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你有10年經驗,但成不了專家?

轉自:http://mt.sohu.com/20151008/n422700199.shtml

如何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

  有人說主要靠經驗,有人說靠天賦,但是大量的研究發現:不論是經驗還是天賦,都不是成為專家的關鍵因素。

  經驗并不能讓你成為專家。

  任何一個工作10年的人都很有經驗,但是他們大部分并沒有做到領域内專家。

  NSEAD商學院有一項研究發現:比起隻有少量經驗的人,大體而言,更有經驗的管理者并沒有産生高效的效果。

  天賦也不能讓你成為專家。

  即使在國際象棋這樣的『高腦力活動』中,研究發現,國際上一些排名靠前的大師,甚至在天生智力上低于普通人。

  那麼什麼決定了一個人可以成為頂尖的專家,并且做出領域内的卓越成就?

  為什麼大部分人不能像傑克·韋爾奇一樣管理企業,不能像大衛·奧格威一樣設計廣告,不能像梅西一樣踢球,不能像二郎一樣做壽司?

  

為什麼你有10年經驗,但成不了專家?

  為什麼我們大多數人完全不能做到的事情,一些大師級人物卻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做到? 不論是為市值千億的大公司制定戰略,還是做出影響大衆、讓人口口相傳的廣告文案,還是在歐冠賽場上輕易過掉強隊的中後衛,還是85歲高齡做出讓總統驚歎的壽司?

  或者看看周圍的大多數人,他們工作勤奮,也經常看書學習,有的甚至有10年工作經驗,但是為什麼沒有是以成為更優秀的人?更殘酷的是,他們在自己的領域内,幾乎永遠也無法達到或者接近偉大的水準。

  心理學家Ericsson的研究發現:決定偉大水準和一般水準的關鍵因素,既不是天賦,也不是經驗,而是『刻意練習』的程度。

  刻意練習是指為了提高績效而被刻意設計出來的練習,它要求一個人離開自己的熟練和舒适區域,不斷地依據方法去練習和提高。

  比如足球愛好者隻不過是享受踢球的過程,普通的足球運動員隻不過是例行慣事地訓練和參加比賽,而頂尖的足球運動員卻不斷地發現現有能力的不足,并且不斷以自己不舒服的方式挑戰并練習高難度的動作。

  

為什麼你有10年經驗,但成不了專家?

  而這種刻意練習的程度,而不是單純的工作經驗,真正決定了頂尖大師和一般職員的差距。

  有的人有10年工作經驗,但是大部分時間都在無意識地重複自己已經做過的事情,真正刻意練習的時間可能10小時都不到。

  有的人隻有2年工作經驗,但是每天花費大量額外的時間做刻意練習,不斷挑戰自己完成任務水準的極限,用于刻意練習的時間可能會有1000小時。

  是以,為什麼有的人工作10年,仍然不是專家,而有的人2年時間,足夠表現卓越?

  表面上看是10年和2年的差距,實際上是10小時和1000小時的差距——因為真正決定水準高低的,并不是工作時間,而是真正用于刻意練習的時間。

  這就導緻了,一部分人隻是在無意識地增長經驗,在35歲之後就感歎力不從心;而另一部分人通過大量的刻意練習,逐漸用更快地速度達到頂尖水準。

  更可怕的是,随着商業環境的變化(比如移動網際網路經濟),整個社會正在迅速拉開頂尖水準和二流水準的差距。

  

為什麼你有10年經驗,但成不了專家?

  在過去,如果你羨慕鄰居公司有個一流的銷售員,每個月能拿100W的訂單;不用擔心,你隻需要雇傭10個二流銷售員就完了——反正品質差距可以用數量差距來彌補。

  而現在,如果通過網際網路文案來營銷,1個一流文案所創造的價值,1000個二流文案都無法彌補。

  再比如商業戰略,一個頂尖戰略專家1天創造出來的價值,可能是一個對戰略似是而非的人一輩子都無法創造的。

  當數量越來越難以彌補品質的差距,『頂尖水準的專家』就會變成越來越稀缺的資源。

  是以,通過刻意練習來逐漸成為頂尖水準的專家,就變得越來越重要。

  那麼如何刻意練習?

  假設你現在在從事任何一個領域,同時找到了一系列的教材、任務,如何開始呢?

  1避免自動完成

  自檢問題:你今天的工作,是有意識地刻意提升,還是在自動完成?

  比如一開始學習駕駛的時候,你會去刻意地記憶如何換擋、如何刹車,當遇到情況需要刹車的時候,你就會回憶起刹車的要領(比如既要踩離合,又要踩刹車),并且在頭腦中執行這個要領。

  

為什麼你有10年經驗,但成不了專家?

  然後,随着練習的增加,你做這些事情會越來越熟練。

  直到到了某個時刻,你遇到情況就會立刻刹車——這個動作是自動完成的,你根本意識不到自己是如何刹車的。

  一旦進入了這種『自動完成』的狀态,我們對駕駛技術的改善将會不斷降低并最終停止。

  而真正想要達到專家水準的車手,從來不允許自己進入這種『自動完成』的狀态——每過一個彎,他都會刻意去思考剛剛過彎用了什麼技巧、表現得怎麼樣、應該如何提升。

  

為什麼你有10年經驗,但成不了專家?

  對于每一項工作,大部分人随着熟練程度的提高,都會逐漸進入『自動完成』的狀态。而真正想要成為高水準專家的人卻在極力避免這種狀态。

  比如跟客戶打電話溝通合作,大部分人的做法是:拿起電話,告訴客戶我們的需求和報價。畢竟這件事已經做過了無數次,之前做的也都OK,早就進入了『自動完成』的狀态。

  而優秀的人卻會刻意避免這種『自動完成』,他們最擔心的就是自己『無意識』地完成了這個工作。

  在拿起電話之前,他們可能先問自己:

  上次我做類似的事情,有什麼做的不夠好的地方?

  哦,對了,我表達邏輯有問題,讓客戶半天都不知道我在講什麼。

  還有,我記得上次溝通後我曾遺漏了細節,忘記跟客戶讨論。

  怎麼辦呢?邏輯問題的話,我首先練習『結論先行』這個原則吧(記得上次李叫獸來教育訓練的時候講過),這次先練習一下。

  遺漏細節的問題,記得上次看過一個《清單革命》,我這次就開始練習每次溝通之前列一個任務清單,這樣就不會遺漏了。

  在打電話過程中,他可能變打電話變有意識地去訓練自己的技巧(比如訓練『結論先行』)。

  結束電話,他可能會想一下:剛剛是不是有效訓練了溝通技巧?還有哪些可以繼續提升的?我還用了什麼技巧?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日常工作的所有事情,不論是溝通客戶、改個公關稿件還是寫一段文案,我們總是缺乏動力去超越自身極限,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

  随着經驗的積累,我們隻不過是越來越熟練自己已經可以做到60分的東西,越來越可以自動的維持過去的水準,但是永遠也不可能成為真正的頂尖專家。

  這就是為什麼大部分人在某個崗位上5年之後,就陷入了能力增長的瓶頸——因為他已經做到了60-80分,已經做得比周圍人好,已經可以滿足職位的要求。

  

為什麼你有10年經驗,但成不了專家?

  他們每天就是按照『自動模式』發郵件、溝通電話、管理檔案,很少進一步去精進自己每天的工作。

  但是有的人卻不滿足于這一點,他們在把領域内的事情做到95分的時候,還不允許自己進入『自動完成』狀态,非要刻意學習各種新能力,把它做到96分、97分、98分……即使,這個職位對他的要求隻有80分。

  其實即使職場上最簡單的『發郵件』『溝通電話』都有很多技巧、有很多可以提升的地方。

  比如,上次在跟秋葉老師聊到這個話題,發現秋葉就開發了一個基礎職場技能的課程,針對的就是那些早已被當做『自動完成』的基本職場任務——比如發郵件、溝通電話、檔案管理等。

  這些基礎任務所有人都可以做到60分,但如果你想成為專家,那麼在其他做到60分後進入『自動完成』模式時,你的機會來了——你要做的是精益求精,利用任務刻意練習剛學會的知識,避免自己進入『自動完成』模式。

  2離開舒适區

  自檢問題:你現在正在做的事情,是否離開了你的舒适區域,讓你覺得需要付出額外的學習和努力才能做好?人在面臨任務的時候,心理上有3個區域:

  舒适區——做能力範圍内的事情;

  學習區——稍微高出能力範圍;

  恐慌區——遠超現有能力範圍。

  

為什麼你有10年經驗,但成不了專家?

  而刻意練習,就是想辦法更多地讓自己停留在『學習區』,想辦法尋找難度高出現有水準的工作,或者使用自己仍然不熟練的技巧。

  而長時間停留在舒适區,能力基本上很難成長。

  就足球來說,這就是為什麼一個非常有天賦的足球愛好者,在場上的水準永遠比不上一個接受過專業訓練的足球運動員(即使他天資平庸)——他們長時間停留在舒适區。

  足球愛好者純粹為了樂趣而踢球,他們享受踢球的過程,他們渴望的是下班後去足球場拔腳怒射、排解郁悶。是以他們停留在舒适區,按照自己熟悉的方式,踢着讓自己舒服的足球。

  而優秀的足球運動員可不是這樣,他們經常在不舒服的位置踢不好踢的球,他們被教練要求增加訓練量(比如昨天是10次50米加速沖刺射門,今天要30次50米加速沖刺射門),他們被要求今天專門訓練左腳踢球……

  這一切任務,都不會讓我們舒服,因為很難輕易做到。但這的确是長期提高能力的必要條件——離開舒适區,進入學習區。

  你可能對自己的領域很感興趣(比如你熱愛文案或者熱愛商業分析),但是相信我,在任何一個領域内的刻意練習本身,都毫無任何興趣可言——因為那意味着你需要經常去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情,并且經常遇到失敗、挫折。

  比如,對文案感興趣,有空的時候看看文案書、看看創意文案合集、看看李叫獸寫的文章,這很放松和有趣,但是這和專業的文案練習是兩碼事。

  

為什麼你有10年經驗,但成不了專家?

  在刻意的文案練習中,你找到一個很難完成的任務(比如20字以内解釋清楚産品是什麼,同時解決消費者偏見問題、能夠給讀者記憶力、能夠強化品牌、能夠區分競争對手……)

  為了完成這個『離開舒适區』的任務,你需要用上幾乎所有的文案技巧,比如『巧妙利用基模』、『指向讀者利益』、『建立反差』、『附着在大衆情緒上』、『政策上揚長避短』、『尋找極端且高頻的使用情景』……

  然後經過大量的修改、反思,再比照優秀的文案……

  這絕對沒有任何舒适的享受和輕松的樂趣。

  同樣,對商業分析感興趣,看幾本商業分析的有趣書籍(比如我常推薦的《好戰略壞戰略》),這和我把『揚長避短』『行動協同』等基本原則練到吐,并逼迫自己一天診斷3個困難的商業案例是兩碼事。

  同樣,業餘歌手練習歌曲的時候非常有樂趣和放松,當做排解壓力的方式,這和專業歌手非常緊張和困難地挑戰一個高音是兩碼事。

  任何專業的刻意練習都意味着離開舒适區——學習大量的知識,尋找困難的任務,用着自己不習慣的方式大量訓練。

  3犧牲短期利益

  自檢問題:有多長時間,你沒有為了訓練而犧牲短期績效?

  絕大多數刻意練習,都意味着短期效果的下降——因為你在用自己不熟悉、不舒服的方式做事。

  比如你本來從用筆寫字切換到鍵盤打字,一開始肯定是績效降低的——估計剛開始你一分鐘隻能打5個字。

  

為什麼你有10年經驗,但成不了專家?

  但是持續地練習之後,最終你可以一分鐘打80字,而這是寫字永遠也趕不上的速度。

  是以,如果總是追求短期績效,總是追求這次能夠把活盡快幹完,就很難有刻意練習的機會。

  比如之前我在練習《金字塔原理》中的邏輯表達的那段時間(記得是大二),需要群發一條簡單的會議通知,結果過了一個小時我還沒寫完。

  有人問我怎麼這麼慢。

  我說我在練習邏輯化表達,等下會寫出一個超牛的會議通知。

  然後周圍人不解:這也太費事了吧,按之前的發出去不就行了。

  但是我覺得,即使這次我用很不熟悉的方式(金字塔原理),花了很多時間才能寫一條簡單的會議通知(犧牲了短期利益),但是将來我訓練熟了,就會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品質來完成。

  這就好像學習鍵盤打字一樣。

  這樣訓練的結果就是,現在,我可以用遠超常人的速度,清晰化邏輯化地表達複雜的觀點。

  很多人把精進某種技能當做工作的附加品,在最快做好當下工作的同時順便學習一些掌握一些經驗、技能。

  但是如果想不斷精進自己的能力,成為頂尖專家,你需要在某些時候,把掌握技能當做工作的目标呢,而不僅僅是附加品。

  『既然今天的工作不那麼着急,那麼我今天的主要目标就是利用這些工作來訓練技能,而不是追求最快把工作做完。』

  比如上周『李叫獸圓桌會』結束後,我讓團隊的一名成員整理圓桌會的主要内容(發給客戶用的),然後他很快就整理完發給我。

  結果我發現整個内容提升空間很大——缺乏層次、邏輯,而且寫作不夠清晰。而這其實是文案人的關鍵能力。

  是以我讓他利用未來一周的時間,把這個内容整理到最好,當做自己的訓練。

  從業務角度來講,這是不經濟的,因為這是對客戶的免費内容,本應該最快搞完交差。

  也就是說,這樣的訓練會降低短期績效(速度太慢)。

  但是從能力提升的角度來說,這會讓一個團隊成員利用一個非緊急工作,最大化地學習技巧、提升能力。

  在這種情況下,『訓練技能』變成了工作的全部目标,而不是工作的附屬品。(當然不能所有的工作都這樣做)

  4大量重複性訓練

  自檢問題:你在多大程度上,對某一項能力進行了大量重複性訓練?練習和實戰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對專項能力重複性訓練的程度。

  在實戰中,我們是用到所有的能力來完成一個職責——比如如果你是市場人員,你可能在一天内需要用到構思創意、檢查政策、溝通乙方、撰寫郵件等十幾項能力。

  刻意練習,則往往是在一段時間内集中訓練少數能力——比如你剛學習了『揚長避短』的戰略思維技巧,就要試圖在所有任務中鍛煉該能力。

  而單純的實戰其實并不能持續地提高一個人的能力——沒有一個足球運動員是每天的内容就是參加比賽。

  相反,足球運動員大多數時間做的事情和參加比賽毫無關系,比如一個球員可能會花費一整天的時間練習40米外的右腳任意球;另一個球員可能整周隻是在做小腿力量的訓練。

  而如果所有運動員每次的訓練内容就是各種比賽(踢野球的人就是這麼練的),就無法持續而迅速地提高能力。

  

為什麼你有10年經驗,但成不了專家?

  是以,要想在某些領域刻意聯系并最終成為專家,就需要對某些關鍵技能進行細分,并且進行大量的重複性訓練。

  而不是隻去實戰。

  比如我最近在訓練『用文案指出痛點』的能力,就找來了大量的案例去重複性訓練(包括我自己過去做過的文案和即将要做的文案)。

  然後,我還會專門針對這個内容搞一場教育訓練或者寫一個公衆号,以強化我的單項訓練。5持續地獲得回報

  自檢問題:在我想刻意練習的領域,有哪些方法可以讓我得到回報?

  回報是指任何讓你知道自己現在做的有多好,以及距離理想目标有多遠的方式。

  比如一個練習任意球的足球運動員,回報方式就是看看這一腳下去,能不能直挂死角。

  

為什麼你有10年經驗,但成不了專家?

  沒有回報的練習,就相當于沒有球門,對天射門練任意球一樣——無法通過結果來糾正和診斷自己的學習。

  是以,在你的刻意練習計劃中,一定要加入持續的回報。

  比如為了訓練團隊成員的文案能力,我設計了寫文案的『自檢清單』,清單上分類列出了幾十個文案的基本原則——比如『是否順應了疑問』、『是否開頭創造了缺口』、『是否屬于粘性資訊』等。

  然後其他人隻需要在寫完某個文案之後,按照這些原則去自檢,就可以得到基本的回報。

  『我靠,原來這個文案忘記了創造缺口,怪不得感覺不吸引人』

  除了自我檢查等方式,還有的回報就是提供一定的外部激勵。

  比如設定每周的團隊分享會,讓每個人分享自己寫文案使用的技巧,分享自己本周最得意的一個文案等。(擔心這周自己講不出幹貨?好好練吧!)

  就像前面說的,刻意練習并不是一件輕松有趣的事情,如果缺乏回報和激勵,很少有人能夠長時間堅持下去。

  結語

  為什麼通往傑出和卓越成就的道路非常明确(比如使用刻意練習),但是隻有少數人選擇這樣走下去?因為上面講到的大多數方法,都與我們的本能相違背——比如大腦會自動把熟練工作歸到『自動完成』,而不是繼續刻意提高。

  使用『刻意練習』,就意味着你經常無法輕松地完成工作、無法輕松地讀書,意味着你高度集中精力,意味着你需要不停地思考、總結、回報,并且做自己不習慣、不舒服和反直覺的事情。

  刻意練習是成為頂尖專家的必要條件,如果你做的事情和上面講的沒有關系,你就永遠也成為不了頂尖專家——不論你有多大天賦、多久的經驗和多大的夢想。

  但是一旦你長時間至少在一個領域進行了刻意練習,你最終取得的成果将是非常巨大的,其中包括:

  碾壓并且秒殺你的大部分同行;

  遠超同齡人的遠見卓識;

  不斷接近的偉大成就……

  這就是為什麼傑克韋爾奇可以像傑克韋爾奇一樣管理企業;梅西可以像梅西一樣踢球,二郎可以像二郎一樣做壽司。

  來源:李叫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