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視訊請點選下方連結:
離開比亞迪自立門戶,如今比亞迪如日中天,前總裁夏治冰後悔嗎?
曾經如日中天的比亞迪副總經理,到現在的小公司老闆,夏治冰經曆了太多太多,他到底遭遇了什麼,才會導緻在最巅峰的時期急流勇退呢?這麼多年過去了,夏治冰如今又過的怎麼樣呢?午夜夢回,他又是否會後悔曾經的沖冠一怒?關注轶群的商道解碼,每天帶你解鎖一個商業故事,今天我們一起來聊聊夏治冰的從商之路。
2011年8月,已經是副總的夏治冰突然在微網誌上宣布,自己将辭去這一職位,并在言辭間懇切的表明自己已經“累了”。要知道這樣的說法,可是讓衆多吃瓜群衆嗅到了八卦的味道。一時間,汽車界衆說紛纭,甚至有人開始推測,他走後會不會關系到比亞迪公司的存亡。
其實也不能怪大家八卦,實在是夏治冰的這個決定太過突兀,要知道就在幾個月以前,比亞迪才剛剛在大陸深交所上市,夏治冰作為集團的“開國元老”,更是和包括王傳福在内的38位骨灰級員工,以1元的價格分到了比亞迪的原始股份,這樣的大人物怎麼會突然離職呢?
坊間傳聞,王傳福為了挽留他,不僅說盡了好話,而且還曾軟硬兼施的表示,如果在這個時候離開比亞迪,很有可能會導緻股價不穩。不得不說,王傳福的判斷是正确的,就在夏治冰宣布離職的消息放出後,比亞迪的股價就下降了66億元,但影響股價的原因衆多,也無法判斷僅僅是因為此事。
其實,财務出身的夏治冰,才是真正從底層一點一點打拼起來的實力派。雖然他畢業于北大,但是這紙學曆,并沒有成為阻礙他下基層的緣由。而是他憑着自己過硬的銷售實力,一步步爬上去,最終成為了比亞迪的銷售部副總裁。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經曆和實力,夏治冰才會成為一衆比亞迪高管的精神領袖,甚至在離職時,一衆高管也都跟上老大的步伐,紛紛出走比亞迪。
從這其中我們也能看出,夏治冰的人格魅力是非常大的,有很多銷售公司的員工甚至表示,當時夏在公司内,就相當于很多人的精神圖騰,更是他們在行業内的精神支柱。當開船的人已經不在了,剩下的人已經不知該往哪邊走,何況當時的比亞迪情況并不好。2010年左右,可以說是比亞迪最難的三年。
也是以還有一種聲音說,夏治冰的這次離職,其實是公司為了給經銷商一個交代,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常年對經銷商的銷售目标要求過高,要求其積壓的庫存越來越大,有很多經銷商已經頂不住壓力,紛紛退網。問題在于這并不是少部分的情況,情況已經嚴重到需要王傳福親自召開會議,對衆多經銷商進行安撫。
後來,更有小道消息曝出,在安撫會議上,幾個東北經銷商的情緒一度激動,還差點和夏治冰在會議上直接吵起來。确實,企業高管的離職原因可能并不像我們表面看到的那樣簡單,有内情也是經常的事。
在離職後,夏治冰先是好好休整了一番。這時候的他已經不再是當初的那個毛頭小子,在這幾年的商業生涯裡也積累下了不少的資産和經驗,是以他也有了休息一段時間的資本。再後來,經過進階獵頭的發掘和牽線搭橋,衆泰集團高薪聘請他為總經理。
這樣看來,夏治冰也算實作了自己的一個夢想,那就是成為了公司真正的一把手。可惜好景不長,衆泰集團作為家族勢力根深蒂固的一個老企業,内部的風氣和格局,并非是一個職業經理人就能輕易改變的。在入職半年後,他的職位就從總經理一路直降到了不知名顧問,這樣的人員調動,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是在逼他走人。是以,這次的入職最終以失敗告終。
後來,夏治冰和前同僚一拍即合,兩人利用自己在汽車行業多年的經驗和見識,創辦了軟體管理公司。或許有人會說,根據挖金公司官網公布的14年的銷售額,早已經達到百萬甚至千萬,怎麼還能叫小公司呢?但實際上,與現在發展如日中天的比亞迪來說,确實是小巫見大巫了,就不由得讓人想到,如果夏治冰還留在比亞迪,那麼情況是否會不一樣,是不是也會像如今的一衆大佬一樣,身價早早就過百億?
創業的過程總是一波三折,挖金系統自2015年以後,就逐漸淡出了公衆的視線,沒再掀起多大的水花。如今再看其官網,合作的企業也隻有寥寥數家,有使用過系統的人士做出分析,在系統剛剛上線時,确實非常好用,真的如夏治冰所說,提高了銷售的效率。但是很快他們就發現,挖金系統會強制上傳其客戶資料到總部,無法在本地儲存。一個直接掌控内部客戶資料的系統,确實讓很多公司望而生畏了。
最近有消息傳出,現在的夏治冰,已經是比亞迪海南省的經銷商,手握不少4S店,可以說比亞迪又一次的成就了他。有人說曾經的他,錯誤評估了自身實力和平台的實力,将平台的資源錯當是自己的能力。但轶群覺得,這話說的就有些偏頗了,夏治冰作為當時的銷售一把手,其能力和實力是有目共睹的,不然也不會締造出當年F3的銷售神話,單月銷量能達到近4萬輛,這對于國産車來說,可是破紀錄的銷量。
就像他自己在采訪中說道的那樣,男人的胸懷是被委屈撐大的。回首當年的決定,夏治冰表示自己當年确實沖動有餘。事到如今,夏治冰到底有沒有後悔呢?這個問題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但商海沉浮,有誰又能一定保證不辭職的他,會比如今做的更好呢?作為局外人,我們隻能說一句,有的時候,選擇确實遠遠大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