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華博士的逆襲之路:從收到延畢警告到頂刊發文,我蟄伏了4年

點選下方卡片,關注“CVer”公衆号

AI/CV重磅幹貨,第一時間送達

本文來源:北京日報 記者 任敏、清華大學

“聯考,他以本地理科狀元的成績考上清華;直升讀博前4年,一作發表文章數為0,他的首次博士開題被否定,畢業答辯後收到延畢警告;博士五年級,經過院士導師等前輩的全方位點撥和支援,他撰寫學術論文在頂刊發表......”

接到過延期畢業警告的方耀鵬博士,曾在清華大學研究所學生畢業典禮上,作為唯一的學生代表上台演講。面對上萬名觀衆,他分享的是一個關于挫折的故事。

清華博士的逆襲之路:從收到延畢警告到頂刊發文,我蟄伏了4年

博士畢業生方耀鵬發言 圖源:清華大學 石加東 攝

延期畢業的警告

1991年出生的方耀鵬,成長于閩南漁村。航天夢,似乎是他從小就笃定的志向:炎炎夏夜,躺在庭院的涼席上,他拿着玩具望遠鏡,尋找月亮上的環形山,每每将飛機閃爍的信号燈臆想成外星飛碟;國小二年級,科技課上,他用彩色橡皮泥小心翼翼地捏了一個航天火箭,沾沾自喜地放在自家客廳的櫥窗裡展示多年;爸爸買來的《天文學常識》中,行星誕生、死亡的奧秘令他神往;電視劇《滄海》中,雙料博士馬建成冒死研制長波電台的勇氣令他震撼……

聯考時,方耀鵬以679分的高分一舉奪得福建省漳州市理科狀元,名列福建省第七名。憑這個成績,清華大學所有熱門專業都可以随便選,然而,他隻填了一個專業志願——工程力學系。

這個設在清華航天航空學院的專業,由錢學森、錢偉長、郭永懷等老一輩科學家創立,來到這裡,就意味着離自己的航天夢又近了一步。

大學畢業後,方耀鵬留在清華園開始直升讀博生涯。他的研究方向是材料級失穩分析。所謂材料級失穩,即材料在承載期間達到某一特定加載情形,不能再維持原本穩定的均勻變形路徑。失穩後變形往往涉及劇烈的局域化變形,可能導緻材料失效。該研究方向是固體力學的研究範疇,也是工程領域的前沿焦點。

衆所周知,經典力學自牛頓三定律提出以來,已有三百餘年的發展曆史,特别是固體力學領域的理論已相當成熟,對于一般的博士生而言,短短幾年,想在理論創新上找到突破點,難度非常大。

在博士入學後,導師便向他提出:“如果亦步亦趨地撿拾别人研究的邊角料,稍加修飾,也能有文章産出,但很快便會無人問津。這不是清華博士生的标準。”懷着對科學研究的學術抱負,方耀鵬毅然決定選擇原創度更高的基礎理論研究,力圖讓自己的研究成果具有長久的影響力,惠及更多領域。

攻讀博士前兩年,除了上課,他花了大量時間閱讀固體力學、固體本構關系等領域艱深的文獻,邊閱讀邊用公式推導或者利用計算機程式設計驗證,他笑着說:“桌子上鋪得滿滿的全是推導公式,就跟高中學實體,用紙筆解題一樣。”

到了博士四年級,當他跟其他同學一樣經曆開題答辯後,卻遭遇一場不小的打擊。

“我博士前四年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的論文數為零,第一次博士開題被否定,每年收到的獎學金申請郵件都被我默默忽略。”

方耀鵬仍清晰地記得,2017年秋天,開題答辯結束後,系裡一位負責研究所學生管理的老師把他叫過去談話:開題答辯沒通過,可能要延期畢業。“心裡很難受,開題失敗的機率很低,每年全年級也就一兩個。”那種感覺,對這位曾經的聯考狀元來說,“就像好學生遭遇了考試不及格。”

 好在,導師高華健院士與劉彬教授給予他最大的包容和支援,他們鼓勵這位啃硬骨頭的年輕人:清華學生就要做一流的學術,要讓成果在時間跨度和學科廣度上都能站得住腳。

困難乃見才

痛定思痛之後,方耀鵬也開始反思,自己前三年的功底不牢,确實有走彎路的時候。比如,因為程式設計錯誤,導緻結論跟預期不符合,一個多月之後才發現疏漏;公式推導有偏差,跟導師彙報後,不時被挑錯兒;而在開題報告中,他隻是搭建起基本的理論架構,其間很多工作都尚未開展。他平心靜氣地接受現實,“開題不通過,也在意料之中。”

淡定,并不意味着認輸。為了避免延遲畢業,他開始加快進度,經常熬夜至半夜,偶爾淩晨兩三點才休息,每天幾乎有半天時間在推導公式,專業書籍和論文的研讀也穿插進行着。漸漸地他發現,前幾年感覺很吃力的文章,如今讀起來越來越輕松,以前會犯的程式設計推導小錯誤,也越來越少。

 困難乃見才,不止将有得。

導師高華健院士與劉彬教授給了他充分的自由空間,并為他提供了全方位的幫助與支援。與導師促膝長談的話題從學術延伸到人生意義,為方耀鵬排解了失意與煩惱。面對科研難題,方耀鵬在前人文獻與自身推導中不懈尋找破解問題的靈感。有時候,連續幾周嘗試不同的方法去攻克一個難題,甚至在洗澡、睡夢當中依舊在苦思解法。

經過半年時間,他終于搭建起完整系統的理論架構。第二次開題答辯,他順利過關。

博士五年級,是方耀鵬收獲的一年。他撰寫的學術論文首次給出合理普适的性質張量各向異性度量,并于2018年年底收到實體頂級期刊《實體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通知,文章在春節前線上發表。在随後的另一篇論文中,他給出了簡潔的一般性材料級失穩準則,并解決了複合材料與軟材料的失穩難題,被力學頂級期刊《固體力學與實體學報》(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特刊約稿。

2019年4月,在大連理工大學主辦的“四校航空航天及力學學術論壇”上,方耀鵬獲得了優秀學術報告證書,中國科學院院士楊衛為他頒獎。

清華博士的逆襲之路:從收到延畢警告到頂刊發文,我蟄伏了4年

與楊衛院士合影 圖源:清華大學

臨近畢業,在博士論文預答辯中,他是小組第一,在答辯前的評審中,他獲得全優;更令人振奮的是,在最後的博士論文答辯現場,有評審專家意味深長地稱贊方耀鵬的工作,“非常有勇氣去挑戰難題,極有可能頭破血流。”

繼續走科研攻關的路

科幻作家劉慈欣曾說過,從長遠的時間尺度來看,在這無數可能的未來中,不管地球達到了怎樣的繁榮,那些沒有太空航行的未來都是暗淡的。

目前,中國空間站的建設引弦待發,然而涉及空間站在軌維護、建設、交會對接的空間機械臂關鍵技術仍與國際先進水準有一定差距。

經曆挫折的洗禮後,方耀鵬向夢想又邁進一步。

畢業後的方耀鵬選擇了前往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即航天五院)從事國家急需的新一代柔性空間機械臂的科研攻關。柔性機械臂突破了傳統剛性機械臂的諸多局限,正成為各國競相争逐的戰略技術高地。

他告訴記者,“軟材料在柔性空間機械臂中的應用使得非線性大變形失穩分析變得尤為關鍵,這正是我博士研究關注的方向。我期盼着發揮所學,将理論付諸實踐。”未來,有了柔性機械臂,在艙内可跟航天員互動,在艙外,可無損抓取物件,助力太空實驗;在民用機器人領域,更是大有可為。

除了攀登科學高峰,在清華園九年,方耀鵬還鐘情于另一件事——吹大号。

在畢業典禮上,他透露自己的另一重身份,“每一次畢業季,我都會穿着白隊服和軍樂隊同學一道演奏校歌、送别畢業生。”幼年時,出身農民家庭的方耀鵬并未學習過樂器,開學之初,學生藝術團招新,他興緻勃勃地跑過去報名。或許是被這位閩南口音的大個子男孩兒的誠意所打動,面試官留下了這位零基礎的“小白”。從此,一位師兄開始手把手地教他吹大号,每周一次集訓,每次三四個小時,從不間斷。方耀鵬艱難地挺了過來,他學會識大号譜,第二年就開始登台表演。

也正因為有這樣的“小白”精神,才能讓方耀鵬埋頭科研。四年的蟄伏期,他一篇第一作者論文都沒有發表,卻在第五年迎來“逆襲”。

這讓方耀鵬更加自信:隻要有努力付出,将來仍會“絕處逢生”。

ICCV和CVPR 2021論文下載下傳

背景回複:ICCV2021,即可下載下傳ICCV 2021論文和代碼開源的論文合集

背景回複:CVPR2021,即可下載下傳CVPR 2021論文和代碼開源的論文合集

CVer-Transformer交流群成立

掃碼添加CVer助手,可申請加入CVer-Transformer 微信交流群,方向已涵蓋:目标檢測、圖像分割、目标跟蹤、人臉檢測&識别、OCR、姿态估計、超分辨率、SLAM、醫療影像、Re-ID、GAN、NAS、深度估計、自動駕駛、強化學習、車道線檢測、模型剪枝&壓縮、去噪、去霧、去雨、風格遷移、遙感圖像、行為識别、視訊了解、圖像融合、圖像檢索、論文投稿&交流、PyTorch和TensorFlow等群。

一定要備注:研究方向+地點+學校/公司+昵稱(如Transformer+上海+上交+卡卡),根據格式備注,可更快被通過且邀請進群

清華博士的逆襲之路:從收到延畢警告到頂刊發文,我蟄伏了4年

▲長按加小助手微信,進交流群

▲點選上方卡片,關注CVer公衆号

整理不易,請點贊和在看

清華博士的逆襲之路:從收到延畢警告到頂刊發文,我蟄伏了4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