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非遺教育踏雲傳承,開創非遺進校園新形式

作者:光明網

中國教育新聞網 -中國教育新聞網(實習生葉磊)左綠色,剪傘邊,膏傘邊,傘裝飾,折疊傘定性,粘貼綠色,傘頭...經過一道制作工序,一把大大小小的紫紅色西湖絲傘,在浙江省杭州市,藍色清華實驗國小的學生們在手中出生。

西湖蠶傘又稱"西湖竹骨絲傘",于2019年11月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項目保護機關名單。西湖蠶絲傘以竹骨、絲面為主,造型靈巧,色彩鮮豔,不僅能遮陽,還能作為裝飾品,被譽為美國的"西湖花"。

近日,由中國教育發展戰略研究院2019年重點課題"非遺傳承諾與教育中的基礎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總課題組組織的"無遺留教育時雲系列展"拉開帷幕,西湖絲綢傘是其分話題杭州清瀾清華實驗國小"融合學科、創新非遺物"項目成果。

非遺教育踏雲傳承,開創非遺進校園新形式

杭州清瀾清華實驗國小"學科融合,創新無遺"西湖絲綢傘工程成果展示會

據悉,今年7月以來,該作品集共展出999件作品,各地精選了各地發展非遺留教育特色學校和幼稚園的參展商參展,涉及北京、浙江、河北、廣東、上海、天津、雲南等省份共97所學校和幼稚園。

展覽從多元度視角,從不同方面展現了我國基礎教育中非殘留教育的現狀。它不僅包括傳統戲劇、民間音樂文學、傳統音樂舞蹈體育等舞台藝術,還包括剪紙、揉陶、染色表演、民間繪畫、書法雕刻、木竹制作等工藝品。其中,以國小、幼稚園為主體創作的作品數量達到594件,占比59.5%。作為一種活生生的文化遺産,非遺物教育在孩子們的心中紮根。

"'無遺教系列'将有助于實作青少年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通過跨學科、跨專業、跨地區、跨層次多元化的科技手段,推動非遺物教育。"中國高新技術産業化研究會副會長劉燕甯說。目前,非遺物面臨生存危機,加強無遺保護迫在眉睫。"重要的是要将它們記錄在案并及時傳遞。"中國戲劇學院教授田志平說。

非遺教育踏雲傳承,開創非遺進校園新形式

杭州下城國小的學生穿着漢裝學習"金灰堆"的技巧

"非遺留教育系列雲展"是以無遺留教育為主題的網上展覽,是"非遺傳與基礎教育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主題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協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周曼生表示,"非遺物教育系列雲展"為師生創造了新的展覽空間、學習空間和交流空間,開創了非遺傳教育的新形式。

中國美術學院前常務副院長劉曦在兩個月前去世,擔任該項目的原負責人。劉曦一直強調,"非遺物教育時雲展系列"是主題發展過程中的新模式,是一次新的探索,通過參展作品的收藏,我們對非遺物教育的現狀、問題和成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獲得了第一手的新鮮資料,為課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和參考。劉曦去世後,中國數字圖書館副館長劉曉清接手了劉曦的工作,全心全意地完成了雲展的部署。

據劉曉清介紹,展覽分為四個部分,其中"對話傳統體驗技巧"部分展示了中國小和幼稚園師生在學習和體驗非殘留技能過程中創作的造型藝術作品;教育與資訊技術專家對無殘留教育與"雲展"給予希望和祝願。

劉曉清說,"教研走傳承之路"這塊闆塊,實作了教育與文化的結合。在雲展點打開此頁面,可以觀看由北京、浙江等地國小創作的無遺課程,包括剪紙、繪畫、影影、西湖絲傘等傳統工藝品,還可以線上閱讀當地學校提供非遺物教具。

非遺教育踏雲傳承,開創非遺進校園新形式

"非遺物教育時雲系列展"教學研究探索傳承頁面

"它背後有很多文化史,是以用微課堂作為現代化的資訊手段,可以讓學生更多地了解遺産背後的文化和曆史,進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北京第五中學附屬方家胡同國小的藝術老師田華說。

中國美術學院副研究員于高軒表示,"非遺物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傳承人,而是讓學生通過無殘留的校園感受無遺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美。"

不被抛在腦後對教育本身有什麼好處?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協會常務副會長張雙谷表示,教育與文化密不可分,文化遺産離不開教育。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産走進校園,走進課堂,是弘揚優秀中國傳統文化,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和手段。無殘留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有獨特的教育規律,需要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中國教育發展戰略院兒童教育與發展專委會将繼續深入開展這一項目。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