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産黨中央在落定陝北的過程中,毛澤東注意到當地群眾的落後狀況,并将之概括為邊區三大害:迷信、不識字和不講衛生。從這種得到共識的認識出發,相應的教育實踐活動在各根據地和解放區規模化開展起來:通過識字教育解決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文盲問題;通過衛生教育培養大衆良好的衛生習慣;通過科學教育破除群眾動辄求神拜仙的落後行為與觀念。
所謂迷信,它表現為一種嚴重的神秘主義傾向。對于長期存在于包括根據地和解放區在内的中國廣大鄉村社會中的神秘主義傳統,當時黨的上司人如毛澤東,黨的理論家如胡喬木、艾思奇等人都對其進行了曆史溯源、原因分析及危害闡明。胡喬木在延安《中國青年》雜志1940年第2卷第11期上發表的《反迷信提綱》一文,是最具有哲思的一篇專題研究文章。在他看來,“迷信的根本基礎就是相信神仙鬼神命運靈魂等等超自然超物質的東西的存在,相信這些東西支配着天地日月、風雨雷電、水火木石、舟車門竈、生老病死、成敗禍福,總之是支配着世界和人生的一切”,“人類這種對于‘天’的莫名其妙、無能為力的情緒,就産生了迷信”。
那麼,如何破除這些廣存于群眾心中的根深蒂固的迷信呢?毛澤東的結論是“有了科學知識,迷信自然就可以打破”[1],胡喬木也深信科學與迷信是一對此消彼長的概念,前者是後者的終極克星:“科學一天天進步,迷信一天天消亡”。循此思路進發,科學常識類圖書在各根據地和解放區源源不斷地被編印出來。
在根據地解放區所出版的醫藥衛生與工農業生産類圖書中,大部分都屬于科普性質。這些書在昌明理性精神、破除迷信陋習方面,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這是因為,就人的生存本質來說,醫藥衛生關乎到人的生老病死過程,衣食生産關乎到人的基本生計問題,是人的生命中最為基礎性的兩個方面。而在當時傳統的農業社會條件下,其中令人“莫名其妙、無能為力”之處,所在多有,這就為各種神秘主義的流行,提供了滋生的溫床。特别是醫藥衛生落後而導緻的高人口病死率,給了那些裝神弄鬼的巫師神漢們乘虛上位的機會。
曾擔任陝甘甯邊區副主席也是當地名醫的李鼎銘用了一組堅實的統計數字說明了這一因果關系,“醫藥缺乏,全邊區僅有中醫好壞1000餘人,獸醫50餘人,在機關部隊的西醫200餘人,中藥鋪及保健藥社400餘個。這種情形就使得巫神稱霸”,“疾病與死亡威脅着廣大群衆,某些地區,嬰孩死亡率達60%,成人8%,牲畜死亡率也很嚴重,……全邊區共有巫神 2000 餘人,利用迷信招搖撞騙。”[2]毛澤東在1944年3月22日的中央宣傳工作會議上表達了類似的觀點,“醫藥衛生工作還不普及,群衆沒有旁的方法戰勝疾病,死亡的威脅,隻有相信神仙。”[3]
是以,當《人與病》這樣的知識讀物使人們普遍接受書中在生理的架構下關于疾病的認知,并以“怎樣”“須知”“新法”等命名的知識小冊子為讀者提供簡明易行的方法路徑,這就自然而然地把巫醫神漢們在神靈系統裡的解釋和行為逼退到了死角。科學進場之日,就是迷信退場之時。
書目顯示,根據地解放區出版的科學常識類圖書除了重點關注衛生與生産兩大類而外,還廣泛涉及到了天文、地理、天氣、動植物等多個方面。諸如生命的起源、宇宙的構造、地球的曆史、現代的發明、自然的征服等,都有相關圖書出版。華北書店1943年出版的《風雲雷電》《日月星辰》兩書,版權頁标明的印數各為3000冊,已然相當可觀。但這個數字與1947年以後出版的許多科普圖書動辄5000冊以上的情形相比則瞠乎其後。後來居上的原因應歸功于解放區出版物質生産條件的好轉,也說明解放區喜讀科普讀物的人數增多了。
《風雲雷電》華北書店1943年7月出版
根據地解放區最受讀者歡迎的外國科普作家,大概非蘇聯作家伊林莫屬了。伊林的名著《十萬個為什麼》,在三十年代的國統區就曾經暢銷一時,在根據地解放區也同樣備受青睐。科學的價值跨越了時空與體制的分野,具有普适性。華北新華書店、山東新華書店、抗戰書店、大連大衆書店、東北書店等根據地解放區的書店,都先後翻印過該書。其中有4家書店的版權頁上明确标注了印數,總計達32000冊。該書譯者董純才,他與彭慶昭一樣,同是根據地解放區常識教科書的編寫者與活躍的科普作家。
《十萬個為什麼》東北書店1948年10月出版
本土作家除了彭、董外,《科學常識》《天氣講話》《自然現象二十講》的作者夏川,《天空的秘密》的作者堅白,以及編著《地球和宇宙》《水》的陳大年,都同樣因為他們所編之書印量大、版本多、傳播廣,有資格歸入到當時科普名家之列。他們在編寫這些書時,主要的目标對象也許是針對人生啟蒙成長期的青少年人群,所講述的知識和道理,用現代的觀點來看,不過是對日常事物和周遭環境進行常識性的解釋而已。然而,如果從當時的時空情形出發,這些被稱為科學常識的道理,對于那些祖祖輩輩一直生活在閉塞的鄉村社會的廣大群眾來說,不啻是具有啟蒙性質的新知。隻是不同于青少年兒童的啟蒙是從一張白紙開始,成人世界的啟蒙則是對過去盤據在他們腦海中的神靈信仰體系的颠覆與置換。這種神秘主義主導的知識信仰體系,自近代以來被籠統地名之為“迷信”。要想徹底地驅散迷信的神秘迷霧,就必須借助科學的理性力量,王希堅在《萬事不求神》一書中,将之形象地表述為“刨神根”和“戳紙老虎”。《萬事不求神》也是一本超級暢銷書,有山東新華書店版、冀南書店版、東北書店版、蘇北新華書店版。其中東北書店版印量最大,初版10000冊,同年即再版,至1948年12月印至5版,累計印數45000冊。
《萬事不求神》冀南新華書店1948年5月出版
根據地解放區直接以反迷信為主題的圖書還有:陳明著的《平妖記》、田野等著的《小倆口和二狐靈》、蘇一平、周戈編劇的《紅鞋女妖精》、韓丹、趙家襄編的《破除迷信》、李季著的《蔔掌村演義》、劉相如編劇的《信不得》、新華書店編的《巫神的坦白》、陝甘甯邊區政府辦公廳編的《展開反對巫神的鬥争》,體裁有演義、說書、鼓詞、秧歌劇等多種文藝形式。透過這些通俗化的文藝書籍,我們能看到有哪些具體的迷信活動在根據地解放區是不能被容忍和遭到打擊和唾棄的。如果說科學圖書反迷信是通過直白說理的方式,讓人明白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及其變化原本有可循的規律,進而使人們從宿命論和鬼神觀念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那麼文藝圖書反迷信,則借助于群衆喜聞樂見的語言和生動的故事形式,揭穿活躍在民間的神巫們的種種騙人把戲及其造成的不良人生後果。一正一反,雙管齊下。
然而,迷信作為一種有長久傳統和複雜情形的信仰體系,在鄉村社會有相當強固的根基和不可小觑的勢力,黨充分考慮到這一點,雖然在普遍意義上反對任何迷信,但在與之長期鬥争實踐中,沒有采取激進的暴力手段逼迫神職人員就範,而更多地訴諸于對群衆進行間接性說服與教育工作,這正是圖書作為知識載體發揮其教育功能的核心地帶。科普圖書大量出版,即出于這種現實的需要。
責任編輯 | 張迎春
圖源 | 孔夫子舊書網
作者簡介
吳永貴,男,1968年10月生,安徽枞陽人,現為武漢大學珞珈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近現代出版史、閱讀史與閱讀理論。發表論文百餘篇,少量文章被《新華文摘》和《人大影印資料》轉載。主要著作有《中國出版史》《民國出版史》《民國圖書出版史編年》《中國期刊史(第二卷)》等。
朱曉婉,武漢大學資訊管理學院出版發行學博士研究所學生。
出版六家
出版人的小家
出版六家公衆号的所有内容,均為原創。
未經許可,請勿使用。
歡迎合作、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