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被诅咒的财富,美洲的金银如何让西班牙走向了没落?

在《加勒比海盗1:黑珍珠号的诅咒》中,黑珍珠号船长巴博萨和船员被阿兹特克金币诅咒,所有将阿兹特克金币从箱子里拿出挥霍的人都失去了一切感觉,虽有无尽的欲望,却再也享受不到一点欢愉。每当月圆之夜,他们都会变成骷髅,且无法死去,成了永远无法摆脱欲望折磨的活死人。直到把所有阿兹特克金币重新收集起来,再加上老比尔的血才能解除诅咒。

被诅咒的财富,美洲的金银如何让西班牙走向了没落?

加勒比海盗

剧中的阿兹特克金币是阿兹特克人为免受屠杀,用来贿赂西班牙殖民者科尔特斯的礼物。科尔特斯收了礼物却违背诺言,贪得无厌地毁灭了阿兹特克帝国。西班牙殖民者的贪婪和卑鄙触怒了神明,于是金币受到了诅咒,任何取走金币的人,都将受到永世的惩罚。电影剧情虽是假的,但艺术取材于真实的生活。在历史上,西班牙殖民通过残酷的手段从美洲掠夺了大量金银。但正如巴博萨船长一样,在挥霍一阵后,西班牙就被来自美洲的财富诅咒了,从一个日不落帝国沦落为了一个三流国家。

1492年8月3日,意大利的航海家哥伦布在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的支持下,率领87名水手,分乘三艘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向西航行。此前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沿着非洲海岸线向南航行到了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初步打开了前往东方的新航路。哥伦布认为地球是个球体,向西航行也能到达东方。但他错误的估计了地球的大小,确信向西航行三四千英里就可以到达印度。带着这个计划,哥伦布先后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请求资助,但都无果。直到伊莎贝拉女王慧眼识珠,哥伦布才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出发前,哥伦布信誓旦旦的保证一定会到达东方,为西班牙带回财富,甚至还自信满满的揣上了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10月12日,哥伦布船队终于看到了陆地,然而这里是一片新大陆,并不是印度,这里也没有他梦寐以求的财富。回到西班牙后,哥伦布仅仅带回了几名当地土著,因为深信自己到达的就是印度,哥伦布称这些土地为印第安人。在以后的八年间,哥伦布又三次西航,但都没能带回财富。人们都说他是骗子,他的财产被国家剥夺,最终穷困潦倒中去世。

被诅咒的财富,美洲的金银如何让西班牙走向了没落?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由于受到了哥伦布的误导,西班牙在开辟新航路上再度落后于葡萄牙。1498年5月20日,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9月达伽马返回葡萄牙。虽然损失巨大,失去了一大半的船员和四艘帆船中的两艘,但从印度带回来的香料价值相当于他远征总花费的60倍。达伽马的胜利归来,让整个葡萄牙都轰动起来,他们到达了真正的东方,那个《马可波罗游记》中黄金遍地的地方,而不是哥伦布发现的荒凉的“印度”。

在此之后,来自东方的香料、丝绸、茶叶经由葡萄牙船队源源不断的运往欧洲,葡萄牙人从中赚的盆满钵满。巨大的利润吸引了西班牙人、荷兰人、英国人纷纷到东方开展贸易。然而欧洲物资奇缺,根本拿不出吸引东方人的商品。东方物产丰富,且大都是自产自足的小农经济,又给欧洲商品的输入造成了一道障碍。

为了购买东方商品,欧洲人只能拿真金白银来换。金银的开采远远比不上商品生产,而且储量有限。巨额的国际贸易逆差导致欧洲大量黄金白银流入亚洲,整个欧洲出现了严重的“银荒”。“银荒”导致欧洲一些地方出现了以物换物的原始贸易,欧洲西部的盐、东印度群岛的胡椒、染料“胭脂红”都成为实物货币,一磅重的“胭脂红”在当时就值一英镑,而胡椒几乎等同于货币,以至于德国诸侯称他们的银行家为“胡椒人”。就在大家伙缺钱的时候,新大陆传来了好消息。

被诅咒的财富,美洲的金银如何让西班牙走向了没落?

胡椒

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尽管没有带来财富,但西班牙并没有放弃对新大陆的殖民。一方面是狂热的天主教传教士要将天主的福音传遍新大陆,另一方面是如果西班牙放弃了对新大陆的殖民,很有可能被其他竞争对手取代。当地土著透露的关于黄金的传说也激励着西班牙冒险家们深入内陆。

1519年,科尔特斯仅带领六百多人在当地土著部落的配合下就灭亡了阿兹特克帝国,夺取了大量财富。1532年,另一位殖民者皮萨罗复刻了科尔特斯的成功,率领62名骑兵和106个步兵击败了拥有六百万人口多印加帝国!他掠夺的财富比科尔特斯的多得多,手段也更卑鄙。不过无论是科尔特斯和皮萨罗,他们所夺取的财富对于东西方的贸易量而言都是微不足道的,是他们征服的土地下埋藏的银矿才是西方破解“银荒”的关键。

被诅咒的财富,美洲的金银如何让西班牙走向了没落?

阿兹特克帝国与印加帝国

1545年秘鲁波托西银矿、1548年墨西哥萨克特卡斯银矿、1558年瓜纳华托银矿相继被发现,让西班牙人欣喜若狂。尤其是波托西银矿,是当时世界上储量第一的银矿,供西班牙人开采了一个多世纪。鼎盛时期,其白银产量占全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加上其他银矿的产量,美洲的白银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75%,到17世纪则占到87%,每年由美洲流入欧洲的白银多达50万磅。这些金银被运到欧洲后,大多铸成货币并进入流通领域,欧洲“银荒”一扫而空。

巨量财富的背后是当地土著的无尽血泪,每年有众多土著被强征到银矿,恶劣的工作环境和西班牙人残暴的压榨让矿工们大量死亡。1638年,奥古斯汀派修道士弗赖·安东尼·卡兰查写道:“每个在波托西铸造的比索,都有相应的10个印第安人死于矿山深处。”银矿位于海拔4000米高的安第斯山上,把银子运到港口也并非易事,美洲大陆上没有大牲口,只有羊驼。羊驼能驮东西,但是比羊强不了多少。土著又被充做运送银子的苦力,大量死于途中。在整个殖民地时期,在矿山中死亡的印第安人高达800万。极高的死亡率让土著人陷入绝望,以至于一旦有人应召,亲友往往在事前为他举行葬礼。甚至于有的土著妇女一旦生下男孩就弄死,以免他长大后进矿山。

被诅咒的财富,美洲的金银如何让西班牙走向了没落?

运送白银

土著人用自己的血汗和生命换来的财富让西班牙迅速走向强大,查理五世利用美洲源源不断的金银击败了一众敌手,建立了人类史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然而到他的儿子腓力二世在位时,西班牙就不行了,先后三次宣布国家破产(1557年、1575年和1596年)。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查理五世父子穷兵黩武,导致西班牙树敌无数,几乎与所有欧洲国家交过战,长期的战争拖垮了帝国财政。另一部分原因是英国、荷兰和法国的崛起,让西班牙失去了霸权地位。然而,最重要的原因在西班牙帝国内部,帝国没能用好美洲的财富,反而被财富“诅咒”了。

在西班牙人看来,财富等于货币、货币等于金银,独揽越多金银,国家就越强大,这也是当时大多数人的看法。手握重金的西班牙王室认为掌控了金银就掌控了一切,一股脑的将金银变成了奢侈品和战争,并没有将财富用之于利国利民的投资再生产。问题就出在这,经济的核心是生产力,而非货币。

春秋时期,齐相管仲为谋取衡山国,派人到衡山国故意抬高价格收购军械。衡山国国君见有利可图,就鼓励民众放弃农业生产,全力打造军械卖给齐国。管仲见衡山国上钩,就高价收购衡山国周边各国的粮食,随后发兵衡山国。衡山国军械都快卖光了,又买不到粮食,只好投降。西班牙虽不至于小国衡山那样穷的只剩下钱了,但其重视货币、轻视生产力的思想仍就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

被诅咒的财富,美洲的金银如何让西班牙走向了没落?

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

通货膨胀是美洲金银带给西班牙的第一个诅咒,货币与普通商品一样,如果供大于求,货币自然贬值。大量的金银流入欧洲解决“银荒”后,接踵而至的是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价格革命”。从1500年到1620年,一个多世纪时间里西班牙的物价物价涨了4倍。与此后滥发劣币、纸币造成的物价上涨不同,这里的上涨4倍是足金足银的货币贬值。上到王室,下到平民,都在这场“价格革命”中损失惨重。西班牙王室的金银在货币贬值中缩水,无力应付旷日持久的战争。封建领主按长期合同收取定额货币地租,地租随着货币贬值而缩水,不少领主濒临破产。底层民众是最大的受害群体,收入上涨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物价,购买力和生活水平急速下降。

通货膨胀出现以后,随之而来的是第二个诅咒—工商业破产。一方面是民众购买力下降,造成国内市场日益狭小,本土商品无法扩大生产,摊平成本。另一方面是通货膨胀造成居高不下的生产成本,在英国一金币就能获得的原料或人工,在西班牙可能要付出十金币的价钱。这导致西班牙商品在国际上没有任何竞争力,甚至于在国内市场都被外国商品吊打。在内外夹攻下,西班牙本土工商业彻底败下阵来,成了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1776年,英国的“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出版了自由主义经济的巨著《国富论》,在书中亚当·斯密以西班牙为反面典型,抨击“货币多国家强”的思想。主张一国的财富最终取决于一国可以用来和他国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因此,生产力才是国家最重要的财富之源。要富国,就必须发展本国生产力,而后在生产力扩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在贸易中赚取经济利益。不过《国富论》横空出世时,西班牙早被美洲金银“诅咒”的病入膏肓、积重难返了。等到美洲金银枯竭、殖民统治崩塌,西班牙最后一抹余晖夕阳西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