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你之是以缺乏自信,是因為在童年階段沒有形成獨立的人格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友善您随時查閱一系列優質文章,同時便于進行讨論與分享,感謝您的支援~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不自覺的陷入到了對他人評價的困境裡。

我們不可否認他人的評價對于我們來說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因為我們是社會性動物,

生活在彼此交織的關系裡,免不了要關注他人的評價,并試圖從中改變自己。

可是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思想品位和價值觀,我們存在的目的之一就是探索和發展自己的性格,實作内心真正的幸福和成就。

心理學:你之是以缺乏自信,是因為在童年階段沒有形成獨立的人格

然而當我們過度關注他人的眼光時,我們就會質疑自己的存在和價值,

我們将别人的看法作為信條,開始奔走于别人的歡喜和嘲笑之間,

随着而來的便是自我否定,焦慮和迷失。

盡管很多人都知道他人的評價并不能代表什麼,有的時候周圍的人還會提出錯誤的建議,

可是還是有很多人難以擺脫别人的目光,總是活在他人的口中。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你之是以缺乏自信,主要是因為童年階段沒有形成獨立的人格。

心理學:你之是以缺乏自信,是因為在童年階段沒有形成獨立的人格

接下來提一個小例子,有一名女性事業做的如火如荼,其經濟水準優秀,

各方面條件都很好,她處于事業發展的黃金期,為人努力樂于助人,無論任誰看來,這都是一個人生赢家。

然而這位女士卻始終都不快樂,她每天都很焦慮痛苦,不停的遷就周圍的人,

努力完成身邊人的一切請求,以至于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一旦同僚和朋友向她提出意見或要求,她就不知道如何拒絕,久而久之,身邊的人便不由自主的把她的付出當成理所應當。

心理學:你之是以缺乏自信,是因為在童年階段沒有形成獨立的人格

其實她很清楚自己這麼做是不正确的,可他每次想拒絕别人,

給自己留出一點空閑時間的時候,又格外擔心對方會因為自己的拒絕而變得不爽,

久而久之,其内心壓力越來越大,甚至出現了焦慮情況。

在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後,心理專家發現這一切都來源于小時候的經曆。

這名女士有一個非常嚴格的母親,在成長的過程中,她總是被母親要求做到最優秀,但凡遭遇失敗,母親就會貶低她,甚至用别人家的孩子做對比。

心理學:你之是以缺乏自信,是因為在童年階段沒有形成獨立的人格

女孩不敢提出要求,因為母親每次都會用懲罰作為回應,直到女孩8歲那年母親去世了,

可在此後的很多年内,這種負面影響始終存在着,從沒有消失過。

母親對女孩的專制型教育方式,讓女孩變得害怕接受别人的批評,

她總是覺得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對,任何一個選擇都會出錯,

以至于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隻會讨好迎合别人,而不會堅持自己的想法。

童年期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可這個女孩在關鍵時期卻沒能形成獨立意識,是以她長大後逐漸自卑。

心理學:你之是以缺乏自信,是因為在童年階段沒有形成獨立的人格

這樣的人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他們堅定着同一個想法,如果不順從他人就會遭到責罰,

這種錯誤的觀點已經烙印在了他們的靈魂深處,變成了人格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縱使過去了許多年,他們還是會深受困擾。

既然我們已經了解到了這一情況的形成原因,有沒有什麼方法能讓人們擺脫負面心理,

逐漸形成獨立堅強的人格呢?心理學家給出了2點建議。

強化自信

行為主義學派的斯金納指出,強化和懲罰是對個體行為的影響手段強化是一種通過提供獎勵或增加積極刺激的方式。

心理學:你之是以缺乏自信,是因為在童年階段沒有形成獨立的人格

以增加特定行為的出現頻率,當一個行為被強化後,

個體将更有可能重複這個行為,因為他們希望再次獲得獎勵或是積極。

而懲罰是一種通過施加懲罰而減少積極刺激的方式,以減少特定行為的出現頻率。

如果想要重拾自信,那就要對自信的言行進行強化,

為什麼有些孩子特别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呢?那是因為每當他勇敢的表達自我的時候,

周圍的人就會對他持以肯定的态度,比如家長鼓勵他大膽說話,老師鼓勵他積極發言等等。

心理學:你之是以缺乏自信,是因為在童年階段沒有形成獨立的人格

改變你的歸因

歸因方式一共有兩種,分别是内控和外控,習慣于内控的人總是把事情的不好,

結果歸咎于自己沒做好,是以這類人總是活得很疲憊,

而外控者卻會把原因歸咎于外界環境,比如天氣不好,時機不對等。

正因如此,我們應該保持客觀理性的心态,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後将内外歸因結合起來,

既不要一味的埋怨自己,也不要完全把責任推脫給客觀條件。

心理學:你之是以缺乏自信,是因為在童年階段沒有形成獨立的人格

總而言之,樹立自信的方法很簡單,關鍵在于你能否給自己一個正向的回報,

隻有一步步重拾自信,你才能擁有獨立健全的人格。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後海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