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理論周刊·新域丨創新經典的當代表達 奏響生生不息的文化“樂章”

核心提示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隻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放眼新時代,舞劇《大夢敦煌》、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等蘊含中華文化氣度風範的優秀作品不斷湧現,為探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了參考借鑒,将為中華文脈開枝散葉、綿延勃發添磚加瓦。

蔡頌 顧語涵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這為文藝工作者指明了創新的方向和重點。近年來,國内新舞劇佳作疊出,誕生了一批兼具藝術性、娛樂性,又富有傳統文化内涵的優秀主旋律作品,如2022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以《千裡江山圖》為創作靈感的舞蹈詩劇《隻此青綠》好評如潮。新舞劇的藝術價值與藝術靈魂,在于其能深入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升審美水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公德心建設不斷深入的當下,新時代舞劇藝術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優質載體,對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文化的當代賦能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是中國現代舞劇發展的一條主線。自1939年大陸“新舞蹈藝術”創始者吳曉邦創作三幕舞劇《罂粟花》開始,中國現代舞劇推陳出新,逐漸成為人民群衆喜聞樂見的文化載體。但受前蘇聯文藝創作影響,新中國成立後的一段時間裡,國内舞劇以芭蕾舞為主,知名度較高的有《和平鴿》《盜仙草》等。作為以肢體語言為主要表達方式的藝術,舞蹈天然缺少進行複雜叙事的手段,而以人體美的直覺展現為抒情的主要手段。黨的十八大以來,部分藝術工作者回歸傳統,在文藝經典中發掘素材,積極探索舞劇與傳統文化的深度結合,力圖打造一批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文藝精品。

錨定經典作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新舞劇善于從傳統文藝中尋找文化基因,通過重新創作,讓傳統作品煥發新生。作為中國傳統美學與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紅樓夢》自然成為諸多文藝工作者的創作靈感來源。江蘇大劇院出品的舞劇《紅樓夢》采用傳統章回小說結構,對其經典場景進行舞蹈重繹,将“十二舞段”“十二位金钗”“十二種顔色”等元素組建重構對稱工整的東方美學,使《紅樓夢》中的藝術精華最終融入舞台藝術的意蘊空間。

弘揚民族特色。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新舞劇應善于展現民族特色,以舞劇的形式向世界诠釋中華民族文化。如廣州歌舞劇院創排的以國家非遺項目“廣東醒獅”為主題的大型舞劇《醒·獅》,通過回溯曆史,講述鴉片戰争時期三元裡人民抗英的英勇事迹,展現今日醒獅人回望先輩的姿态。該舞劇通過對舞獅這一民族文化符号的全新展現,積極推動了民族精神的弘揚和文化血脈的傳遞。

通過再現經典作品、弘揚民族特色,新舞劇喚起了廣大觀衆靈魂深處對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的共鳴與回響,這對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潮流文化的創新引領

文化的傳承發展不是舊文化符号的機械挪用,而是對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并進一步産生符合新時代需求的文化新内容和新形式。作為每一時代都會産生且為社會大衆普遍接受的潮流文化,其内容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社會喜好趨勢。在新舞劇的創作和傳播實踐中,我們不難看出,部分藝術工作者正走上一條以傳統文化為基礎、潮流文化為引領,不斷推動思維破壁、擺脫創作窠臼、加強形式融合的發展道路,值得後來者借鑒。

推動思維破壁。“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态。”文化創新以傳統文化為源頭和基底,通過改變組織和表達方式而出現。在新舞劇的創作中,學習借鑒潮流文化優秀成果、打破固有創作思維與創作方式是一條主線。在2020年的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節選自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的舞蹈《漁光曲》廣受好評。這場革命曆史題材的舞蹈,在導演和編舞的共同創作下,通過營造生活化、電影化的場景,對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石庫門、報館、旗袍鋪等老上海建築進行了還原,将故事更為立體地呈現給了觀衆,不僅深化了舞蹈的主題表達,也增強了觀衆的視覺體驗。

加強形式融合。通過新興藝術的轉譯,傳統文化元素重組為具有新形式與新風格的全新藝術作品。近年來,一種由傳統文化再創造而形成、被稱為“國潮”的新文化形式成為潮流文化代表,并從服飾領域延展到其他領域。在《隻此青綠》中,主創團隊将舞蹈作為溝通古今的橋梁,對舞者的體态和《千裡江山圖》的非遺技藝進行結合,視覺化地展現了古典藝術之美、國色清新之美、詩畫靈動之美,成功擴充了劇中典故與轶事的戲劇空間與藝術意蘊,并用當下觀衆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了出來。

消費文化的反哺共生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在日益火熱的文化消費市場背景下,消費文化的形成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産業發展,顯著拓寬了藝術作品在商業領域的影響力,通過加快加深文化産品經濟性轉化的方式反哺創作者與文化傳播平台。這一消費文化推動作為消費品的文化産品自我包容與增值,以更好适應青年群體需求。商業價值與藝術價值的平衡是新舞劇相較傳統舞劇的一大創新,其消費主力為年輕群體,且已基本形成了長尾消費文化。近年來,新舞劇不僅實作了内容和形式上的創新,更通過網際網路新媒體進行數字化轉型與傳播路徑優化,以觀衆需求為導向,拓寬消費場景,培養消費群體,實作較強的造血功能,讓産業發展反哺文化事業發展,藝術創作與消費就形成了互相助力、共生發展的文化新形态。

深化數字轉型。在全媒體時代,影響傳播和視覺叙事成為大衆傳媒的主流形式,并十分契合舞蹈所代表的視覺性身體表達特性。當舞劇藝術逐漸數字化,從線下來到線上,其展示空間就得到了極大延展。如《隻此青綠》自2021年首演以來,在全國各地巡演,多次出現“一票難求”的情況。這一現象的出現,離不開該劇擁抱網際網路生态帶來的話題和流量影響。人民網微網誌話題#千裡江山圖活了#和#舞蹈詩劇隻此青綠#總閱讀量破6100萬,創意短視訊《挑戰青綠腰》總閱讀量達5840萬、點贊量達218萬。2021年12月,《隻此青綠》登上UGC平台哔哩哔哩主辦的“最美的夜”跨年晚會,線上觀看人數破1.8億。在新舞劇的數字化探索中,《隻此青綠》的成功絕非個例。目前,一批優秀的新舞劇作品已成功掀起觀看舞台藝術的熱潮,劇院已成為炙手可熱的文化消費地。

優化傳播路徑。為何新舞劇能掀起較大範圍的文化熱潮,尤其是獲得年輕群體的喜愛與注目?傳播路徑優化帶來的宣傳效應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借助網際網路平台的流量優勢和傳播廣度,新舞劇能突破固定舞台的時空限制,深入閱聽人終端。同時,為盡量消除閱聽人的接受門檻、獲得更多的浏覽量,作品應以更加凝練、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傳播。作品相關的讨論組和興趣群落應運而生,能将相對靜态的作品轉化為動态的賽博資訊,持續保持着傳播效應,不斷獲得新的觀衆。

【作者分别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湖南師範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所學生;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智庫重大項目“宣傳思想文化領域加強黨的政治監督研究”(20AZD105)階段性研究成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