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奧朗澤布去世後,印度形成封建割據局面,50年代真正的群龍無首

作者:番茄說史聊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前言

奧朗澤布去世後,印度形成封建割據局面,50年代真正的群龍無首

奧朗澤布去世後一二十年内,印度就形成了封建割據局面。莫卧兒朝廷依然存在,但實際管轄範圍越來越小莫卧兒後期諸皇帝既多是被作為傀偶舉立起來,也就多為懦弱無能之輩或沉溺酒色之徒,個别想自主的,也被廢黜。朝廷被殘留下來,并不是因為它還有生命力,而是因為它還有作傀儡的價值。在宮廷權貴間、割據勢力間的争奪中還沒有哪方具于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每一方都要利用朝廷,挾天子以令諸侯,借以擡高自己的地位。朝廷事實上隻是個空軀殼。昔日大一統的國家到50年代真正成了群龍無首的一盤散沙。

一、馬拉特聯盟

馬拉特聯盟它是在反對莫卧兒帝國統治的起義中立國,在對外擴張中發展,由單一的馬拉特國家演變成馬拉特聯盟的。40-50年代其統治範圍已包括幾乎整個德幹高原和印度斯坦大部分地區,一度連德裡的朝廷也在其控制之下,成了印度封建割據勢力中領土最廣、勢力最強的國家。

奧朗澤布去世後,印度形成封建割據局面,50年代真正的群龍無首

馬拉特人17世紀處于比賈普爾國家統治下,大部分是農民,有部分小封建主,少數人在比賈普爾朝廷中擔任高中級官職,被授予劄吉爾。比賈普爾與鄰國在馬哈拉施特拉連年征戰,使農民破産。

17世紀後半期莫卧兒帝國開始征服這裡,對馬拉特農民的剝削更加沉重,馬拉特小封建主的利益也受到損害。農民要求減輕負擔,小封建主要求維護和發展他們的經濟力量,這一切隻有擺脫外來封建主的統治才有可能。

這樣,他們便在建立馬拉特人獨立國家的口号下聯合起來,西瓦吉成了他們的領袖。奧朗澤布打擊印度教的政策隻是加強了他們反抗莫卧兒征服和統治的決心。

奧朗澤布去世後,印度形成封建割據局面,50年代真正的群龍無首

西瓦吉的父親在比賈普爾朝廷中做官,獲得了大片劄吉爾領地。西瓦吉住在浦那領地上,正是在這裡,

他反應小封建主和農民的要求,開始采取了行動。17世紀中期,他用謀略把周邊封建主的領地奪過來,建立了連成一片的領地。這種行動自然為比賈普爾統治者所不容,也是正在征服這裡的奧朗澤布所不願看到的。

兩者都派來大軍征讨。西瓦吉一度失敗,割地求和。到1670年又恢複作戰,收複失地,轉入進攻,打到莫到兒帝國境内,占領部分地區,同時又給予比賈普爾軍隊多次重創。

奧朗澤布去世後,印度形成封建割據局面,50年代真正的群龍無首

1674年,西瓦吉隆重宣布建立馬拉特國家,自己加冕為國王,以賴加爾為首都。他利用莫卧兒帝國忙于與比賈普爾交戰之機,繼續擴大領地,把勢力伸展到南印坎納拉和卡爾納提克等地。

奧朗澤布征服了比賈普爾和高康達後,傾其全力進攻馬拉特國家。這時西瓦吉已去世(1680年),他的兒子和繼承人沙姆布吉抵擋不住,國土大部分被占領,他本人也被俘并被處死。

但是,馬拉特人不久又恢複了元氣,再度開始對莫卧兒帝國的戰争。馬拉特軍隊到處出擊,不斷取勝。奧朗澤布親率大軍奪取一個個堡壘,但隻要他離開,堡壘就又失去。這場戰争無止境地遷延下去,耗盡了莫卧兒帝國的财力物力。

奧朗澤布去世後,印度形成封建割據局面,50年代真正的群龍無首

馬拉特人是以能取勝,是因為西瓦吉采取了減輕農民負擔,依靠農民作戰的政策。他驅逐了伊斯蘭教禮吉達爾,廢除了包稅制,改為國家直接征稅,建立地籍簿,防止收稅中的營私舞弊

這些措施把地稅額減少到隻占産量的30%-40%,國家的收入反而稍有增加。西瓦吉的軍隊由農民構成,戰争的解放性質和西瓦吉的減輕農民負擔的政策,使這支軍隊具有較強的戰鬥力。

奧朗澤布去世後,印度形成封建割據局面,50年代真正的群龍無首

它打起仗來相對機動靈活,能深入敵後,能随時分散與集中,應付自如,出奇制勝。馬拉特人獲勝還因為它内部相對團結一緻,這不僅因為這時馬拉特人還很少大封建主,還因奧朗澤布實行的宗教壓迫政策大大加強了他們團結對敵的決心。

二、馬拉特人的侵略和掠奪戰争。

他們利用莫卧兒中央政權衰落,深入莫卧兒帝國腹地,掠奪财富。莫卧兒統治者抵擋不住,隻好與之訂約,同意馬拉特人在德幹征收喬特(四一稅)。馬拉特人在馬哈拉施特拉以外的統治,并沒有采取任何減輕人民負擔的政策,其軍隊的侵襲掠奪,激起各地人民的憎恨。

随着戰争性質的變化,馬拉特國家也演變成了馬拉特聯盟。在對外擴張中,馬拉特軍隊的進階上司人(原來多為小封建主)上升到權力高峰,貪婪欲望也急劇膨脹。1713-1720年,馬拉特國家由佩什瓦(首相)巴拉吉·維斯瓦納特執掌大權,他去世後其子巴吉·拉奧一世繼任佩什瓦。

奧朗澤布去世後,印度形成封建割據局面,50年代真正的群龍無首

佩仕瓦職位變成世襲,佩什瓦事實上成了馬拉特國家的統治者,并把馬拉特人居住的地區變成自己的世襲領地

此前,馬拉特國家恢複了劄吉爾制,那些在戰争中征服大片領土的軍事首領們,其征服土地都被作為劄吉爾分封給了他們,且授予世襲統治權力。這樣,這些首領變成了有統治權的大封建主,進而也就成了馬拉特國家内的半獨立王公。

他們對中央政權的義務是納貢和提供軍事服務。而在事實上,納貢幾乎沒有實作,至于提供軍事服務,那僅僅是在與自己利益一緻的情況下才實行。這樣的半獨立王公有信地亞(在瓜遼爾)、霍爾卡(在印多爾),朋斯拉(在那格浦爾)和蓋克華(在巴羅達)。

這個轉變發生在18世紀20年代,從這時起,馬拉特國家就演變成馬拉特聯盟,在浦那的佩什瓦成為聯盟的最高上司人。馬拉特諸王公為了掠奪目的分别四處征戰,使馬拉特聯盟的國土越來越擴充,德裡也在它控制之下。

奧朗澤布去世後,印度形成封建割據局面,50年代真正的群龍無首

然而,這個極大地膨脹起來的國家,其不可一世隻是外表,内部卻已蘊藏着深刻危機。劄吉爾是世襲的,這滿足了大封建主的土地私有傾向,卻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國家的分裂。

對外大量掠奪雖使他們在内部壓迫農民方面稍有放松,卻使廣大非馬拉特居任區的人民陷于極端困苦之中,阻礙了那些地區經濟的正常發展。

到處掠奪也腐蝕了軍隊,軍官熱衷揮霍,十兵紀律松弛,軍隊出征,跟随的各種仆役越來越多,機動性喪失殆盡。莫卧兒帝國後期的許多弊端都在馬拉特聯盟身上重演。它的政治前景陰霾密布。

奧朗澤布去世後,印度形成封建割據局面,50年代真正的群龍無首

三、不同地區間的争鬥

邁索爾這是莫卧兒帝國解體中印度教首領建立的一個印度教國家。在随後的演變中,王公逐漸被剝奪了實權,大權掌握在軍隊司令手中。1760年起,軍隊司令由一個穆斯林将領海德爾·阿裡擔任,他成了國家事實上的統治者。

海德爾·阿裡實行軍事改革,廢除了劄吉達爾養兵制度,由國家招募軍隊,統一發饷,統一訓練,統一指揮:用高薪聘用歐籍軍官,教授新的戰術,按歐洲軍隊方式訓練:除增強兵外,重視步兵,配備火炮,又建立炮兵部隊。

結果邁索爾軍隊成了印度諸王公中裝備最優良的軍隊,人數約為55000人,内部兵26000-31000人。海德爾·阿裡用這支軍隊積極向四周擴張,兼并很多小封建首領領地,使邁索爾成為南印最強的國家之一。

奧朗澤布去世後,印度形成封建割據局面,50年代真正的群龍無首

勢力最盛時,北抵克裡希那河,南跨科佛裡河,東部與卡爾那提克接壤,西部到達海岸。這些封建國家無論是印度教的,還是伊斯蘭教的,沒有哪個再搞宗教迫害了,但也沒有哪個采取了符合經濟發展新趨向而又能保持國家統一的政策。是以,它們和莫卧兒帝國後期一樣缺手生氣。

18世紀上半期,這許多封建國家在不同地區彼此無休止地征戰,争奪領土、資源和地區霸權。大國周圍的小國首先是犧牲品,大國之間也直接交鋒。争奪最激烈的地區是印度斯坦和南印度。在印度斯坦,主要的争奪對象是莫卧兒帝國殘存的領土。

馬拉特聯盟是主要觊觎者,洛希爾坎德、奧德也參與争奪。在巴吉·拉奧任佩什瓦時(1720-1740年),馬拉特人占領了古吉拉特、馬爾瓦、比拉爾和岡德瓦那,劫掠了京幽地區。1758年馬拉特人又發動進攻,一度占領德裡。

奧朗澤布去世後,印度形成封建割據局面,50年代真正的群龍無首

在南印,争奪主要發生在馬拉特聯盟、海德拉巴和邁索爾之間,三者除争奪周邊小國領十外,經常互相征伐,占領對方領十。馬拉特人軍事力量較強,海德拉巴屢遭失敗。馬拉特軍隊還曾蹂躏卡爾那提克。

邁索爾對外擴張不可避免地與馬拉特沖突。1757年馬拉特軍攻占邁索爾大部分地區,迫使對方割地賠款。馬拉特聯盟兼為南北兩個争奪中心的主角,其雄心是重新征服和統一印度。

正如1720年佩什瓦巴吉·拉奧所說,要讓馬拉特國旗“從克裡希那河飄揚到印度河”。然而,它其實是色厲内荏,隻能在侵襲、掠奪上逞威風,絕沒有征服和統一印度的力量。印度的内亂對西北方鄰國伊朗、阿富汗統治者是個極大誘惑。

1738年,伊朗國王納狄爾沙率5萬大軍入侵印度,占領白沙瓦,翌年兵抵德裡。莫卧兒軍隊戰敗,皇帝穆罕默德沙投降。

納狄爾沙縱兵洗劫德裡,屠殺居民2萬,搶走财富價值7億盧比,包括沙,賈漢的那個價值連城的孔雀寶座。10年後,阿富汪國王阿赫邁德沙·阿蔔達利又步納狄爾沙後塵大舉入侵。

奧朗澤布去世後,印度形成封建割據局面,50年代真正的群龍無首

1748年起的10多年中,阿富汗軍隊先後12次侵入,多次到達德裡,其劫掠破壞程度較狄納爾沙更為嚴重,運走的掠奪物價值無法估計。兵禍連連的印度又遭此反複洗劫。國窮财盡已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

阿富汗人入侵對希望在北印度建立霸權的馬拉特人是個嚴重挑戰。為了挽回威望,為了把阿富汗人驅逐出印度,馬拉特人組織了一支45000人的大軍,在薩達西夫·拉奧,巴奧統率下北上,迎戰阿富汗人。

馬拉特軍隊已喪失了昔日的戰鬥力,又無任何盟友可資依靠,而阿富汗人卻得到北印一些穆斯林王國統治者的支援。

1761年1月14日,馬拉特軍與阿赫邁德沙·阿蔔達利率領的阿富汗軍(加上印度盟友提供的軍隊共6萬人)在帕尼帕特決戰,馬拉特軍遭到慘敗,幾乎全軍覆沒,主帥陣亡。這次戰役使馬拉特人受到毀滅性的打擊。

奧朗澤布去世後,印度形成封建割據局面,50年代真正的群龍無首

這個雄心勃勃要統一印度的國家從此無力再振雄風。阿富汗人也未能在印度立足,由于國内政局不穩也由于不斷受到錫克教徒軍事力量的襲擊,侵略軍最後不得不撤出印度。印度的割據勢力互相削弱,這種形勢正好為英國侵略印度提供了便利。

正如馬克思所形象地描繪的,“大莫卧兒的無限權力被他的總督們打倒,總督們的權力被馬拉特人打倒,馬拉特人的權力被阿富汗人打倒,而在大家這樣混戰的時候,不列颠人闖了進來,把所有的人都征服了。"

參考文獻

Aboul Fazl《阿克巴則例》

Karl Heinrich Marx《不列颠在印度的統治》

Karl Heinrich Marx《不列颠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