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說結論,德國并非地廣人稀,隻是沒有特别擁擠的超級大都市,而根本原因在于德國是制造業立國,工廠不需要在大都市中心,是以德國大部分人口居住在中小城市,看起來不擁擠。
德國第三産業是69%,第二産業是29%。
美國第三産業是82%,第二産業是16%。
英國的第三産業是80%,第二産業是18%。
法國的第三産業是78%,第二産業是19%。
德國的第三産業占比低于主要發達國家,而第二産業,尤其是制造業,德國的占比一直很高。
這還是近些年由于世界範圍内第三産業占比大幅增加的結果,長期以來德國都是第二産業主導的國家,是以德國的整個布局都是圍繞制造業的。
一個基本常識,發展第三産業是需要大都市的,聚集程度非常高,一個幾百米的華爾街就有數百家全球頂級的金融機構,一個好萊塢和賭城都有上百萬人口。
紐約有大量國際組織總部,有華爾街,有百老彙;洛杉矶有好萊塢;舊金山有矽谷。無論金融、科技、影視還是娛樂,都需要打造全球頂級的中心,進而吸引全世界的人才,進而形成龐大的都會。
而英國的倫敦和法國的巴黎都是全國核心城市,法國幹脆就分為巴黎人和外省人,倫敦恨不得占了英格蘭一半的人口。英法都是殖民大國,吸引全世界人才比不了美國,但是對前殖民地吸引力非常強。
而德國的制造業說白了是玩工廠的,我們可以看看國内,隻要是工廠,别說在大城市,就是在縣城也是分布在郊區。
相對于第三産業的高密集,工廠需要的場地更大,也需要便利的交通,以及水電氣等配套。相比第三産業的風雲突變,制造業的穩定性也更好。
超級大都市有聚集的好處,但也存在地價昂貴,交通擁擠,環境惡劣的缺點,這都不适合制造業發展。
是以,交通便利,配套齊全,環境優美,是德國制造業的必要硬體。而德國的整個布局,也圍繞着這些條件進行:
德國有便利的内河航運網,并且與海運無縫對接。德國的北部有基爾運河連接配接波羅的海與北海,從魯爾區的萊茵河向東有連接配接威悉河和易北河的北部運河,東南部還有連接配接萊茵河與多瑙河的運河。而萊茵河、威悉河與易北河都可以暢通無阻的通向海洋。
德國的鐵路裡程是4萬公裡,中國的鐵路裡程是14萬公裡,要知道德國的面積是中國的27/1,也就是說德國的鐵路密度是中國的八倍。
德國的高速公路裡程是1.28萬公裡,密度與中國東部相當,江蘇人口與德國相當高速也隻有5000公裡,四川的人口和面積與德國相當高速是9000公裡,1.28萬公裡的高速公路對德國講足夠用了。
在基建領域,内河和鐵路德國遙遙領先,而德國最薄弱的高速公路還能與中國這麼比,本身就證明德國的基礎設施有多好。
這就意味着,有河港、火車站和高速的地點在德國太多了。哪怕一個小鎮,同時擁有港口、火車站和高速公路也很正常。
這意味着德國的工廠可以随便設,用不着像其他國家那樣,擠破頭皮往基礎設施便利的地方設。
是以德國的企業,像西門子、寶馬、大衆、克虜伯、巴夫斯,奔馳、寶馬、保時捷、拜耳等大廠也設在衆多中小城市,而為他們配套的300萬家企業自然也星羅棋布在小城鎮。
住在有港口、火車站和高速公路的小城鎮裡,環境優美還有獨棟房屋。而且在小鎮裡就能在西門子、大衆、克虜伯這樣的大廠或者為他們提供配件的工廠上班。打個比方,你在老家的小鎮就能去這些公司上班,你還願意往大城市漂嗎?
是以不管我們人口5000萬以上的省份,還是世界上人口5000萬以上的國家,都有人口1000萬以上的大都市。
而德國8300多萬人口,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隻有四個,分别是360萬人的柏林、180萬人的漢堡、150萬人的慕尼黑和108萬人的科隆。
要知道佛山的南海區就跟柏林人口相當,浙江的義烏或者慈溪就跟大名鼎鼎的漢堡人口相當,而超過慕尼黑人口的區縣更是每個人口大省都有。
而德國第五大城市法蘭克福隻有76萬人,就算一個縣也隻是中等規模。
德國8300萬人,35.7萬平方公裡,人口密度将近240人/平方公裡,是歐洲平均水準的三倍,也遠遠超過中國146人/平方公裡的水準。
但由于德國制造業發達,分布在中小城市,沒有人口密集的大都市,是以資料看起來很高,但實際上又顯得不太密集。隻能說人口如此分布非常合理,非常幸福,遠遠不能算地廣人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