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阿斯巴甜緻癌?代糖食品還能吃嗎

連日來,一種普遍存在于各種無糖食品和飲料中的甜味劑阿斯巴甜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世界衛生組織旗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将在本月宣布它“可能緻癌”。不少人擔心:阿斯巴甜是否安全?添加代糖的甜食、果脯蜜餞還能吃嗎?代糖飲料還敢放心喝嗎?

阿斯巴甜是什麼

阿斯巴甜是1965年出現的一種人工合成甜味劑,主要由L-苯丙氨酸和L-天冬氨酸(氨基酸是蛋白質的組成成分)構成,可以像蛋白質一樣在體内被快速吸收,不會積蓄在體内,而且天冬氨酸可被人體直接利用。

阿斯巴甜的熱量很低,是蔗糖的1/200,但甜度是等量蔗糖的200倍。因為熱量低、甜度高的優勢,阿斯巴甜在很多飲料和食品中都有應用。比如,無糖可樂、口香糖及很多無糖食品中,都常見其身影。目前,大陸食品安全國家标準允許阿斯巴甜用于飲料、乳制品、果凍、膨化食品、口香糖等幾十種食品中,允許每千克使用量在0.3―4.0克之間,也有按生産需要适量使用的。

阿斯巴甜隻是甜味劑中的一種。其他常用合成甜味劑還包括三氯蔗糖、甜蜜素、安賽蜜等。糖的替代物中,還有糖醇類甜味劑,包括幾十種糖醇,如木糖醇、麥芽糖醇、赤藓糖醇等,它們是天然存在的甜味物質,通過發酵或氫化的方式來大量生産。還有一類比較“天然”的甜味劑是甜葉菊苷、甘草苷等天然草藥中的甜味劑。是以,阿斯巴甜“可能緻癌”,并不波及所有的甜味劑。

阿斯巴甜是否安全

從安全角度,目前國際上很多健康組織和監管機構,包括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歐洲食品安全局、世衛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都對阿斯巴甜進行了廣泛的評估和研究,普遍認為它在合理範圍内使用是安全的(除了苯丙酮尿症患者不能食用含有阿斯巴甜作為甜味劑的食物外),并不會緻癌。盡管圍繞阿斯巴甜對健康的影響,數十年來争議不斷,但相關研究難以令人信服,是以各國管理機構至今未禁止使用阿斯巴甜。

以JECFA明确的每日可接受攝入量為例,成人每天每公斤體重可最多攝入40毫克阿斯巴甜。以一個體重60公斤的人計算,按最大允許添加量計算,他每天要喝12罐甜飲料才可能帶來健康損害。是以,公衆無需過于擔心。

此外,從成分上看,阿斯巴甜是由L-苯丙氨酸與L-天冬氨酸催化制成的一個二肽,并含有一個甲酯,且在體内迅速水解為天冬氨酸、苯丙氨酸和甲醇這三種成分。因為甜度非常高,它在食品中的實際用量很小,是以在體内産生甲醇的量也很小,達不到引起毒害的程度。相比而言,很多人用水果加糖來制作“水果酵素”,或者自制果酒,産生的甲醇量要高得多。

如何看待IARC的緻癌物分類

被IARC列入可能緻癌物的名單,并不一定等于絕對不能吃,或者“吃了就要得癌症”。按照IARC的分類,1類是“确定的人類緻癌物”;2類包括2A類(對人類很可能緻癌)和2B類(對人類可能緻癌);3類是不太可能緻癌的物質。

實際上,多種食物中含有IARC所列出的1類緻癌物,有些食物本身就被列入1類或2A、2B類緻癌物,但并未被禁止銷售,很多人還是會食用。比如,含酒精飲料中的酒精被列入1類緻癌物。但是世界上多數人仍會經常或偶爾享用含酒精飲料。

亞硝胺類物質也是确定的緻癌物。加工肉制品,如肉腸火腿、培根鹹肉,多少都會含有亞硝胺類物質;海米、幹貝、蝦皮、魚幹之類幹制水産品,天然含有微量亞硝胺類物質,但人們還會經常食用這些食物。

燒烤食物、油炸食品中苯并芘之類的多環芳烴物質,也是确定的緻癌物。炭火燒烤不可避免地會産生緻癌物,但人們仍然興緻勃勃地吃炭火烤串。

丙烯酰胺現在被納入了2A類,即很可能的緻癌物。隻要把含澱粉的食物烤到發黃,都會産生丙烯酰胺,但誰不愛吃表面烤黃的面包、燒餅、水煎包、鍋貼、煎餃子、烤馕之類美食?薯條、薯片、黑糖、鍋巴、油條、餅幹、烤制咖啡豆等,也都含有丙烯酰胺。

此外,中式鹹魚在2012年被列入1類緻癌物名單,亞洲傳統泡菜被列入2B類名單。在2018年,加工肉制品和紅肉也分别被列入1類和2A類緻癌物名單。當時,各國肉類産業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後來發現消費者還是照吃不誤,并沒有是以遠離牛羊肉等紅肉、肉腸火腿之類的加工肉制品。

甜味劑還能放心攝入嗎

如果你以前吃含阿斯巴甜的食品和飲料,還是可以适量吃的,當然不要吃或喝得太多。

全球有9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允許使用阿斯巴甜,包括美國、歐盟、澳洲、紐西蘭、英國、日本、南韓等,這足以說明它在合理範圍内還是安全的,不必特别焦慮和擔心。

目前,允許使用的甜味劑約20種,比如赤藓糖醇、甜蜜素、安賽蜜等,可以替代的有很多,你也可以選擇其他的無糖食品和飲料。

如果你希望無糖食品和飲料幫助減肥,那就不要抱有期待。減肥的關鍵是控制總能量的收支平衡,如果吃無糖食品、喝飲料,大口吃肉也不運動,想減肥也不太可能。

是以,倘若說甜味劑有安全問題,并不等于直接大量吃糖更安全,與其糾結哪種甜味劑更安全,不如少吃甜食、少喝甜飲料,斷掉對甜味的過度迷戀。

如果你真是偶爾為之,或者确實一次數量很少,那麼無論是喝代糖飲料,還是喝加真糖的飲料,都沒有多大關系。

範志紅 阮光鋒(第一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營養健康系教授,第二作者系中國網際網路辟謠平台專家委員會成員)

來源:科普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