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倒挂控水法”能救溺水者?這些網上流傳的說法靠譜嗎

“倒挂控水法”能救溺水者、非承重牆可随意拆改……

這些網上流傳的說法靠譜嗎

最近,大陸北方遭遇高溫“炙烤”,多地氣溫超過40攝氏度,同時南方多地遭遇“三溫暖天”。伴随滾滾熱浪而來的,還有一些不實言論:“倒挂控水法”能救溺水者、地震來了要躲進“生命三角區”、非承重牆可随意拆改、奶茶一滴都不能沾……這些流言不眠不休地在網絡上傳播,混淆我們的視聽。

今天,科技日報記者就對6月流言逐一進行盤點,幫您撥開迷霧、尋找真相。

地震來了要躲進“生命三角區”?

真相:應采取就近避震原則

6月15日1時39分,上海市青浦區發生3.1級地震,震源深度8公裡。地震是重大自然災害之一,是以如何在地震中避險自救成了人們十分關注的話題。

網上一直流傳着這樣的說法,當地震來臨時,倒塌物與堅固大型物體周邊會形成三角空間(“生命三角區”),躲在這個區域會有較大的生存機率,很多人對此深信不疑。

對此,中國地震局第一監測中心地震科普專家沈小七表示,盡管觀察震後廢墟,我們可以發現在一些位置上确實存在類似的三角空間。但在地震發生時,人們無法預先知道地震的方式、建築或物品倒塌的方向,也就很難得知什麼地方會有所謂的“生命三角區”。

“生命三角區”是由一名叫庫普的美國救災人員提出的,他認為鑽桌子等傳統自救方法已經不适合在現代樓宇中生活的人們,垮塌的樓層結構會壓壞避難用的桌子或床,隻有躲在三角區才能活命。

雖然“生命三角區”自救法已流傳了十幾年。但美國紅十字會、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緊急服務辦公室和地震專家都曾發文指出“生命三角區”的不合理性。中國應急管理部也曾做過辟謠說明。

“實際上,在發生地震之後,國際公認最可靠的自救方法是‘伏地、遮擋、手抓牢’。”沈小七解釋道,根據中國地震局《地震避險要點》,避震原則是:一旦發生地震,要保持鎮靜,不要慌亂,采取就近避震原則。在具有抗震能力的房屋内,應就近躲避。在不具有抗震能力的房屋内,如能即刻跑出室外應及時逃往空曠地帶,小心墜物。在室内要選取有利的避震空間,如室内結實、不宜傾倒、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或物體旁。要趴下、蹲下或坐下,盡量使身體的重心降低,保護頭部、頸、眼睛和口鼻等重要部位。

“倒挂控水法”能救溺水者?

真相:會延誤搶救時機

随着天氣越來越熱,溺水事故也進入高發期。最近,網絡平台上經常出現群眾對溺水者進行急救的視訊。在這些視訊中,溺水者被倒挂在救人者的後背上,救人者通過奔跑、抖動身體等方式,幫助溺水者控出被吸入體内的水。這種被稱為“倒挂控水”的方法受到不少人的追捧。

對此,國家進階拓展教育訓練師、中國探險協會探險領隊李崇表示,“倒挂控水法”不可取。因為倒挂控出來的,是進入胃部和食道中的水,而對于溺水者來說,最緻命的是吸入肺部的水。

專家指出,如果肺裡吸入了大量的水,留給肺泡進行氧氣交換的空間就會縮小。時間久了,會導緻人體血液中氧氣不足,大腦受損,呼吸、心跳停止。“倒挂控水法”不僅無法排出肺内的水,還可能把胃裡的食物弄進氣管,進一步增加阻塞呼吸道的風險。

搶救心髒驟停患者的最佳時間為4分鐘,在正常室溫下,心髒驟停4分鐘後腦細胞就會出現不可逆轉的損害,如果時間超過10分鐘,即使病人被搶救過來,也可能出現腦死亡。“千萬不要因使用錯誤的急救方式而錯失急救黃金期。”李崇強調。

李崇表示,要針對不同的溺水者,采取不同的急救方法。首先要迅速判斷溺水者是否出現呼吸、心跳停止。如果溺水者有呼吸、心跳,那麼在撥打120等待專業急救人員的同時,可以先清理溺水者口腔中的異物,令其保持側卧姿勢并做好保暖。如果溺水者已經沒有呼吸、心跳,那麼在清理完其口腔異物後,應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髒按壓。

非承重牆可随意拆改?

真相:非承重牆也不能想拆就拆

前不久,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松北區某小區業主在裝修過程中拆除承重牆,導緻31層大樓的結構體系發生了變化,住宅樓的牆體出現了裂縫,200多名業主被疏散、無家可歸。很多人看到這一新聞後,認為房内的承重牆是不能拆的,但非承重牆則可以随便拆,不會對建築物的結構産生影響。

對此,天津大學建築設計規劃研究總院主任工程師李進軍表示,随意拆除非承重牆也是有安全隐患的,并不是想拆就可以拆。

承重牆是指支撐上部樓層重量的牆體,它被拆除後,其餘建築結構就要分擔受力,産生安全隐患。而非承重牆是指不支撐上部樓層重量的牆體,隻起到将一個房間和另一個房間隔開的作用,在施工圖上為中空牆。

“對于正常房屋,從承重和抗震角度來說,絕大多數非承重牆是能被拆改的。不過,有的房屋,原本将屋内的部分牆體設計為非承重牆,但由于施工不當或者超載等原因,使得原本不應承重的非承重牆變成了承重牆,拆除這類牆體時要格外小心。”李進軍提醒道。

此外,若随意拆除非承重牆,還可能導緻水、暖、電路等也要随之改動,是以設計的時候應該考慮全面。想拆牆的話,一定要先找物業。物業公司儲存有樓宇的建築設計圖紙,圖紙上對于承重牆、非承重牆标注得十厘清楚。

根據《住宅室内裝飾裝修管理辦法》第三十九條規定:未經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準許,在住宅室内裝飾裝修活動中搭建建築物、構築物的,或者擅自改變住宅外立面、在非承重外牆上開門、窗的,由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城市規劃法》及相關法規的規定處罰。

奶茶一滴都不能沾?

真相:偶爾少量飲用風險可控

炎炎夏日,很多年輕人稱要靠冰奶茶“續命”。不過,最近的一則消息則讓人們不敢再買這一飲品。該文通過論證奶茶中反式脂肪酸“爆表”,直指奶茶嚴重損害年輕人的身體,要滴“茶”不沾。

對此,天津科技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王浩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給出的建議,人體反式脂肪酸的供能比若低于1%,基本不會對健康産生明顯危害。

不光奶茶裡有反式脂肪酸,部分氫化的植物油也可産生反式脂肪酸,如氫化油脂、人造黃油、起酥油中都含有一定量的反式脂肪酸。此外,某些天然食品也含有反式脂肪酸,如牛、羊等的肉、脂肪、乳和乳制品。

相關研究表明,反式脂肪酸攝入量過多時,會讓對身體健康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增多,使對身體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減少,進而增加罹患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的風險。

“不過,說到反式脂肪酸對健康的危害,還是要看究竟吃了多少。”王浩表示,調查顯示大陸男性和女性的反式脂肪酸供能比均為0.2%,像北京、廣州這樣的大城市,居民的反式脂肪酸供能比為0.3%。也就是說,多數人日常反式脂肪的攝入量都不會超過建議标準,偶爾攝入少量奶茶,健康風險是可控的,不用太過擔心。

“反式脂肪酸對健康的危害是長期積累的結果,關鍵是要控制量。”王浩表示,“奶茶雖然好喝,但要控制飲用頻率和飲用量,不建議經常喝,但也不必談‘奶茶’色變。”(記者 陳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