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首先聲明,我不是專家也不是學者,就是一個普通的自媒體人,很多經濟學家和房産專家都曾經發言不少,但是很少有普通人能說一說房子的問題,那麼我就開個先河,說的不對的敬請諒解。
我感覺我們一直就是在追着現代化這幾個字在跑,什麼是現代化可能我們到現在還沒搞清楚,發展的都這麼快了,跑步向前都沒摸到現代化的影子。
過去60.70.80年代認為的現代化很好解釋,滿大街的高樓大廈就是現代化,有購物中心有超市有公園就是現代化,老百姓能實作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就是現代化,我們還是清朝末年的時候美國差不多就已經發展成那樣了。
清末李鴻章作為最大清朝最有實權的人去美國做了一次通路,他好像完全到了另一個世界,我找了幾組同時期的照片做對比:
清末的北京城
同時期的美國
那時候的大清朝與美國差了不僅僅是幾十年的差距,我們經曆了民國時期的動蕩,後來又趕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日寇亂我華夏,而後又是國共雙方的較量,從清朝末年到新中國成立我們的國家一直就是動蕩不安的,秉着實事求是的原則,我也沒什麼可回避的,後面我們又經曆了十年的特殊時期來調整方向。
好不容易走上正軌開始發展了,從最初的大躍進突然停擺,到後來的改革開放,當時是真的隻能靠着勤勞的雙手擺脫了吃不飽飯的困境,往後就是經濟的高速發展,所有政策也較為寬松,而後又因為農民的奮力抗争和國家高層的支援最終取消了農業稅。
主角登場,從1998年房地産改革之後,房地産市場也進入了高速發展期,而後所有的地方都認為房地産是能極大拉動GDP的,是以地方也開始大力扶持房地産企業,為了自己主政的城市都變成高樓大廈,看起來是一片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勢頭。
當時這絕對不是一個錯誤,因為大量的農村人湧入城市,那段時間的人口出生率也是正常的現象,縱然那時候有計劃生育但是并不能打消人們生孩子的積極性,因為那時候生孩子養孩子根本沒有現在這麼高的成本,用我老家話來說,有口吃的就行,人們很少關注教育問題和高素質的培養,認為他們就是農民和勞工的接班人,畢竟那個時候村裡出個大學生還是了不起的事情。
大量的人口就需要大量的建房,那時候太多農村人想過城裡人的日子了,可随之而來的就是房地産泡沫産生了,因為買房的人逐漸多了起來房子不夠賣了,建設的速度跟不上賣房的速度,是以就産生了期房,即便是務實認死理的不見房子不交錢的中國人也是被忽悠的一愣一愣的,我記得2013年的時候我去幫機關維持售樓部的秩序,淩晨兩三點就有人搬着小闆凳在售樓處門口排隊等着拿号了,可見當時的房地産有多火爆。
再往後就是房地産的暴雷,全國各地出現了很多爛尾樓的情況,很多項目慢慢的就沒有建造下去導緻爛尾,直至恒大這種龍頭企業被曝出巨額負債,樓市的泡沫才被徹底的戳破。
現如今我們的一二線城市如北上廣深等地區确實還有需求,而很多三四線城市确實作在存在賣房難的問題,但是盡管賣房難可卻有怪象出現,一邊擱置爛尾,一邊又不斷的有新樓盤在施工。
盡管樓市低迷,但是地産商卻無降價的權利,此前的住建局處罰地産商的事情我們也看了,是住建局的不讓降價,貴了就沒有人買,沒人買地産商就回籠不了資金。
大部分高檔小區的房子都被富人買去了,一個富人買了很多套房子,人家就是有錢,他可以不住但是攔不住他購買,大家不信可以去自己城市的高檔小區看看,很多晚上都是沒有開燈不住人的。
就如同前幾天報道的網紅痞幼的别墅進賊了,當時的她還跟着吃瓜,過了好一會才反應過來原來這是自己的别墅,是以大家知道了吧,就是有錢人全國各地很多地方都有房産,但是他們不一定會住,而且也住不過來,就跟過去皇帝老兒的行宮也是的,想去的時候就住兩天,不去就閑置,對普通人來說的天價物業費,都趕不上人家的零花錢。
是以買不起的還是買不起,買的起的就使勁買,不過近幾年富人和某些貪官也不敢使勁買了,富人怕以後房子貶值的太快,雖然現在有官家保着還沒事,但是以後的事情說不清,再有就是不太好找接盤的了,因為三年下來大多數普通老百姓都窮了,很多貪官也不敢買了,因為太容易被查實了,即便房本不是自己的名字最後也留不住,還給自己增加量刑的标準。
現如今的房地産市場是供大于求,可我們的房子還在繼續蓋,這就會出現一個問題,那麼多的高樓大廈能頂多少年呢,空房子那麼一大堆而人口在下降,英國是被認證房子最好的也就才114年的使用壽命,美國大概不到100年,我們國内的房子雖然沒統計數字,但是大家去自己的城市看看那40年左右的老房子就可以自行有一個結論了。
我們的鐵礦石大量進口,冶煉又需要大量的煤炭,而我們的鋼筋水泥又不能降解,以後怎麼拆,拆完了以後堆哪裡都是個問題,現在的樓房一棟挨着一棟,爆破肯定是行不通的,幾十米上百米的高樓到時候要怎麼拆除呢?
參考美國底特律那座廢棄的城市,那些老樓也是拆不了修不了隻能扔在了原地等待歲月,我們神奇的大自然都沒降解這些高樓的能力,是以現在發達國家是能不建高樓就不建高樓了,大家可以出國看看或者在網上看看現在一些發達國家都是小樓或者小房子而且用木質的比較多。
發達國家的高樓建築起源領先我們好幾十年甚至百年,現在人家都不那麼瘋狂的蓋樓了,而我們卻仍然樂此不疲的繼續施工,現在國際上的現代化又變成了宜居為主,地廣人稀真正的城市也就那麼一兩塊繁華擁擠的地方,其他大多數都是自己的小房子,而且生态環境極好。
回過頭來一看鄉村風又變成現代化的主流了,而我們現在卻又要合村并鎮讓農民住樓房了,哎呀呀呀,我寫到這我自己都笑了。
其實綜合來講房子就是一個住所,不管窮人還是富人,人們最關心的還是少得病,需要有陽光的照射,能呼吸新鮮的空氣,飲用健康的水源,吃健康的食品别老整一些添加劑和轉基因,否則最後不管掙多少天天往醫院跑。
現在建設一大堆空房子,又沒有人能住,百年之後就是一大堆的建築垃圾,這種不是可以傳承的資産。
以上的言論僅代表我個人觀點,下面也借鑒了劉波的觀點,說的對不對的讀者們自己思量,老于寫文章為了表達自己立意,也為了換幾個饅頭錢,是以切勿搬運我的文章去其他平台,因為我會追責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