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國際電信聯盟設立“世界電信日”,旨在強調電信在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今年電信日的主題是“在充滿挑戰的時代加速數字化轉型”,而新冠疫情更讓人們确信,“無線連接配接”是支撐現代社會的關鍵基礎設施,也是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愛立信進階副總裁柯瑞東分享了愛立信的“中國任務”。

在疫情危機、全球氣候變暖等這些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面前,數字化轉型或許不是唯一的答案,但在連接配接與溝通、提高能效以盡可能實作可持續發展等問題上,數字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自2020年疫情暴發,“神奇的移動技術”僅憑一己之力就讓全球超過80億無線注冊使用者緊密相連。在大約13個月前,我們做出了讓員工在家辦公的決定,此後的一年多時間裡,愛立信員工在家辦公并保障了業務的營運,這也證明了“無線連接配接”是支撐現代社會和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基礎設施,同時讓全社會認識到了向數字化轉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數字化轉型并非新詞彙,但由于5G網絡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普及,數字化轉型有了一種新的可能,也打開了全新的應用場景。這些場景或是更具生産作業的靈活性,或是工作效率呈幾何級提升,或是生産作業安全性得到了極大保障等等。
比如愛立信為奔馳56号工廠提供5G企業專網,取消了生産線上的軌道,而等待完成制造的汽車全部由AGV承載并随時抵達需要的工位上,制造産能提高了25%。再如愛立信南京工廠,無人機飛過盤庫即完成,效率提升了50倍。再如瑞典斯德哥爾摩一座礦山90公裡長的地下巷道通過愛立信的5G覆寫進而實作自動化生産,并由此提高了其生産力、生産效率、安全性和可持續性水準。
這些5G的用例都意味着,5G之于數字化轉型的潛力和價值極大,很多行業都将因為5G而改變,甚至是重生。而5G創新應用的一大特點是“滾雪球”式的創新,愛立信南京工廠的5G創新用例經驗可以用于美國工廠,美國工廠的5G創新開發又可以“反哺”南京工廠的後續開發,而南京和美國的經驗又能被下一個5G用例所吸收借鑒。如此循環往複,5G創新用例的“雪球”就會越滾越大,其對行業形成的變革勢能就越來越強,對跨行業5G應用的吸引力也就越來越大,一旦量變形成質變,那麼人類就将進入一個以5G文明為特征的真正的智能社會。也就是說,5G沒有邊界。如果有,那就是人類的想象力和創新力。
愛立信深刻洞察到5G之于中國數字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價值,作為深耕中國120多年,并且唯一參與了中國從1G到5G建設的跨國企業,我們在中國有着引以為傲的悠久合作曆史,但我們的角色與擔當也将與時俱進。我們将全面利用領先的技術、産品與實踐力求積極參與中國的5G建設,做中國數字經濟的賦能者;持續投入5G研發,做中國5G技術創新的推動者;并為中國實作領先的綠色、可持續發展目标作貢獻,做中國可持續未來的共建者。
在積極參與中國5G建設,做中國數字經濟的賦能者上,愛立信正在與中國的營運商及合作夥伴攜手,為營運商傳遞高品質的網絡,也為新晉5G營運商之列的中國廣電提供技術支援,包括裝置測試等。總而言之,愛立信和中國的營運商密切協作,共同為建設更好的5G網絡而奮鬥。
在做中國5G技術創新的推動者上,愛立信不吝投入。愛立信中國每年的研發投入都超過30億元人民币,我們在中國擁有5大研發中心,并建立了完整和領先的無線基站系統本地研發團隊。北京亦莊園區的5G電磁微波實驗室也投入營運,成為愛立信在中國第2個5G電磁微波實驗室。
在與中國綠色、可持續發展議程保持步調一緻,做中國可持續未來的共建者上,愛立信也朝着2030年自身全球營運實作碳中和的方向努力。與2016年相比,2020年末愛立信碳排放下降57%,減少約31.7萬噸碳排放,大約相當于多種了3000多萬棵樹。愛立信5G無線基站的能源效率相較4G産品已經提高了約6.6倍,2022年将繼續提高到10倍。
未來,愛立信要繼續做好賦能者、推動者和共建者這三重“角色”,這也是我們的“中國任務”。這個“任務”的内涵或許會不斷拓展和更新,但其所飽含的那份對助力中國率先形成5G核心競争力并走向智能社會的信心和決心不會改變。
(美通社,2021年5月17日北京)
消息來源:Ericsson
編輯:小星
來源:美通社
www.prnasia.com / www.prnewswi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