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一”——結構化戰略思維訓練(九)

作者:海琉璃的AI成長計劃

演繹有多重要

用“一”來演繹

跨學科找“一”

用“一”重新了解川麻

結構化戰略思維的核心在于切分。

前天聊了切分的兩大要素,歸納與演繹。

歸納,人人都會,就是自下而上進行總結,形成經驗。吃完飯洗完碗,碗要扣過來放,這樣便于控水,幹淨衛生。最簡單直覺的歸納。

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一”——結構化戰略思維訓練(九)

重點是演繹

演繹,是從0到1,無中生有。

宇宙從奇點開始,膨脹成960億光年無法想象的宏觀圖景,這是演繹。這個奇點,就是演繹的元起點。

演繹,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類祖先就是這樣,演繹出工具、語言和文字,演繹出資訊時代和已經降臨的智能時代。

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一”——結構化戰略思維訓練(九)

什麼是演繹?

演繹就是從一般原理出發,通過邏輯推理得出特定結論的過程。

比如幾何學,“兩點之間直線最短”,歐幾裡得就是從這一條不證自明的公設出發,推導出 465 個定理,建立起龐大的幾何帝國,兩千年後的今天,我們依然在學習、使用。

比如經典力學,“在沒有外力作用下,物體将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态。”牛頓從這一條定律出發,推導出整個經典力學的大廈。

再比如量子力學,工程師們從波粒二象性原理出發,用晶片建構了如今的資訊世界。

大劉在《三體》中描述了羅輯是如何從兩條公理,推論出整個黑暗森林,最終為人類赢得生機。

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一”——結構化戰略思維訓練(九)

拿什麼演繹?

用最本源、最本質、最簡潔的第一性原理進行演繹。

2300年前的古希臘哲學家亞裡士多德提出:“在每一系統的探索中,存在第一原理,是一個最基本的命題或假設,不能被省略或删除,也不能被違反。”

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一”——結構化戰略思維訓練(九)

亞裡士多德

馬斯克幾乎在所有場合被問及有什麼最重要的原則時,都會提到第一性原理。

用馬斯克自己的話來說,第一性原理就是把一切歸于事物的基本本質,然後從事情的本質開始推理。

在創辦SpaceX時,美國航天界的主流觀點是,造火箭發衛星的費用是異常昂貴的,而且要花不少時間,不是波音和洛克希德·馬丁這樣的大公司根本幹不了。但美國軍方、科研機構和大公司又有一種這樣的現實需求:低成本、快速地發射小型衛星。

馬斯克從第一性原理出發,認識到降低成本是完全可行的。他采用自主研發和制造的方式,專注于将成本降至最低。這種政策讓SpaceX能夠生産低成本的火箭和小型衛星。此外,馬斯克還将特斯拉電動汽車的制造和銷售作為實踐第一性原理的另一個例子,不斷降低電池組的成本,并将整體售價降至傳統燃油車相當的水準。

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一”——結構化戰略思維訓練(九)

第一性原理的“一”是什麼?

  • 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那個“一”。
  • 就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那個“一”。
  • 就是“大道至簡,萬法歸一”的那個“一”

用“一”來演繹

在結構化戰略思維中,這個“一”或者說第一性原理,就是經過完全切分後,顯露出來的最基本的、不可再分的原理或事實,它可以消除偏見和局限性,建立邏輯和分析架構,支援決策和行動,提供創新和突破。

一橫一豎,歸類分層

經典三連問中,第一問就是“這是個什麼事兒”,就是要先把問題歸類、分層,自上而下,高屋建瓴的進行分析。

比如:某個人在國内時好好的,怎麼到了國外就變得不忍直視了?

先不論背景資訊,單從問題本身出發,可以從政治、經濟、心理等方面進行歸類。

如果從心理學的“一”來看:

  • 精神分析學派的原因論——可能是童年的陰影,少年的悲慘,成長的痛苦,中年的危機,到了國外的全新環境,如魚得水,終于可以與過去的不堪一刀兩斷。
  • 人本主義學派的目的論——我已然全家在國外了,必須證明自己的選擇是對的,祖國越差,越心安理得。至于在國外到底怎麼樣,其實并不重要,過得好那是最好。
  • 生物演化學派的基因自私論——自私是為了個體的生存與繁衍,生存與繁衍要用意義來支撐,這個意義就是:“我的選擇是對的”。如果我錯了,那意味着我為了到國外,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成了笑話。

如果從經濟學的“一”來看:

物以稀為貴,他覺得自己貴了,自然變得不忍直視了。

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一”——結構化戰略思維訓練(九)

跨學科找“一”

查理芒格說,培養演繹思維的訣竅,就是在跨學科學習中尋找本源。

  • 數學——公理化的符号邏輯系統
  • 宏觀低速——牛頓三大定律
  • 宇宙時空——愛因斯坦相對論
  • 微觀光速——波粒二象性
  • 化學——連接配接世界斷層
  • 生物學——物競天擇,适者生存
  • 經濟學——因缺有需,物以稀為貴
  • 金融學——時間有價值
  • 天文學——地球并不特殊
  • 商業——以使用者為中心
  • 交易——低買高賣
  • .......

無論什麼領域、學科和專業,都有各自的“一”。找到這個一,就能自上而下提綱挈領的切分問題,拿出合理的解決方案。

麻将的“一”是什麼?

麻将千變萬化,但要說到“一”,我覺得應該是“勝率超過60%”

從這個原理出發,再來看麻将(川麻),可能會别有洞天。

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一”——結構化戰略思維訓練(九)

四川麻将要缺一門

  • 既然是勝率,那就至少看一年。這樣一來,打一下午打輸了,也就沒什麼了,明天再來就是。
  • 既然講到勝率,那就要時時刻刻注重優化手牌結構,隻有最優結構,才能做到胡牌的最大幾率。
  • 超過60%,那就意味着,赢就在那10%,一下午4個小時,打50把,抓住機會做大做強,輸赢就在那5把上。
  • 既然做大做強的機會并不多,那麼其他時間實際上都在沉澱醞釀待機而動,是以也就不需要焦躁了。

......

根據麻将的“一”,可以繼續歸類分層切分,一直到切不動為止。如果真能這樣,那就相當完成了于一套體系化的麻将教程。

關注我,我是海琉璃,讓我們一起自我成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