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會碰到兩種孩子,一種在學習上是被動的,他們不願意主動學習,需要家長的監督,推一下動一下。考不好的時候,家長往往比他們還着急,他們倒好像不很在乎,這樣的學生往往讓家長很頭疼。
另一種孩子可能是很多家長羨慕的對象,他們比較上進,會主動學習,不需要家長監督,會自己尋找提升學習成績的方法。這樣的學生會讓家長很放心。
美國心理學家道格拉斯·麥格雷戈的研究可以很好解釋被動與主動這兩種人的形成,這個研究不是針對學生而是針對企業,但最終成為一個寫進社會心理學課本的重要理論。
其實和教育中的孩子很像,企業中也有兩種人,大家應該也有這兩種人,第一種是被動型員工,工作隻是為了生計,隻完成分内要求,不會主動提高,推一下動一下,隻能通過獎懲來管理這種員工會讓老闆很頭疼,而且職業發展也達不到很高的高度。
另一種是主動型員工,他們對工作有自己的追求,想把工作做好,主動工作并有較高标準,不需要老闆用各種手段去推動這種員工老闆很喜歡,而且職業發展和成長往往很快,很多優秀企業,比如谷歌,都會有大批這樣的主動型員工。
為什麼會有主動的人與被動的人?麥格雷戈的研究中把被動型的人稱作X型人,主動型的人稱作Y型人。當然,他的研究不是為了告訴我們有這兩種人,而是研究他們為什麼會産生。
後來他得到有趣的結論,這兩種人本來并不存在,
是管理者對他們的看法造就了他們,當管理者認為員工生性懶惰、不會主動、需要獎懲,他們就會變成這個樣子;當管理者認為員工生性上進、積極主動、有追求的時候,他們也會變成這個樣子。
其實是看法造就了這兩種人麥格雷戈把這兩種看法轉為X理論和Y理論他的結論是,X型人和Y型人本來并不存在,隻存在兩種對人的看待方式:X理論和Y理論。
當老闆用X理論看員工,員工就會逐漸變成X型人;當老闆用Y理論看員工,員工就會逐漸變成Y型人在社會學中,這種現象叫做【
自我實作的預言】。
家長對孩子的看法影響發展朝向家長和孩子的相處也遵循這樣的規律,當家長用X理論看孩子,就會對孩子提出過多的要求,家長會格外監督和管理孩子的學習,當考試成績不好時,家長會過度反應。
家長很可能會覺得這樣是在為孩子負責,但是孩子會怎麼想呢?孩子會慢慢覺得,學習不是我的事情,而是家長的事情,最後就成了被動學習的X型孩子。
當家長用Y理論看孩子,就會讓孩子知道,哪些事情是你自己的,需要你自己來負責,家長隻是給你幫助的人,最後孩子會養成承擔自己責任的習慣。在學習上碰到困難會主動想辦法,就成為了主動學習的Y型孩子。
當然,X理論和Y理論并不是這麼簡單,在家長和孩子身上的表現還有更多,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們會了解X理論和Y理論在家庭教育中的具體表現,并找出應對方法,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運用心理學的方法,讓你的孩子變成主動學習的孩子。
微小的舉動就能左右孩子動力最後讓來講一個小故事,一個心理學家門口有一輛報廢的汽車,有一天幾個孩子發現了這個報廢的汽車他們覺得在這個汽車上跳很好玩,就開始不停地在汽車上面跳。而這樣跳的聲音很大,影響到了這個心理學家,心理學家就想了個辦法。
他跟孩子們說:你們誰跳得最響,我就給你們10塊糖。孩子們為了糖就使勁跳,最響的赢得了10塊糖。
接下來心理學家跟他們說:10塊太多了,這回最響的我隻能給5塊。結果他們跳得明顯沒有之前那麼有動力了。
最後心理學家說:糖就這些了,不會再給糖了。這幾個孩子就覺得很沒意思就走了。
這是因為,孩子跳汽車本來是為了他們自己好玩,然而
外在的獎勵因素讓他們忘記了自己本來的動力,變成了為外在獎勵而跳汽車,是以當失去了外在獎勵時,他們的内在動力也一去不複返了。
是以希望每一位家長,都不要因為錯誤地給孩子糖,而讓孩子失去了他們本來追求上進的動力。
下篇文章,我們來說說X理論家庭教育的五種錯誤表現,讓我們來給自己做個診斷,看看我們是不是掉入了X型家庭教育的誤區如果有的話,最關鍵的問題在哪裡,又應該如何避免。
撰文:超英成長計劃咨詢師 Terry延伸閱讀
超英成長計劃系列文章(持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