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
撰稿|李佳興,《智本青析》實習評論員,就讀于山東大學東北亞學院;
初審|趙京媛,《智本青析》實習評論員,就讀于華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二審|楊嘯傑,大外交智庫(GDYT)助理研究員、《智本青析》編輯部執行副主編兼稽核委員會委員;
終審|吳翔,大外交智庫(GDTY)研究員、《智本青析》編輯部執行主編。
美日印澳“四邊機制”既是亞太再平衡戰略、印太戰略的實踐機制,也是随地緣環境變化而不斷調整的四國間戰略部署。目前,印太地區局勢最大變量就是中國的崛起,“四方機制”也是以具有地緣遏制的政治性色彩。基于上文提到“四邊機制”的形成與發展特點(新動态!美日印澳“四邊機制”的布局(上)@大外交智庫《智本青析》),本文将繼續對“四方機制”的新動向與影響進行讨論,進一步剖析“四邊機制”的内在機理。
一、美日印澳“四邊機制”的新動向
(一)推進“四邊機制”發展長效化
拜登上台後,美國深入推進四邊安全對話,無論是外長對話會還是首腦會議都将“印太”作為重要的議題,并努力使四邊安全對話形成一種長效機制。2021年2月,美日印澳四國外交部門上司人召開會議,重申将努力實作至少每年舉行一次部長級四邊對話,并定期舉行進階和工作級别的四邊對話。“四邊機制”通過加強互相間合作來促進印太地區的自由和開放,支援四國海域内的航行自由和領土完整。四國一緻認為進階官員應該定期會晤,每年至少舉辦一次外長間對話。由此可見,美日印澳四國積極倡導四邊安全對話成為四國長期合作的議事機制,甚至具體到會議召開的時間及次數。
2022年5月,拜登開始對日韓兩國的通路, 期間“四邊機制”成員國對華态度問題成為關注焦點 (圖源@中新網)
美日印澳四邊安全對話從外長和防長參加再到四國首腦共同參加,展現出會議的規格和層次在不斷提升以及四國對四邊安全合作的高度重視。“四邊機制”如果能建立長效合作,勢必會在亞太地區建構四國之間穩定的盟友關系,加大對于“印太”地緣戰略的實施力度。随着美日印澳四國對“印太”地區關注度的上升,尤其是四國提出要定期交流和召開會議,對四邊安全對話機制的形成産生了一定的啟發作用。
(二)促進“四邊機制”内容更新化
特朗普執政時期,“四邊機制”主要以部長級的對話形式出現。在拜登上台後,美日印澳四國首腦都同時參加了會議,實作了四邊安全對話的規格由部長級升至首腦級。随着COVID-19的全球肆虐,“四邊機制”也需要拓展公共衛生與安全領域的議題,使參加對話的成員能夠以次要或者協助的方式參與其中。從對話的進展來看,“QUAD+”正從“2+2”形式向多邊趨勢發展,在四國外長會議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四國國防部長的參與,使外長和防長會議産生了新的互動。美日印澳現已召開“2+2”美印外長防長會議、“2+2”印日外長防長會議、“2+2”印澳外長防長會議、“2+2”日澳外長防長磋商會議、美日澳防長三邊會議和美日印澳外長四邊會議,未來還可能出現“4+4”美日印澳外長防長會議。
近年來,美日印澳“四邊機制”的組織形式包括“2+2”、三邊和四邊對話會、外長會議、防長會議以及外長和防長互動參與的多邊會議。整體觀之,美日印澳“四邊機制”呈現擴容趨勢,更多、更廣泛的安全議題被納入到機制會談之中,以豐富“四邊機制”的戰略功能,同時四國還嘗試拉攏“印太”地區的其他國家加入該機制下的議題合作之中。
(三)軍事演習規模更新化
美日印澳近年來通過雙邊或三邊等多種形式開展演習,不斷加強安全方面的聯系。2021年2月3日至19日,美日澳三國在安德森空軍基地舉行了代号為“對抗北方2021”的軍事演習,以加強三國在“印太”地區執行任務方面的配合。美國空軍、海軍、海軍陸戰隊和澳洲皇家空軍、日本航空自衛隊都參與其中,參加演習的軍事人員達到2000多名,作戰飛機共95架,澳洲的KC-30A多功能油輪運輸機也參與了訓練。2021年5月11日至17日,美日澳聯合法國的軍事力量,在東海舉行了代号為“ARC21”的多邊演習,主要開展邊遠島嶼防禦登陸訓練、艦艇和飛機反潛訓練等程式,通過演習來分享“自由開放的印太”願景,進一步深化互相間安全合作。
2021年5月,美日澳聯合法國的軍事力量,在東海舉行多邊演習,引起中國抗議(圖源@《日經亞洲評論》)
近年來,美國、日本、印度和澳洲以雙邊、三邊、四邊等多種形式在“印太”地區開展聯合軍事訓練和演習,演習規模不斷擴大,從單兵種到多兵種,涵蓋海、陸、空和海軍陸戰隊。這充分表明美日印澳在“印太”區域内的安全合作明顯加強。通過軍事演習等方式來深化互相間戰略合作,不僅突出其軍事力量的存在,而且還要獲得更多的地緣利益。
二、美日印澳“四邊機制”對大陸影響
(一)使得南海問題愈發複雜化
美國聯合日印澳舉行四邊安全對話,諸多議題涉及南海問題,具有明顯針對中國的戰略意圖,這無疑挑戰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海安全。近年來,美日印澳在南海加快了地緣政治擴充的步伐。美國多次聲明“緻力于建立一個自由、開放安全和繁榮的印太地區”,為其推進“印太”戰略計劃造勢,目的之一是在南海獲得更多的戰略空間。“四邊機制”将加劇美日印澳同中國圍繞地區權力的争奪,在南海地區展開激烈的戰略博弈。同時,四邊安全對話機制的形成也會引導和激勵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國不斷介入南海,使他國同中國在領土争議方面進行新的競争,導緻南海地區安全環境更加複雜。
上文提到近年“四邊機制”架構下各國在南海的軍事活動日益頻繁,美國的戰機和軍艦多次非法闖入南海的領空和領海進行偵察和巡航。2021年4月4日,美國海軍“羅斯福”号航空母艦經過馬六甲海峽進入中國南海,以“馬金島”号兩栖攻擊艦為核心的兩栖戒備群也于4月8日進入南海。此外,美國聯合日印澳和越南、菲律賓、泰國等東盟國在南海及其周邊地區開展軍事訓練和演習。美、日、印、澳甚至還分别同英、法、加、意等域外國家在南海開展軍事活動,不但強化彼此間的戰略協作能力,還顯示各自在南海的軍事存在,以擴大在該地區的影響力。然而,美國及其軍事盟友和戰略夥伴國在南海進行的一系列活動無疑加劇了南海的緊張态勢,嚴重破壞目前南海及其周邊地區相對穩定的安全環境。
目前雖然中國與東南亞諸國間保持良好的外交關系,但事關南海島礁的一些争議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美國欲借此制造沖突。是以,美國及日印澳等國進行的安全對話及軍事合作不利于南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二)擾亂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外交與合作關系
美日印澳四邊機制同盟化擾亂東亞、東南亞合作的态勢,對中國的戰略縱深造成影響。美日印澳不斷向東亞、東南亞國家施壓,導緻中國與其他東亞、東南亞國家的合作态勢受到影響。這迫使東盟國家在兩種競争體系之間“選邊站”,使得中國的合作網絡遭遇挫折。加之随着中國經濟實力規模的進一步擴大,東盟層面對中國的警惕與防範心理會越來越突出,使東南亞國家掉入美日印澳的地緣政治布局,成為對中國的遏制前沿。如果東盟成為四邊合作機制的對話夥伴,将會對中國維護在印度洋的戰略利益構成挑戰甚至威脅。長遠來看,實作美日印澳機制的擴大是四國的既定目标,即推進“四邊同盟+N”機制的發展,而這些重點國家極有可能在中國周邊選擇戰略盟友,這将對中國周邊合作與周邊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2022年5月,東盟國家上司人受邀來到美國白宮,召開美國—東盟特别峰會 (圖源@觀察網)
(三)非傳統安全領域擠壓中國
非傳統安全領域已成為國家力量角逐的前沿。美日印澳“四邊機制”加快布局非傳統安全領域,将拓展與中國的競争面。目前來看,四國已經開始在非傳統安全領域布局,将諸多非傳統安全議題設定成為優先合作議題,謀求服務于美國在有關領域建立或鞏固上司地位,支撐四國在包括生物安全、科技安全等領域掌握更大的議程設定權、規則制定權、價格操控權、市場占領權等,以取得比中國更大的競争優勢。目前來看無論是四邊安全合作,還是印日、印澳等雙邊進行的生物安全合作,都涉及與中國在疫苗生産、生物醫藥産業、醫療大資料服務業和生物高端人才方面的激烈競争。
四國布局的另一個重要非傳統安全方向是科技安全、技術安全領域。四國建構的技術安全合作網絡,将“價值觀”議題挂鈎經濟合作,試圖建立“沒有中國參與”的全球供應鍊、産業鍊網絡。“四邊機制”瞄準中國以5G、量子技術、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技創新,試圖搞技術封鎖。如果未來四邊科技安全合作網絡得以成功建構,可能對中國開展“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的科技革命程序産生負面沖擊。
2022年3月12日,美國總統拜登、日本首相 印度總理和澳洲總理出席“四方聯盟”視訊峰會(圖源@新華網)
三、結語
美國為推動建構由其主導的印太戰略體系,積極拉攏日印澳推進“四邊機制”對話,促使四邊安全合作機制化。究其本質,美日印澳推動建立四邊安全對話機制具有強烈的利益驅動和戰略意圖。一方面,美國要取得在“印太”地區更多的地緣控制權,積極推動由其主導的“印太”戰略體系;另一方面,四國不但要在該地區擴大自身影響力,而且還要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和戰略利益,并聯合起來共同遏制中國崛起。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前首相安倍近期的遇刺事件也會對“四邊機制”産生影響,作為日本“印太戰略”與“四邊機制”的首要推進者,安倍曆次在任期内采取相對“激進”的外交與安保戰略,綜合強化了美日同盟關系。結合日本現有政策來看,安倍的繼任者菅義偉與岸田文雄也延續了“安倍的政治遺産”,繼續保持對華遏制政策的基本方向。然而,此次刺殺事件也必定會給日本右翼勢力帶來打擊,引起日本政壇的動蕩,日本右翼勢力在“後安倍”時代的分化也可能會使得日本外交政策的導向出現變化,究竟是繼續加強日美同盟,維持遏制中國的地緣戰略,還是與中國逐漸建立合作關系,這也使得“四邊機制”的未來發展趨勢多了一些不确定因素。
參考文獻
[1] 劉思偉、高旭:《美日印澳四邊安全合作:議程變遷、網絡建構與演化邏輯》,載《印度洋經濟體研究》,2021年第5期,第111-132頁。
[2] 孟曉旭:《日本國際安全戰略的新動向及其影響》,載《國際問題研究》,2021年第4 期,第87 -102頁。
[3] 汪金國、張立輝: 《美日印澳四邊機制更新的新趨勢》,載《現代國際關系》,2021年第5期,第40頁。
[4] 劉思偉,高旭:《美日印澳四邊安全合作:議程變遷、網絡建構與演化邏輯》,載《印度洋經濟體研究》,2021年第5期,第111-132頁。
[5] 孫通:《美日印澳戰略互動對地區秩序的影響——基于體系結構視角的分析》,載《東北亞論壇》,2021年第6期,第93-105頁。
[6] 張根海:《“印太”背景下美日印澳“四邊機制”新動向及對南海安全的影響》,載《南亞研究》,2022年第2期,第133-1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