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人用的“長槍”用什麼材料制作?不是鐵也不是木,尋常人用不起

古裝劇集一直是熒幕的寵兒,尤其是那種古代的将軍角色,一身亮銀盔甲,手執一杆長槍,威風凜凜地騎在馬上,絕對地拉風。長槍算是古人慣用的一種武器,有着兵器之王的美譽。雖然它看起來隻是一個長木杆再加上個鐵尖頭,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地位呢?

所謂長槍,既然有一個長字,那它的長度肯定是達到一定程度的。這個長槍的長度并不統一,按照用途的不同,長度也不同,比如步戰的就是其中最短的,畢竟近身搏鬥,太長肯定使用起來不友善。

古人用的“長槍”用什麼材料制作?不是鐵也不是木,尋常人用不起

用來守城防禦的則要長一些,在戰車以及馬上作戰時,肯定也是長的比較好,這樣才能友善遠距離射殺。根據史料記載長槍最長可以達到8米,短的則在1.3米左右。

一寸長一寸強這個說法大家肯定都聽過,古代在交戰時都是要看誰可以先攻擊到對方,搶占先機就要騎兵發揮作用了,憑借優良的馬匹的沖擊力再有長槍的加持,就能直接戳到對方了。攻擊範圍越遠,自然殺傷力越大。

明末清初時有一本專門記錄槍這種兵器的著作。裡面寫道,槍是有着流派之分的,比如大家最耳熟能詳的楊家槍一般都是448厘米,作者也提出雖然長槍的優勢在于長,但是超過一定長度的槍就不好用了,他覺得最适宜的長度為310厘米左右,這樣的槍無論是習武還是上戰場厮殺,都是最理想的。

古人用的“長槍”用什麼材料制作?不是鐵也不是木,尋常人用不起

除了有長度帶來的攻擊優勢外,在軍隊中制作長槍的用料也算是最節省的,畢竟在古代,金屬是珍貴的,制作一把刀劍所使用的金屬要是用來做槍頭的話,起碼可以做2到4個,還不需要磨得像刀劍那樣鋒利,從成本及工藝要求的角度來說都是更劃算的。另外,因為古代兩軍交戰時,是需要排陣的,不管是什麼陣型,長槍都能充分發揮優勢。

在用長槍攻擊敵人時,無論是在車上、馬上或者步戰都一樣,要想把槍的威力發揮到極緻,都是需要足夠的功夫和技巧的。

一般在槍頭下面還會有槍纓,大多數都是紅色,是以就有了紅纓槍這個詞。關于這個槍纓的作用,有幾種說法,有的說是因為槍刺中敵人後,鮮血會順着槍頭往下流,這樣就會流到槍杆上,進而讓使槍的人手裡打滑。

如果有槍纓存在的話,就能阻止血往槍杆上流。還有的人說,槍纓是來源于古代交戰時有将敵人的毛發割下來系在兵器上的傳統。

古人用的“長槍”用什麼材料制作?不是鐵也不是木,尋常人用不起

曆史上使槍的名将很多,除了上文說到的楊家槍以外,三國時期的趙雲、唐代的羅成,宋代抗金名将嶽飛都是善于用槍的。

這些将領所使用的槍也是各有不同,是根據每個人的情況量身打造的,對于普通的士兵來說,他們的武藝應該比不了這些将領,要想在戰場上殺敵并能自保就更凸顯兵器的重要性了。

在一些影視劇中,我們都看過這樣的場面,在對戰時,一方所用的長槍被對方砍斷,沒了槍頭成了一截棍子,一下子就落到了下風。

不過這樣的場景在古時真正的戰場上并不常見。可能有人就提出了,會不會古人的槍杆是用鐵制成的呢?這樣不就不容易被砍斷了嗎?

确實,鐵是不容易砍斷,但重量也是普通人承受不了的,不是每個人都是大力士,如果槍重到提都提不起來,還如何殺敵呢?

古人用的“長槍”用什麼材料制作?不是鐵也不是木,尋常人用不起

那麼古人都是用什麼材質來做槍杆的呢?主要還是木頭,既要有一定硬度也要有足夠的柔韌性的木材是最适合的。

對于取材什麼樣的樹,使用者也有自己的想法,比如抗倭名将戚繼光就喜歡用稠木,覺得既硬又沉而且韌性也夠。

也有人覺得徽州的牛筋木最好,不過要滿足直且沒有枒枝節疤等一堆條件,這樣制成的槍的成本太高了,并不适合批量生産,于是古人就提出了一種複合方法,就是槍杆的中心是牛筋木,外面覆上曬幹的竹片,再綁上絲線和銅條,這樣就既有硬度又有韌性了。

古人用的“長槍”用什麼材料制作?不是鐵也不是木,尋常人用不起

這些完成之後,最後再在外面反複塗抹生漆,這樣的工藝使得槍不容易折斷,表面還能足夠光滑,刺中敵人之後,友善拔出。

真正的戰場不會像影視劇中所表現出的樣子,實戰就是希望能用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将敵人擊中,很可能旁邊的人還沒看清,其中一方就落敗了。可惜的是,就算再厲害的槍,傳到現在也隻剩下了金屬的槍頭,而槍杆則早已被腐蝕了,無法讓我們一睹真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