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裡副總裁肖利華:數智化轉型的7個關鍵詞

2021年4月,《數智驅動新增長》一書上市,本文為阿裡巴巴副總裁肖利華為該書撰寫的前言。
動蕩時代最大的危險不是動蕩本身,而是延續過去的邏輯做事
—— Peter F. Druker
先從一個小故事說起。
三個人坐電梯,過程中一個不停地原地跑,一個不停地撞頭,一個不停地做俯卧撐。
電梯到頂後,三個人被邀請分享成功經驗:你們是如何成功上來的?
一個人說我跑上來的,一個人說我撞頭撞上來的,一個人說我做俯卧撐上來的。
聽上去都非常有道理。“成功都是自己努力的結果。”
其實,真正讓他們快速成功上樓的原因,是他們坐在時代的“電梯”裡面。
有人說,巴菲特能夠投資成功,就是因為他出生在第五次康波周期的回升階段這一時代“電梯”中,如果是現在也不一定會成功。
對于中國各行各業高速增長的原因,各種各樣的解釋五花八門。我們不妨看一下其時代背後的“電梯”。
1
高速增長的時代背景
從需求方面看,中國已形成擁有龐大的14億人口(包括4億多中等收入人口)的全球最大最有潛力市場,随着中國個人所得持續增加,規模巨大的國内市場會進一步擴張。
從供給方面看,中國是全球第一制造大國。目前,中國已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當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
在世界500多種主要工業産品當中,中國有220多種工業産品,産量占據全球第一。中國工業增加值從1952年的120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31.7萬億元,按不變價計算,增長約971倍,年均增長11%。
根據世界銀行釋出的資料,2010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制造業大國。2018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世界的份額達28%以上,成為驅動全球工業增長的重要引擎。同時,中國擁有1.3億個市場主體和1.7億多名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種專業技能的人才,研發能力不斷提升。
如果離開需求和供給這兩個最根本的時代要素,如果離開從經濟學角度看的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所有關于中國企業的成功要素的總結都是不夠全面、不夠深刻的。
成功者往往喜歡在自己身上找“主觀原因”,卻忽視了大環境、大時代的因素;而失敗後多找别人或環境的原因,這也符合人之常情,卻與事實不太相符。當然,中國各行各業高速成長的其他成功要素還有很多,比如:
物流基礎設施:“要想富,先修路”,如果沒有這麼多年大規模的鐵路、公路、港口、機場的基礎設施建設,各行各業包括電商想發展得如此之快是不可能的。
通信網絡基礎設施:1G、2G,尤其是3G、4G的建設。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已經全面建成了光網城市,4G基站的總規模達到了544萬個,行政村光纖通達率、4G通達率都超過了98%,4G使用者超過12億人,網絡規模全球領先,5G基站數占全球的70%。
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等通信網絡基礎設施的高速發展對使用者新消費習慣的培養功不可沒。整個端到端全産業鍊上下内外高效協同,資訊流的打通均需依賴通信網絡基礎設施。
還有資金流,支付基礎設施線上化、移動化、智能化,政府的開放、包容、引導和支援也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看問題,高度、深度、廣度、角度都非常重要。
我們拉長時間軸,多看看時代背後的“電梯”,跳出畫面看畫面,跳出問題看問題,透過現象直擊問題本質,看問題往往看得更清楚。
我們都應感恩身處難得的偉大的和平與發展的時代。
2
未來,企業成功的要素
再好的時代,也有不少企業失敗;再差的時代,也有不少企業成功。同時,不同時代背景下,成功的機率有大有小,産生偉大企業的數量有多有少。
長遠來看,成功往往是偶然的,有一定運氣的成分在,失敗是必然的,隻是時間早與晚。而成功的充分必要條件,必然是外因和内因的有機結合。
外因主要是時代背景和國際國内行業等大環境,内因有創始人的上司力、戰略定位與選擇、品牌定位、商品企劃設計研發、采購生産制造、物流供應鍊、管道布局與整合、營銷策劃、線上線下全網終端零售、售前售中售後服務體系、金融、财務、團隊組織和文化、IT系統等多種要素。
每個企業的成功都是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隻是不同階段核心要素權重有所不同。
我們需要特别關注的是:不同時代的成功要素在不斷變化。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核心驅動生産要素。過去,更多的是土地、勞動力,後面增加了資本,再後來增加了技術、管理、知識,現在和未來應增加資料、算法,而且這個比重會越來越大,未來的世界更多的是資料驅動+算力驅動+算法驅動。
新消費、新供給、新經濟,将會更新新動力、新引擎。時代的“電梯”一直在不斷進化。
在過去40多年裡,中國以壓縮式、并行式的發展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二三百年的路。過去更多的是高速發展,當下和未來更需要高品質發展。
數字化、線上化隻是第一步,智能化、智慧化才是未來,數字化(Digital)和智能化(Intelligence)也是壓縮式、并行式發展,合起來就是“數智”化(Digintelligence)。
大部分企業還得持續補數字化、線上化的課,如溝通線上、組織線上、業務線上、協同線上、生态線上等。比如,消費者已經線上,線下店鋪需要數字化和線上化、商品需要數字化和線上化、服務需要數字化和線上化、整個産業鍊上下内外員工各種日常業務需要數字化和線上化。
少量領先的企業已經走到智能化階段,建構端到端智能化智慧化的系統、能力和體系,智能預測、智能鋪貨、智能補貨、智能調貨、智能定價、智能選址、智能推薦、智能服務、智能撮合、智能語音和圖像識别、智能駕駛等,全程可追溯,已經實作資料驅動+算力驅動+算法驅動的運作方式。
當然,各行各業智能化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大幕才剛剛開啟,數智化沒有終點。我們認為,未來所有的企業都将會是數智化的企業。企業的管理本質是決策,怎樣讓企業的決策更加智能化、更加高效、更加精準、更加靈活是關鍵。
數智經濟時代,将會是一個數字孿生的世界,數字世界指揮實體世界更加高效精準地比對和營運。
商業或生意的本質是什麼?是價值交換,是買賣比對,是供需比對。在傳統的商業模式下,我們經常面臨的問題是:一方面消費者想要的東西不容易快速買到;另一方面商家靠“猜”提前大量生産、大量備貨,導緻大量庫存積壓,“高脫銷”和“高庫存”并存是很多企業最大的痛點。
在數智經濟時代,數智讓價值交換、買賣比對、供需比對變得更容易、更高效、更智能。
3
數智化轉型的幾個關鍵詞
經常有人問我,如果要提煉總結數智化轉型更新相關的最核心的幾個關鍵詞,會是什麼?
● 以消費者為核心
● 線上和線下、全網、全管道、全域履約
● 端到端全産業鍊、全流程、全場景、全觸點、全生命周期
● 網絡協同×資料智能
● 資料驅動+算法驅動+算力驅動
● 需求牽引供給(C2B),供給創造需求(B2C),C2B2Cn
● C2B2G
以消費者為核心,對應的是過去以企業内部為中心。
線上和線下、全網、全管道、全域履約,對應的是線上和線下多管道割裂、對立、内耗。
端到端全産業鍊、全流程、全場景、全觸點、全生命周期,營銷和銷售毫無疑問是非常重要的,但僅有前端是不夠的,終極的競争一定是大資料驅動的整個供應鍊體系的競争。
關于網絡協同×資料智能,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看曾鳴教授的《智能商業》和《智能戰略》這兩本書,它們寫得非常有高度又深入淺出。
資料驅動+算法驅動+算力驅動,對應的是靠經驗驅動。
下面重點解釋一下C2B2Cn 和 C2B2G。
傳統的方式是B2C的,我們設計什麼、生産什麼就推什麼給消費者。未來更多的是C2B的。需求牽引供給(C2B)已經越來越形成共識;供給創造需求(B2C),好的供給設計、開發生産是能創造和激發人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的。
消費者已經數字化線上化了,消費者的數字化線上化程度遠高于企業的數字化線上化程度。
消費網際網路和産業網際網路不是割裂、對立的關系,而是互相促進的過程。消費網際網路倒逼整體的産業網際網路的更新,同時産業網際網路的更新将進一步推動消費網際網路的更新。
C2B2C的n次方(C2B2Cn),就是一切以消費者C為中心,2B端倒逼企業做好使用者營運、新品創新、設計、研發、智能制造、管道管理、銷售和分銷、品牌建設、數字化營銷、配送等服務。
然後精準推廣服務全網、全管道更多的消費者(C),n次方就是用“資料+算力+算法”反複疊代,反複對整個端到端全産業鍊路、全流程、全場景、全觸點、全網、全管道、全域、全生命周期進行優化。
消費網際網路端要實作消費者可洞察、可分析、可觸達、可消費。産業網際網路端要實作基礎設施雲化、IoT 化、中台化、移動化、智能化。
未來的世界一定是一個萬物互聯、萬場更新的世界,未來所有場都需要進行數智化更新。消費網際網路端的工作、生活購物、娛樂、住宿等,産業網際網路端的設計、供應、制造、流程、産業都要進行數智化更新。
經濟活動四大環節是生産、配置設定、交換、消費。商業中重中之重的實作消費的環節是零售,實作最終交易——B、C價值交換。談到零售,一定會談到“人、貨、場”。零售看上去還是“人、貨、場”,但數智經濟正在深刻重構其内涵,為什麼?
不變的“人、貨、場”,不變的是買&賣、供&需比對!流量的背後是人流,人流的背後是需求,需求的背後是欲望,欲望的背後是人性。
變了的是理念、方式、方法。數智經濟重構“人、貨、場”。海陸空立體作戰增加近場/遠場/離店交易,拓展時間和空間,人效、時效提升,才能提升坪效、店效,更好的提升消費者滿意度和商業營運效率效益!
傳統零售第一重要的是選址,第二重要的是選址,第三重要的還是選址。為什麼選址如此重要?一般的品牌放到上海南京路上生意都差不了,而再強大的品牌如果把店開到珠穆朗瑪峰上,開到月球上,生意能好嗎?選址的背後是人流,人流的背後是需求,需求的背後是欲望,欲望的背後是人性,這是不變的。
人:以前僅指消費者,而這還遠遠不夠。誰來服務消費者?導購等一線員工後面還有店長、經銷商、總代理、品牌商、供應商、物流商等,這個鍊條上相關人員都了解消費者需求才能真正服務好消費者。
是以我們強調“組織必須線上”,如果組織不通、溝通不暢,隻有一個導購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其他整個産業鍊上的人都不了解,那又怎麼能提供消費者真正需要的實物和服務呢?
貨:過去指的是在店的貨品,可是店鋪的面積是有限的,商品太多也不好,很多消費者又有“選擇困難症”。現在很多企業碰到的問題是,消費者想要的貨不夠,消費者不想要的貨變成了一大堆積壓的庫存。
貨能不能虛實結合,能不能做到持續創新,能不能做到及時補貨。消費者要什麼我們就上什麼,什麼賣得好我們就補什麼。
場:實物交易隻是場的一部分,有很多諸如直播、3D、VR/AR、到家業務等新的方式方法在不斷呈現。過去更多的情況下,隻能憑經驗選址,現在可以基于大資料“精準選址”。
“人、貨、場”重構,以消費者為核心的全網、全管道融合,實作“人、貨、場”的線上化、重構和高效精準連接配接,超越時間、空間限制。“人、貨、場”徹底被解構、被重構,我們認為未來的精彩才剛剛開始,整個市場有巨大的機會。
零售隻是整個經濟活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消費網際網路倒逼産業網際網路更新,我更願意把未來的商業稱為以消費者為核心的、大資料驅動的、智慧品牌引領的、快速柔性供應鍊為支撐的、線上和線下全網與全管道融合的、端到端全鍊路高效精準比對的新商業。
新商業時代,消費者的體驗會越來越好,商家可以基于大資料來設計、研發、生産消費者真正需要的、适銷對路的産品,而不是每天加班加點做出消費者所不需要的庫存,造成整個社會資源的大量浪費和錯配。
C2B2G(Consumer to Business to Government)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切以消費者(C)為中心,消費者要的便利、個性化、智能化、精準的服務和體驗等,倒逼企業(B)提升營運效率和效益;政府(G)追求的是更加開放、公平、透明、高效和規範。
以數字化程度非常高的浙江省為例,提出了“讓資料多跑路,讓老百姓少跑路”“最多跑一次”的理念。以前,由于底層有很多資訊沒有打通,要老百姓來來回回在多個不同的部門跑,還有“證明你爸是你爸”等笑話出現。
政府數智化後這樣的情況将不再會發生。浙江省政府基于釘釘開發了1000多個小程式,很多資料都被調用了千萬次。以前我們去政府辦理事務,很多資訊都需要反複填寫。數智化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辦公效率,更加簡單、透明、公平、規範,也提升了老百姓的直覺體驗和獲得感。
消費者已經全面數字化、線上化,消費者主權在覺醒,不管是對國企、民企、外企,還是政府,都會有越來越高的要求,我們必須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
數智驅動新增長,我們必須不斷與時俱進,不斷順勢而為。取勢+明道+優術+合衆+踐行,知行合一方能得大道!
4
如何進行數智化轉型
越來越多的企業認同數智化轉型是大勢所趨,問題是如何進行數智化轉型。我們的總結是:5部曲×5層架構×11要素。
5部曲指的是基礎設施雲化、觸點數字化、業務線上化、營運資料化、決策智能化。
基礎設施雲化:基礎設施為什麼要雲化?舉個例子,某家企業日常運作需要100台伺服器即可,但碰到“雙11”這樣的大促銷,資料量很可能是平時的幾十倍、上百倍(先假設需要10倍即1000台伺服器)。
如果企業隻采購100台伺服器,則“雙11”這樣的服務消費者的大好機會就白白丢失了,市場佔有率讓給競争者們了;如果企業采購了1000台伺服器,那其他364天的使用率就會非常低,從成本角度來考慮成本效益也是很低的,會造成大量資源的浪費。
怎麼辦?上雲。就像自來水一樣,想用多少就用多少,按需按量使用和交費。彈性、成本隻是其中一部分的原因,其他還有安全、人才等很多原因。
企業全鍊路數智化轉型更新需要用好新型數智化基礎設施。基礎設施雲化完成之後,企業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于自己的核心業務,如品牌打造、商品研發、快速柔性供應鍊、線上和線下全網與全管道服務好消費者等,而不需要把過多時間精力花在非核心業務上。這對工作效率是一個大幅度的提升。
觸點數字化:要把采購、生産、物流、全網及全管道零售終端、人貨場等資訊及時采集回來。
業務線上化:所有消費者已經線上了,我們企業内部的門店得線上、商品得線上、服務得線上、組織得線上、管理得線上、生态得線上。
營運資料化:一切業務資料化,一切資料業務化。
決策智能化:未來組織的核心是決策的品質、效率和執行力。
5層架構:傳統的雲更多的隻是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礎設施即服務),後面增加了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務)、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軟體即服務),我們增加了2層,DaaS(Data as a Service,資料即服務)和 BaaS(Business as a Service,商業即服務)。
當然,DaaS本質上是PaaS層的,但不同于過去的PaaS,是一種新的基于資料及資料相關處理能力的服務;BaaS是屬于SaaS層的,也不同于過去更多偏向于内部交流流程的服務,而是跨端多場景地把B(商家)和 C(消費者)更加高效精準地比對起來的服務。
傳統闆塊更多的是IT的,我們認為未來更多應該是DT(Data Technology)、DI(Data Intelligence)。我們提供了淘寶、支付寶、高德地圖、釘釘等很多高頻應用程式可通用的小程式架構。
消費者在哪裡,生意就在哪裡,跨端多場景+底層資料中台打通,會是未來生意的标配。前後端的小程式讓我們商家能更好地和消費者溝通。我們更多地強調當下的實時資料和基于未來的資料。
比如使用者在中午還沒有吃午飯的時候,我們把周邊的餐飲店資訊推送給使用者,這樣的資料應用才是有意義的。如果過了午飯時間再推送給使用者,那就是無效的。
11要素:品牌、商品、制造、管道、營銷、零售、服務、物流供應鍊、财務金融、組織、技術,覆寫了商流(前7個要素)、物流、資金流、人流和技術,還有貫穿和打通所有環節和要素的資訊流。本質上是全要素,不同行業關注的要素不同,具體要素名稱也可能會不同。
5部曲要和11要素結合起來,各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發展階段、能力和資源、輕重緩急來安排。
一般來講,多數企業會選擇營銷、零售等先做銷售增量,然後通過全網、全管道打通存量,把廣大門店、導購、線上線下商品盤活;部分領先企業已經進入上遊,利用大資料驅動品牌優化、商品企劃設計開發、柔性制造、物流供應鍊優化、供應鍊金融、區塊鍊技術全程溯源、防僞、仿竄等;少量行業頭部企業已經基于對未來的判斷,結合平台等一起共創,對組織的願景、使命、價值觀進行更新,對戰略+業務+組織+技術+營運不斷疊代優化,進行垂直行業生态型平台的探索和實踐。
一句話總結,全鍊路數智化是以消費者為核心的大資料驅動的全鍊路、全流程、全要素、全觸點、全網、全管道、全生命周期的高效精準比對。
早上線,早受益,先行者、不斷與時俱進者才能享受時代的紅利。
↘好文推薦:
俞軍:産品經理必備的2個模型
面試一個人,隻問對方這4個問題就夠了
萬字:關于産品「需求」階段的思維公式大全
點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