计与改造,美国、英国是这样做的

公园中多材质的桌椅、地面

03

自然元素 + 和谐构造 = 宜人的四季风景

除了形式统一的树阵广场外,公园左右两边墙上还种植藤本植物,辅以开放的花朵,四季景色各有韵味,让人甘之如饴。视线尽头的水幕景瀑布作为入园看到的第一个景,是很好的观赏点。白天,这里水声入耳,清脆响亮,夜间瀑布底部还能射出七彩的灯光,绚丽夺目。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间设计与改造,美国、英国是这样做的

夏季的佩雷广场

枝繁叶茂,凉风阵阵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间设计与改造,美国、英国是这样做的

秋季的佩雷广场

金风玉露,落叶无声

公园的设计并未追求多功能的结合,而是尽量还原公园的本质,即一个供人休息放松的空间。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公园的设施虽然简单,但却能打动人心,吸引着无数写字楼的职员、附近购物的市民及游客驻足,游览休憩。

国际象棋公园

彰显城市文化的袖珍公园

第二个案例,同样来自美国,是位于加州格伦代尔的国际象棋公园。它为城市居民、格伦代尔国际象棋俱乐部和其他社区组织提供了一个可以进行棋艺展示、艺术文化交流及休闲娱乐的多功能平台。

国际象棋公园位于加州格伦代尔市的布兰德大街,占地仅420㎡。场地位于两个商店之间,改造前仅仅是一个连接停车场及周边区域的过道,单调无趣,利用率低。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间设计与改造,美国、英国是这样做的

改造前的国际象棋公园

但是经过设计团队的精心改造,结合以国际象棋闻名的城市文化、以及市民对于交流及休憩空间的需求,平淡无奇的过道翻身一跃,成为一个地标性的、以社区服务为导向的多功能公共空间。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间设计与改造,美国、英国是这样做的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间设计与改造,美国、英国是这样做的

改造后的国际象棋公园

01

功能分区明确,又相辅相成

整个公园被分成三个区域:林荫区、游戏区和过渡区。

林荫区位于东部,大规模的树篱与柏树种植既增强了国际象棋公园的主题概念,又将公园主体与外部环境相隔离,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相对私密的环境以供休憩。

缓冲区位于西边,与小巷接壤,可供人们进行艺术表演、文化交流和电影观赏等活动。

游戏区位于公园的中部,为使用者提供象棋竞赛的场地与设施,也是整个设计的核心。三个区域相互作用,共同为市民打造了一个欢乐园。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间设计与改造,美国、英国是这样做的

公园立面结构图

02

设计新颖,活动多样

设计师以国际象棋的竞赛规则和战略战术作为公园设计的基础,使公园的每处细节都与象棋这一主题相呼应,强化“国际象棋”的主题概念。

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以棋子为模型设计的5座巨型灯塔,每座灯塔高约8.5m,棋子的形状分别为国王、女王、骑士、鲁克和典当,不仅满足了公园照明和空间设计的功能需求,同时也增添了公园的艺术气息。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间设计与改造,美国、英国是这样做的

分布于公园四周的5座巨型灯塔,既可照明,又可欣赏

以国王灯塔为分界点,东部设有16张镶嵌了黑白瓷砖的象棋桌,供人们进行象棋竞赛和切磋。从早到晚,下棋的人络绎不绝。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间设计与改造,美国、英国是这样做的

白天热闹非凡的棋盘区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间设计与改造,美国、英国是这样做的

夜间的棋盘区依旧门庭若市

国王灯塔的西边设有小型的开放式舞台,供各类乐团和舞蹈团队进行艺术表演。王后灯塔下的宽大座椅可供人们进行诗歌朗诵表演或讲故事等活动。周边环绕固定座位,供人们欣赏表演、读书休息,也会成为人们吃午餐的去处。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间设计与改造,美国、英国是这样做的

人们围坐在舞台四周欣赏舞蹈表演

夜幕降临,开放式的空间也能化身成小型的电影放映场,配合柔和的灯光,营造出浪漫的氛围,吸引着人们迟迟不愿离开。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间设计与改造,美国、英国是这样做的

夜间公园中的电影放映

现在,象棋公园成为城市中心街区一处生机勃勃的聚会场所,为国际象棋俱乐部以及附近居民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的休闲环境。

新鲁德门

空中花园与地面广场的完美结合

看完了美国的微空间花园,我们再去欧洲瞧瞧。Fletcher Priest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新鲁德门项目作为LEAF评选出的2016年度最佳开发项目,为伦敦城市街区注入了更多活力,恢复改善了周边公共区域和城市街区的交通路线。

项目场地位于英国首都伦敦市,主要是对鲁德门的改造。项目包含两栋单独的总部办公建筑楼,楼间新建的道路以及建筑楼东边的一个小型开敞公共空间。设计团队希望改造后的鲁德门能够与周边环境的联系更为紧密,同时又能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们十分注重对细节的把控以及表面材料的应用。这主要是为了能够让不同的区域过渡的更加完美,同时在本就繁忙拥挤的城市中最大程度地利用有限的公共空间。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间设计与改造,美国、英国是这样做的

新鲁德门项目俯瞰图

01

小广场带来的惊喜

基于设计团队的理念,依老贝利街而建的小广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广场和通道一起,共同把老贝利街和Limeburner巷巧妙地连接起来,这与伦敦城中许多隐蔽通道类似,令人感到巧妙又惊喜。同时,小广场的建立加强了区域间的内部联系,提高了区域内公共空间的服务质量。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间设计与改造,美国、英国是这样做的

新鲁德门小广场全景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间设计与改造,美国、英国是这样做的

与广场相连的小巷

小广场的地面铺设体现出标准的约克铺路石到深色的黄岗岩铺路石的渐变,吸引着行人到广场小驻。这一变化采用了大胆的几何铺装图案,灵感来自时装设计师亚历山大·麦昆和20世纪艺术家M·C·埃舍。这一设计将小广场的过渡作用发挥到极致,使新建的办公楼得以与周边建筑更完美的融合,同时也增强了项目东西两侧的联系。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间设计与改造,美国、英国是这样做的

广场上的渐变铺路石

沿建筑摆放的桌椅、广场中心随机排列的石凳为过路的行人提供休息的场所,也成为附近上班族吃饭闲聊的好去处。广场的设计,桌椅的摆放,既让使用者感受到一定的私密性,同时又保证了人与街道间的互动。中心的大树既为人们带去绿荫,又加强了广场的辨识性。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间设计与改造,美国、英国是这样做的

新鲁德门小广场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间设计与改造,美国、英国是这样做的

广场中驻足的路人

02

惬意的露天花园

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建筑五层的露天花园。这是一个可同时容纳300人的露天平台,较为私密,意在为职员提供休息及午餐的场所。得益于露天的设计,周围的景色在这里能够一览无余。配合着花坛里各式各样的鲜花绿植及沿边的流线型长椅,露天花园为周围员工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休憩场所。

多元化的城市微空间设计与改造,美国、英国是这样做的

建筑五层的露天花园

小结

结束了这次的城市微空间之旅,我们发现受欢迎的微空间设计是有共性的:

它们不仅满足了公众必要性活动的要求,在空间尺度、心理感受和安全性等方面有着周全的考虑,而且还大幅提高了这些微型公共空间的“可停留”性和“可观赏”性,加强了空间与人之间的互动。如佩雷公园中的瀑布、象棋公园中的表演、新鲁德门的空中花园,以及各个空间中的人性化座椅等。这些人本化的设计使得公众身边的微型公共空间变成居民进行情感、物质、经济和信息的交流平台,真正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公共场所。

这趟多元微空间之旅,也给我们建设北京微空间提供了一些启示:

首先,应注重公共空间设计中人文价值的凸显。公共空间创造的初衷,是为人而服务。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始终,充分为公众的需求着想,才能设计出真正受欢迎、为人所需的公共空间。

其次,“微空间”的建造应注意因地制宜,即结合当地的文化、人文和民众需求,使设计独具个性与魅力。佩雷公园设计迎合了民众对于休息的需求,才能经久不衰;国际象棋公园承载了城市的象棋文化,才能吸引民众;新鲁德门广场的渐变石砖考虑到周边的环境,才能新颖而不突兀。

最后,借鉴其他案例的优秀之处,也该考虑当地的风土人情,适合的加以借鉴,不妥的加以改造,灵活变通,建造富有城市特色的微空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