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勒比海盜1:黑珍珠号的詛咒》中,黑珍珠号船長巴博薩和船員被阿茲特克金币詛咒,所有将阿茲特克金币從箱子裡拿出揮霍的人都失去了一切感覺,雖有無盡的欲望,卻再也享受不到一點歡愉。每當月圓之夜,他們都會變成骷髅,且無法死去,成了永遠無法擺脫欲望折磨的活死人。直到把所有阿茲特克金币重新收集起來,再加上老比爾的血才能解除詛咒。
加勒比海盜
劇中的阿茲特克金币是阿茲特克人為免受屠殺,用來賄賂西班牙殖民者科爾特斯的禮物。科爾特斯收了禮物卻違背諾言,貪得無厭地毀滅了阿茲特克帝國。西班牙殖民者的貪婪和卑鄙觸怒了神明,于是金币受到了詛咒,任何取走金币的人,都将受到永世的懲罰。電影劇情雖是假的,但藝術取材于真實的生活。在曆史上,西班牙殖民通過殘酷的手段從美洲掠奪了大量金銀。但正如巴博薩船長一樣,在揮霍一陣後,西班牙就被來自美洲的财富詛咒了,從一個日不落帝國淪落為了一個三流國家。
1492年8月3日,意大利的航海家哥倫布在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的支援下,率領87名水手,分乘三艘帆船從西班牙巴羅斯港揚帆向西航行。此前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沿着非洲海岸線向南航行到了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初步打開了前往東方的新航路。哥倫布認為地球是個球體,向西航行也能到達東方。但他錯誤的估計了地球的大小,确信向西航行三四千英裡就可以到達印度。帶着這個計劃,哥倫布先後葡萄牙、英國、法國等國國王請求資助,但都無果。直到伊莎貝拉女王慧眼識珠,哥倫布才有了施展才華的機會。
出發前,哥倫布信誓旦旦的保證一定會到達東方,為西班牙帶回财富,甚至還自信滿滿的揣上了給印度君主和中國皇帝的國書。10月12日,哥倫布船隊終于看到了陸地,然而這裡是一片新大陸,并不是印度,這裡也沒有他夢寐以求的财富。回到西班牙後,哥倫布僅僅帶回了幾名當地土著,因為深信自己到達的就是印度,哥倫布稱這些土地為印第安人。在以後的八年間,哥倫布又三次西航,但都沒能帶回财富。人們都說他是騙子,他的财産被國家剝奪,最終窮困潦倒中去世。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由于受到了哥倫布的誤導,西班牙在開辟新航路上再度落後于葡萄牙。1498年5月20日,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9月達伽馬傳回葡萄牙。雖然損失巨大,失去了一大半的船員和四艘帆船中的兩艘,但從印度帶回來的香料價值相當于他遠征總花費的60倍。達伽馬的勝利歸來,讓整個葡萄牙都轟動起來,他們到達了真正的東方,那個《馬可波羅遊記》中黃金遍地的地方,而不是哥倫布發現的荒涼的“印度”。
在此之後,來自東方的香料、絲綢、茶葉經由葡萄牙船隊源源不斷的運往歐洲,葡萄牙人從中賺的盆滿缽滿。巨大的利潤吸引了西班牙人、荷蘭人、英國人紛紛到東方開展貿易。然而歐洲物資奇缺,根本拿不出吸引東方人的商品。東方物産豐富,且大都是自産自足的小農經濟,又給歐洲商品的輸入造成了一道障礙。
為了購買東方商品,歐洲人隻能拿真金白銀來換。金銀的開采遠遠比不上商品生産,而且儲量有限。巨額的國際貿易逆差導緻歐洲大量黃金白銀流入亞洲,整個歐洲出現了嚴重的“銀荒”。“銀荒”導緻歐洲一些地方出現了以物換物的原始貿易,歐洲西部的鹽、東印度群島的胡椒、染料“胭脂紅”都成為實物貨币,一磅重的“胭脂紅”在當時就值一英鎊,而胡椒幾乎等同于貨币,以至于德國諸侯稱他們的銀行家為“胡椒人”。就在大家夥缺錢的時候,新大陸傳來了好消息。
胡椒
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盡管沒有帶來财富,但西班牙并沒有放棄對新大陸的殖民。一方面是狂熱的天主教傳教士要将天主的福音傳遍新大陸,另一方面是如果西班牙放棄了對新大陸的殖民,很有可能被其他競争對手取代。當地土著透露的關于黃金的傳說也激勵着西班牙冒險家們深入内陸。
1519年,科爾特斯僅帶領六百多人在當地土著部落的配合下就滅亡了阿茲特克帝國,奪取了大量财富。1532年,另一位殖民者皮薩羅複刻了科爾特斯的成功,率領62名騎兵和106個步兵擊敗了擁有六百萬人口多印加帝國!他掠奪的财富比科爾特斯的多得多,手段也更卑鄙。不過無論是科爾特斯和皮薩羅,他們所奪取的财富對于東西方的貿易量而言都是微不足道的,是他們征服的土地下埋藏的銀礦才是西方破解“銀荒”的關鍵。
阿茲特克帝國與印加帝國
1545年秘魯波托西銀礦、1548年墨西哥薩克特卡斯銀礦、1558年瓜納華托銀礦相繼被發現,讓西班牙人欣喜若狂。尤其是波托西銀礦,是當時世界上儲量第一的銀礦,供西班牙人開采了一個多世紀。鼎盛時期,其白銀産量占全世界白銀産量的一半。加上其他銀礦的産量,美洲的白銀産量占全世界總産量的75%,到17世紀則占到87%,每年由美洲流入歐洲的白銀多達50萬磅。這些金銀被運到歐洲後,大多鑄成貨币并進入流通領域,歐洲“銀荒”一掃而空。
巨量财富的背後是當地土著的無盡血淚,每年有衆多土著被強征到銀礦,惡劣的工作環境和西班牙人殘暴的壓榨讓礦工們大量死亡。1638年,奧古斯汀派修道士弗賴·安東尼·卡蘭查寫道:“每個在波托西鑄造的比索,都有相應的10個印第安人死于礦山深處。”銀礦位于海拔4000米高的安第斯山上,把銀子運到港口也并非易事,美洲大陸上沒有大牲口,隻有羊駝。羊駝能馱東西,但是比羊強不了多少。土著又被充做運送銀子的苦力,大量死于途中。在整個殖民地時期,在礦山中死亡的印第安人高達800萬。極高的死亡率讓土著人陷入絕望,以至于一旦有人應召,親友往往在事前為他舉行葬禮。甚至于有的土著婦女一旦生下男孩就弄死,以免他長大後進礦山。
運送白銀
土著人用自己的血汗和生命換來的财富讓西班牙迅速走向強大,查理五世利用美洲源源不斷的金銀擊敗了一衆敵手,建立了人類史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然而到他的兒子腓力二世在位時,西班牙就不行了,先後三次宣布國家破産(1557年、1575年和1596年)。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查理五世父子窮兵黩武,導緻西班牙樹敵無數,幾乎與所有歐洲國家交過戰,長期的戰争拖垮了帝國财政。另一部分原因是英國、荷蘭和法國的崛起,讓西班牙失去了霸權地位。然而,最重要的原因在西班牙帝國内部,帝國沒能用好美洲的财富,反而被财富“詛咒”了。
在西班牙人看來,财富等于貨币、貨币等于金銀,獨攬越多金銀,國家就越強大,這也是當時大多數人的看法。手握重金的西班牙王室認為掌控了金銀就掌控了一切,一股腦的将金銀變成了奢侈品和戰争,并沒有将财富用之于利國利民的投資再生産。問題就出在這,經濟的核心是生産力,而非貨币。
春秋時期,齊相管仲為謀取衡山國,派人到衡山國故意擡高價格收購軍械。衡山國國君見有利可圖,就鼓勵群眾放棄農業生産,全力打造軍械賣給齊國。管仲見衡山國上鈎,就高價收購衡山國周邊各國的糧食,随後發兵衡山國。衡山國軍械都快賣光了,又買不到糧食,隻好投降。西班牙雖不至于小國衡山那樣窮的隻剩下錢了,但其重視貨币、輕視生産力的思想仍就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
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
通貨膨脹是美洲金銀帶給西班牙的第一個詛咒,貨币與普通商品一樣,如果供大于求,貨币自然貶值。大量的金銀流入歐洲解決“銀荒”後,接踵而至的是長達一個多世紀的“價格革命”。從1500年到1620年,一個多世紀時間裡西班牙的物價物價漲了4倍。與此後濫發劣币、紙币造成的物價上漲不同,這裡的上漲4倍是足金足銀的貨币貶值。上到王室,下到平民,都在這場“價格革命”中損失慘重。西班牙王室的金銀在貨币貶值中縮水,無力應付曠日持久的戰争。封建領主按長期合同收取定額貨币地租,地租随着貨币貶值而縮水,不少領主瀕臨破産。底層群眾是最大的受害群體,收入上漲的速度遠遠趕不上物價,購買力和生活水準急速下降。
通貨膨脹出現以後,随之而來的是第二個詛咒—工商業破産。一方面是群眾購買力下降,造成國内市場日益狹小,本土商品無法擴大生産,攤平成本。另一方面是通貨膨脹造成居高不下的生産成本,在英國一金币就能獲得的原料或人工,在西班牙可能要付出十金币的價錢。這導緻西班牙商品在國際上沒有任何競争力,甚至于在國内市場都被外國商品吊打。在内外夾攻下,西班牙本土工商業徹底敗下陣來,成了一個落後的農業國。
1776年,英國的“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出版了自由主義經濟的巨著《國富論》,在書中亞當·斯密以西班牙為反面典型,抨擊“貨币多國家強”的思想。主張一國的财富最終取決于一國可以用來和他國進行交換的勞動産品,是以,生産力才是國家最重要的财富之源。要富國,就必須發展本國生産力,而後在生産力擴大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在貿易中賺取經濟利益。不過《國富論》橫空出世時,西班牙早被美洲金銀“詛咒”的病入膏肓、積重難返了。等到美洲金銀枯竭、殖民統治崩塌,西班牙最後一抹餘晖夕陽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