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上的被動_心理學告訴你:“被動攻擊”的人應如何與人相處?

曾經的一個朋友參與事情總是很積極,性格也随和。但奇怪的是,他的人緣卻很差,職場上也并不得志,他也因為這個事情困擾了自己很長時間。

後來,跟他認識很久之後才發現:

提前幾天約好的聚餐,每次他都會在開始前遲到,而且事後都會很真誠道地歉,讓别人無法對他發脾氣。

但是次數多了,也讓人越來越不喜歡。久而久之,大家也開始逐漸疏遠他,再也不願意約他了。

工作上,每次給他安排的任務他也都很積極響應,但背地裡卻總是不自覺地拖延、一直磨洋工,往往到了最後導緻無法如期完成任務,也給大家留下了很不靠譜的印象。

其實,每次遲到或是拖延、磨洋工的時候,他也覺得很困擾,不知道到底原因出在哪裡,他隻是越發地覺得

似乎無法控制自己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

被動攻擊

”:由一定的情境線索引起的攻擊行為。如由受捆綁或阻攔而激怒引起的攻擊行為,因懼怕而引發的攻擊行為,為維護自身身份或防禦對手而采取的攻擊行為等。

這個朋友,他的媽媽有很強的控制欲,從來不會給孩子任何自主的機會,甚至就連孩子的吃喝拉撒都要管。

就拿吃飯來講,這位朋友吃飯不緊不慢,但相反他的媽媽卻是個急性子,吃飯的時候總是會不停地指責他:“吃飯怎麼這麼慢,都這麼大了,連飯都不會吃嗎!”

對于媽媽的指責,他的心裡特别委屈,但這種委屈卻又苦于不能直接表達出來。同時,因為他年紀幼小,對媽媽本來就有天生的依賴,是以他不得不聽從媽媽的話。

在這種情況下,他隻能用這種方式表達自己的委屈:

吃東西越吃越慢,越來越不配合你,但同時也不會與你起沖突。

真是因為這樣,他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學會了用這種方式攻擊、對抗自己的媽媽。

其實,

被動攻擊型的人,本質上都很害怕沖突。

如果孩子在童年期目睹過父母的暴怒行為,那麼他在之後的成長的過程,面對這種負面情緒時就會更加恐懼。

不但害怕面對盛怒的人,也害怕自己随時可能爆發的憤怒情緒,因為他們内心覺得:

沖突和失控的情緒會帶來毀滅。

是以他們隻能通過這種方式來無聲地表達自己的憤怒,而且通常擁有這種行為的人根本無法意識到這一點。

讨好型人格就是其中一種,她們通過各種的犧牲和付出,将自己的價值和喜怒哀樂都放在另一個人身上,讓對方産生窒息和逃離感。

某資深心理咨詢說:被動攻擊可以分為三個次元:

過度依賴,拖延和身體疾病。

過度依賴,将自己的重量放在另外一個人身上,讓對方為自己的一切負責任,用自己的脆弱讓老好人内疚,不忍心拒絕。

拖延,用拖延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拒絕,同時讓對方一直處在等待之中,用自己的無反應直接控場,來勾起等待者的失控感和羞恥感,進而達到攻擊的目的。

身體疾病,通過讓自己生病的行為來攻擊自己,以達到傷害關心自己的人的目的。

被動攻擊雖然不像主動攻擊那樣,具有明顯的破壞性,但其實傷害并沒有降低。是以,無論是

主動的破壞性的攻擊,還是消極的被動攻擊,都是沒辦法很好地釋放和轉化攻擊性的表現。

他們内心覺得,活出攻擊性,是要明白:

恨意,是力量。軟弱的善良,會把别人變更壞;有力量的恨意,會讓别人學會尊重自己,進而學會尊重他們自己以及你們的關系。 但其實,這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态。那麼,擁有被動攻擊屬性的人又該如何自處呢?

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要學會坦率待人,正面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

這種回應不是惡語傷人的反擊,而是用平和的态度講出自己的感受、想法和态度。

如果

想繼續和對方交往、維持這段關系,就要懂得和對方溝通。

商量問題時以一種合作、平和的态度,不抱怨不指責,不要想着控制對方,讓對方按自己意願行事。

我們需要的一個雙赢的結果,不是為了質問或責怪對方,而是解決問題。

當我們有能力發現别人的被動攻擊行為之後,也能夠意識到自己有時候可能在向他人發起被動攻擊。回想一下自己是否也在被動攻擊别人?

與君共勉,以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