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銅農具的盛與衰,商周時期,能否将其大力推廣?

作者:水生煙客
青銅農具的盛與衰,商周時期,能否将其大力推廣?

文案|水生煙客

編輯|水生煙客

前言

關于殷商、周代有無大量使用青銅器,學術界一直有很大的争論。

反對者則提出,雖然已發現了一些殷商時期的青銅器,但其所發現的青銅器較少,比同期的石器、骨頭等工具要少得多,而青銅器又是一種稀有的物資,應當被用來鍛造成禮儀、武器等。

另外,從青銅器的力學性質以及中原土壤條件來看,青銅器對農業生産的推動作用并不大。

青銅農具的盛與衰,商周時期,能否将其大力推廣?

而贊成青銅農具大量使用的一派則認為,雖然青銅農具數量不多,但其地域分布很廣,而且青銅農具和一批農具的出土,更是證明了青銅農具的成熟。

争論的焦點是,相比于其他工具,青銅器的産量要高得多,但想要讓青銅器的價格更低,還需要更高的産量。

在這種物美價廉的環境下,想要大量應用青銅器,不但要有優良的功能,還要有低廉的價格。

青銅農具的盛與衰,商周時期,能否将其大力推廣?

那麼,根據商周當時的經濟情況,能否大力推廣青銅農具呢?

一、青銅農器所需要的青銅數量

根據延晶平在《寶雞出土青銅斧锛鑿》中的記載,這把斧頭的形狀是一把小斧頭,刃寬四十八厘米,長三十九厘米,重量一百八十八公斤,一把大斧頭,長一百一十八,刃寬五十四,長方銎五十一厘米,重量四百零八公斤。

為了保證稱量的統一,文章以“斤”為稱量的标準,以二百五十克為一公斤。

青銅農具的盛與衰,商周時期,能否将其大力推廣?

趙曉軍以為,“斤”這個計量機關,是從“斧”和“公斤”兩個實體演變而來的,在貿易往來中,有些比較小的銅斧變成了一種特殊的尺度,用來測量其他物品的重量。

根據延晶平的調查,可以知道,小型斧頭大約有一磅重,大型斧頭大約有二磅重。

照着延晶平的說法,小型石器,長87厘米,刃寬31厘米,方銎32厘米,長32厘米,重量112g,這是一件大石器,長一百二十米,寬三十八米,長三十六米,重二百五十六克。

可以看出,小鑿子的重量是一公斤,大鑿子的重量是一公斤,關于除石斧之外的其他青銅工具的研究,則是以陳振中的一篇論文為基礎。

青銅農具的盛與衰,商周時期,能否将其大力推廣?

關于農具的造型,陳振中曾發表過若幹論文,作過較為詳盡的論述。

陳振中在其《中國古代青銅生産工具刍議》中提出:

“在發掘出的又粗又長的帶狀條狀刀片中,有一種帶狀的刀片,其很有可能是一種刀片。”

另外,還介紹了兩個扁刃套的形狀,一件是220長,刃寬47×17 mm,另一件是212長,刃寬47×17 mm。

青銅農具的盛與衰,商周時期,能否将其大力推廣?

在空頭條形端刃器中,寬在8 cm以上的還有可能為耒的刃套,并給出了一件青色刃套形制,一件長275、刃寬88、梯形白96×37毫米,單斜面刃。

雖然沒有說出它們的重量,但從它們的形狀來看,它們所用的工具,應該超過了兩斤。

陳振中在其《青銅農具—镈》一文中,提出了“西周之前的”,即“銅器”、“鋤頭”等概念;從晚唐到東周,主要是以鐵鍬為主。

陳振中介紹了許多兵器的形狀,其中有兩件長柄的鏟子,一件長95厘米,寬40厘米,刃55厘米,厚2厘米。

青銅農具的盛與衰,商周時期,能否将其大力推廣?

一柄94長,50上寬,30下寬,50刃寬,2 mm厚,一把西周的回形鐵鍬,出土于一座虢國墓葬,呈矩形,呈長方型,高86厘米,刃寬80厘米。

兩件:一件為80,刀刃寬84,刃厚11 mm,一把高八十度,寬七十度,厚十二毫米。

西周時期,有鋒利的鐮刀。從形狀上看,這件青銅銅器大約有兩公斤重。

在此基礎上,對青銅器的重量作了一個粗略的估計。

青銅農具的盛與衰,商周時期,能否将其大力推廣?

青銅耒和鎬套的重量在兩公斤左右,青銅斧和錢的重量在一公斤左右,石器的重量在一公斤到兩公斤之間,若是以管道所說的“耕種者必有一耒一犁,若其事立”的話來看。

一把鋤頭、一把犁、一把鋤、一把耙,一把銅制的工具,最少也要五斤以上。

二、西周時期青銅器的價值

關于西周的情報,雖然不多,但從金文中得到的情報,卻是極為重要,《昌忽鼎銘》上說:“買五夫,百銅錢。”

青銅農具的盛與衰,商周時期,能否将其大力推廣?

百寽之意,也就是一隻百足之蟲,一隻足有五公斤,從金文的交換來看,“五夫”的價值,相當于百锊青銅器。

以琨奇關于秦朝奴隸制的研究方法為基礎,對西周時期的奴隸制進行詳細的剖析。

日居六石,秦國的勞工每日的糧價是八石,扣除飯錢,還剩六個銅闆,《秦律·司空律》中說:

“民有母親和孩子,為奴婢,不得毆打,但若有五年之久,則不能得到獎賞,不得為奴婢。想要贖金的人,日八文。”
青銅農具的盛與衰,商周時期,能否将其大力推廣?

根據這一點,在秦國,奴隸的價值是五年的勞力,如果按照每天六文的收入來算,那就是一千九百五十文。

參照秦奴對物價的解析,我們可以假定,西方人的物價相當于一夫勞力五年的工資,也就是說,一兩銅錢,相當于一個壯丁三個月的純收入。

根據對秦漢時期奴隸制與小農制的研究,一名奴隸的年淨收益,等于一名小農庭年淨收益的2倍。

青銅農具的盛與衰,商周時期,能否将其大力推廣?

這意味着,一件青銅器的價值,幾乎相當于一年收益的一半。

一把青銅武器的價值是它的兩倍,那麼就相當于一個普通平民一年的工資,這個價格實在太高了,根本不可能在自由民中推廣開來。

在那些貴族的地盤上,會不會出現這種情況?裘衛盉有一句話:

“富八十人,以厥賈為代價,換十田。”
青銅農具的盛與衰,商周時期,能否将其大力推廣?

随着生産量的擴大,青銅工具為貴族所擁有,并被他們加以經營和分發,其使用次數将越來越多。

另外,随着農田管理尺度的擴大,會牽扯到農田大小不均、土地開荒、苗圃經營等多種工具的需要,這時候,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技術特點,有針對性地使用青銅農具。

而一人相當于二十頭牛,以一人為代價,一人為十頭牛,如果青銅器具有某種生産力上的優越性,可以節約人工,由此可見,這些工具在貴族的土地上,應該是非常常見的。

青銅農具的盛與衰,商周時期,能否将其大力推廣?

三、西周和秦漢時期的青銅器的價值對比

又照《昌忽鼎銘》上的話說:

“吾既購爾等,五夫效父,以一匹馬束一匹綢緞。”
“五夫相當于一匹馬束絲,經考,一匹馬束絲相當于二匹馬,故“五夫相當于二匹馬”。

此外,根據與西漢的對比,漢馬的價值也有很大的浮動,我們把每一匹的價值定在兩萬五千英鎊左右,現在大秦的貨币是五铢,相當于一百三十個銅币,這說明大秦貨币的價值并不是很高。

青銅農具的盛與衰,商周時期,能否将其大力推廣?

從周代至春秋時期的秦漢時期,青銅器的價值不斷下跌,其購買能力隻有西周時期的1/3左右。

與西周時代相比,秦時代的青銅器價格更高,這讓青銅器越來越受歡迎,隻要有足夠的财力,就能買得起。

西漢時期的田地,每公頃一千兩銀子,西漢的田地制度,是從秦國的240畝地中延續下來的,而西周則是以百丈為一畝,按照西周田制,西漢的一畝地大約在四百文左右。

青銅農具的盛與衰,商周時期,能否将其大力推廣?

一塊地,相當于西漢時期的兩百兩銀子,與之相比,一畝十兩銅錢的地價,簡直是天壤之别,這也說明,在這片大陸上,地皮并不值錢。

從周朝與秦朝的農奴與地租的對比來看,西朝的農奴與地租相當于二田,而周朝與秦朝的農奴,則應該是二夫與農奴相當于一田。

因為不斷增加的人口和不斷發展的陸地,土和土地的價格上漲,而勞力的價格下跌。

青銅農具的盛與衰,商周時期,能否将其大力推廣?

西周的奴隸,因為他們的價值比較高,在他們的土地上,他們可以利用青銅器來增加他們的生産力,進而減少他們的勞力,提升他們的科技水準,進而獲得更大的利益。

這也進一步證明了在西周的王公土地上,青銅器的應用應該是比較普遍的,而且,由于有了較多的從業人員,也不利于更好地利用較好的生産工具,進而提高了勞動力的生産力。

從整體上看,自西周至春秋戰國,青銅工具的應用範圍有所擴充,并伴随着春秋時代鐵工具的出現,由廉價的鐵工具逐漸代替了青銅工具。

由于商代和周代的貿易記載極為罕見,是以,利用了西周金文中關于青銅器價值的一些蛛絲馬迹,推斷出當時的青銅器農業工具的運用和流行情況。

因為西周時期的青銅器價值太高,是以這些青銅器并沒有在平民中廣泛使用,更别說在很大程度上取代非金屬了。

就像很多學者所說的那樣,現在社會上所用的還是以非金屬農業工具為主,但是,西周時期的青銅器數量也已經相當可觀。

青銅農具的盛與衰,商周時期,能否将其大力推廣?

從規模效益和産出效益來看,在王公土地上大規模推廣青銅工具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青銅器的應用不僅局限于禮儀與武器的範疇。

結語

通過對兩國商品價值的對比,可以看出,當時的銅錢成本是不斷下降的,而當時的銅錢又是以更高的成本效益為特征的,進而推動了當時的銅錢流通。

青銅農具的盛與衰,商周時期,能否将其大力推廣?

在西部地區,由于土地肥沃,奴隸的價值比較高,是以必須使用青銅工具來增加奴隸的使用,以節約勞力。

除此之外,與青銅器相比,西漢時期的鋼鐵農具,其性能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不過,即使這樣,鐵制的工具也沒有徹底取代金器,這也說明,殷商時期的青銅器并沒有大規模的推廣。

【參考文獻】

[1] 延 晶 平 .寶雞出土青銅 斧锛鑿 [J]. 中 國 錢 币 , 2003(2).

[2]趙曉軍.中國古代度量衡制度研究[D].中國科學 技術大學,2007.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