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甲午海戰為何清朝慘敗?北洋水師真是技不如人?

作者:龍的遊戲

1895年2月17日下午,海風呼号,雨雪交加,在一陣陣汽笛哀鳴聲中,被解除武裝的北洋水師練習艦康濟号,在薩鎮冰帶領下,載着自殺殉國的水師提督丁汝昌、定遠艦艦長劉步蟾、鎮遠艦艦長林泰曾,以及兩名“留美幼童”沈绶昌黃祖蓮等人靈柩,痛苦地駛離威海衛劉公島。這一天,由李鴻章等洋務大臣傾心數十年的心血毀于一旦,這一天,宣告亞洲最強海軍北洋水師覆滅。清政府的海軍強國夢被徹底擊碎。

甲午海戰為何清朝慘敗?北洋水師真是技不如人?

1888年北洋艦隊成立時,12艘戰艦中有11艘的管帶出身于船政學堂,年紀全部低于40歲,其中大部分都畢業于英國皇家海軍學院。北洋水師将士們整體教育素養較高,在訓練時全部使用熟練的英文,他們的軍事素質曾讓歐美驚豔,可惜,這些青年才俊幾乎都在甲午海戰中壯烈犧牲。

清朝政府耗費幾十年的心血培養的衆多軍事人才,曾經的天之驕子,竟全部隕于一役,這裡不僅有那些才華橫溢的留學生,甚至還有寄托大清複興夢的第一批“留美幼童”。

“留美幼童”是中國在近代化轉型特殊時期的最早的公派留學生,在曾國藩、李鴻章支援下,先後派出四批共120名學生赴美留學,他們的平均年齡隻有十二歲。94名留學生被遣傳回國,其中41人投身到中國近代海軍建設中。有至少7名留美幼童作為艦長、大副或參謀,參與了近代中國最激烈的海上戰争——甲午海戰,有3人血灑海疆。除了上述提到的濟遠号幫帶大副沈绶昌、廣丙号幫帶大副黃祖蓮外,威名遠播的緻遠号鄧世昌的幫帶大副陳金揆也在黃海海戰中犧牲。

甲午海戰為何清朝慘敗?北洋水師真是技不如人?

除了大名鼎鼎的留美幼童,北洋水師更多軍官主力是由留英、留德、留美等軍事留學生構成,包括北洋水師總兵劉步蟾、鎮遠艦管帶林泰曾、靖遠艦管帶葉祖珪、濟遠艦管帶方伯謙以及康濟艦管帶中國近代著名海軍将領薩鎮冰等,至少有33名留學生在北洋水師中擔任中進階軍官。他們為北洋水師的籌建、發展、壯大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們憑借掌握紮實的先進知識和豐富的駕駛經驗,成為中國最早的一批新式海軍軍官。中國第一部海軍法典《北洋海軍章程》,就是主要由留英生劉步蟾、林泰曾等人商定。李鴻章曾稱贊劉步蟾、林泰曾等留學生,“造詣皆有可觀”,“将來水師人才必當于此輩求之”。

甲午海戰為何清朝慘敗?北洋水師真是技不如人?

面對“幾千年來未有之大變局,幾千年來未有之強敵”,清政府除了多次派遣人員出洋留學外,還聘請外教建立新式學堂進行近代海軍教育。先後由中興名臣左宗棠、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李鴻章、張之洞等建立福州船政學堂、天津水師學堂、廣州水師學堂等,培養了一批專業的進階指揮人才。而福州船政學堂更是成為中國海軍搖籃,聘請外國教習教學造船、航海、兵操等知識,強調理論實踐結合,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全外語教學,開設當時最先進的課程與英法國家教育同步。在這一點上,就連四五十年後建立的北大、清華這樣高等學府的研究所學生院都達不到。經過三年專業課程學習後,學生被安排到工廠或艦艇實習兩年。

參加甲午海戰特别是黃海海戰的北洋水師很多管帶都來自船政學堂,如著名愛國将領鄧世昌就是福州船政學堂的第一屆畢業生。以至史學家唐德剛稱中日黃海海戰為“以一校一級(船政學堂第一屆畢業生)戰一國”。

可以說當時中國海軍的素質達到了從未有的頂峰,曾擔任北洋水師總教習的英國人琅威理就對中國海軍寄予了高度評價,“倘與日本海軍校,中國未嘗或遜,……且與歐西大戰,亦當綽綽有餘。”“就炮術而論,中國兵優于日本兵,日人應自承認之,除六磅以下小炮外,日軍之命中率約占百分之十二,而中國約占百分之二十”。

1891年7月5日,丁汝昌率北洋水師精華“定遠”、“鎮遠”、“緻遠”、“靖遠”、“來遠”6艦抵達日本橫濱港通路,《東京朝日新聞》在《清國水兵現象》報道中稱“軍紀大為改觀,水兵體格一望而知其強壯武勇”。清朝将領用熟練的英語為參觀的日本各界人士講解艦上設施,日法制局長宮尾崎三郎回憶,感受到中國海軍的強大“同行觀看艦者皆卷舌而驚恐不安”。

船政學堂開創了中國艦船和航空工業的先河:自1869年始先後制造出,第一艘千噸級輪船、第一台蒸汽機、最大噸位鐵肋木殼兵船、第一艘鋼殼網甲軍艦、第一架“甲型一号”雙翼水上飛機等。在1868年至1907年的40年間,學堂共造船40艘,飛機17架。艦載蒸汽機、鍋爐以及氣壓表、艦炮瞄準器、經緯儀等精密儀器裝置均能自己制造,打破長久以來外國壟斷的局面,進而保證了對海控制權。在第一屆畢業生中,有14位具有遠航能力,14名擔任輪機長,26名接近工程師水準,大大超出原定計劃。

幾乎在同時期,日本也開始了向西方學習發展近代海軍事業。1863年,有着豐富海軍經驗的日本開明政治家勝海舟,在神戶建立軍艦操練所,培養航海人員。同時建立海軍私塾,從一切階層挖掘人才,振興國家。神戶軍艦操練所優秀畢業生被派遣到荷蘭、英、法等國專門學習海軍相關技術和經驗。足見當時中日兩國在海軍人才培養模式,及經費投入差不多。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爆發,中日兩軍指揮官是英國皇家海軍學院的同學。伊東佑亨是日方海軍軍令部長,擔任海戰總指揮。中方北洋艦隊都督丁汝昌受傷後由旗艦“定遠号”管帶劉步蟾接管指揮整個作戰任務。這兩位曾是英國皇家海軍學院的同學。昔日的同窗各自背負祖國使命,在軍艦上炮火相向時,是怎樣一副場景呢?

開戰伊始日本海軍第一發炮彈就擊中北洋旗艦“定遠号”,都督丁汝昌被炸傷,艦隊失去首腦,整個陣型被打亂。日本海軍憑借先進的快速巡洋艦“吉野号”的猛烈炮火取得壓倒性優勢,北洋水師自此完全處于被動,不久随着陸軍的全面失利,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這支擁有高素質海軍的北洋水師,卻在甲午戰争中一敗塗地,以至于後來不少人質疑各艦隊将領無能,事實真的如此嗎?在實際戰鬥中,北洋将領也表現十分英勇頑強,指揮機智,曾一度給甲午海戰帶來轉機和勝利的曙光。在火力、機動性、毀傷力都不如日艦情況下,以鄧世昌、劉步蟾、林永升等為代表的北洋海軍将士在豐島、黃海、威海衛等幾次海戰中奮勇殺敵,視死如歸,抱有“與艦共存亡”的決心。

最終,鄧世昌駕緻遠号在彈藥用盡艦體重創下,向敵先鋒艦吉野号沖去不幸被魚雷擊沉;劉步蟾指揮定遠号多次給予日艦重擊,在定遠沉沒後實作“苟喪艦、将自裁”的誓言,自殺殉國;林永升在經遠号中彈甚多情況下仍率衆搏敵,激戰中中炮犧牲,幫帶大副陳榮和二副陳京瑩也先後犧牲;管帶黃建勳、林履中在超勇艦、揚威艦沉沒後憤然投海殉國……

可見,甲午戰争的慘敗跟這些艦隊的将領關系并不大,而是清政府的戰略失誤和極度腐敗,用參加過甲午戰争的全國政協委員、著名海軍将領薩鎮冰的話說:“甲午戰争,由于清廷腐敗,緻使北洋海軍一敗塗地。”而甲午海戰中,中國近代海軍最優秀人才多數戰死或自盡殉國,陣亡将士三萬餘名。

清朝政府培養人才耗費幾十年的心血,毀于一旦。

從此,大清再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