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今天起記錄我的2023#“Loveisatouchandyetnotatouch”,如何了解?這句話出自美國作家塞林

#從今天起記錄我的2023#

“Love is a touch and yet not a touch”,如何了解?

這句話出自美國作家塞林格,他最知名的作品是《麥田裡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

Love is a touch and yet not a touch.來自塞林格的短篇小說《破碎故事之心》(The Heart of a Broken Story),這篇小說不是很有名,但文章裡的這句話卻廣為流傳:

“…There are some people who think that love is sex and marriage and six-o'clock kisses and children, and perhaps it is, Miss Lester. But do you know what I think? I think that love is a touch and yet not a touch.”

“有人認為愛是性,是婚姻,是清晨六點的吻,是一堆孩子,也許真是這樣,萊斯特小姐。但你知道我怎麼想嗎?我覺得愛是想觸碰又收回的手。”

這段其實對比了兩種“愛的定義”:

第一種定義認為愛就是“sex and marriage and six-o'clock kisses and children”(性、婚姻、清晨六點的吻、一堆孩子),

第二種定義認為“love is a touch and yet not a touch(愛是觸摸但又不是觸摸)。

對比一下便知,前面提到的“性、婚姻、清晨六點的吻、一堆孩子”,是 touch 一詞的各種意象,代表“欲望”, 而 yet not a touch 代表“對欲望的克制”。

是以,“love is a touch and yet not a touch”的内涵是:欲望是愛,但對欲望的克制,更是愛。

想到村上春樹的短文《如果我愛你》裡有一段話,意境比較類似:

“如果我愛你,而你也正巧愛我。你頭發亂了的時候,我會笑笑,替你撥一撥,然後,手還留戀地在你發上多待幾秒。但是,如果我愛你,而你不巧地不愛我。你頭發亂了,我隻會輕輕地告訴你,你頭發亂了喔。”

這段話說得直白一點就是:如若相愛,便攜手到老;如若錯過,便護 ta 安好。

毫無疑問,“攜手到老”是愛;但後一種情況,“護 ta 安好”也是一種愛,而且似乎這種情感輸出方式更進階,因為其中包含了前者可能沒有的“堅守、懂得、奉獻、犧牲,克制、責任以及承諾”。

《聖經》對“love”有一個比較長的定義,上來第一句就是“Love is patient”(愛是忍耐),這裡的 patient(忍耐)就是克制。

而塞林格的這句“love is a touch and yet not a touch”正是想表達這種種“克制”。

而且你發現沒有,這句話運用了“沖突修辭法”,叫“oxymoron”,乍一看似乎彼此排斥,其實是一種刻意的強調,同時增加戲劇性的效果。

舉個典型的例子:deafening silence(震耳欲聾的寂靜),前後兩次看似相反,正是凸顯出一種極度的寂靜。

而 love is a touch and yet not a touch,“想觸摸但不觸摸”,的确凸出了出這種克制。

是以這句話公認的最佳翻譯就是這樣的:“愛是想觸碰卻又收回的手”,這個翻譯妙就妙在把這種“克制”的感覺形象化成一隻“想去觸碰,但又收回的手”,極富畫面感,讓人讀了感同身受。

#從今天起記錄我的2023#“Loveisatouchandyetnotatouch”,如何了解?這句話出自美國作家塞林
#從今天起記錄我的2023#“Loveisatouchandyetnotatouch”,如何了解?這句話出自美國作家塞林
#從今天起記錄我的2023#“Loveisatouchandyetnotatouch”,如何了解?這句話出自美國作家塞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