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定襄關王廟之謎

作者:考古快遞

定襄關王廟之謎

續八寶

《滄桑》1995年

定襄關王廟,位于定襄縣城北關,是大陸現存最早的武廟,系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它的奇特的建築結構,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堪稱大陸古建築寶庫中的一枚瑰寶。

定襄關王廟之謎

然而,在關于關王廟的考證和研究中,至今仍有許多“謎”并未解開,或者并未解對。現将有關問題論證如下。

一、關于廟建于何時?

我們先來看看有關出版物的記載:

《中國名勝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版):關王廟“在山西定襄縣北關……金泰和八年(1208年)建立”。

《忻州文物》(忻州地區文化局、祈州地區三晉文化研究會1992年編印):“關王廟建于金泰和八年(1208年)。"

《定襄縣志》(中國青年出版社1993年版):“關王廟,在北關,金章宗泰和八年(1208年始建并塑關羽像。”

但金泰和八年的《新創關王廟記》碑記載:“……(前述關羽生平事迹,從略)至于民間往往神事之。襄人銀匠胡汝輯,年七十有五,性好施,特輸己财立塑像于縣北靈顯王廟西庑之别室,以為鄉民香火之地。……時泰和八年歲在戊辰重九日丙午将仕郎趙申記。”由此可見,碑記所謂“新創關王廟”,其實隻是塑了一尊關王像,而塑像之所(即關王廟)卻是早已有之的靈顯王廟的西庑殿。

靈顯王廟,即定襄北關的昭惠靈顯王廟。此處原有《新修昭惠靈顯王廟記》碑,清末已毀,但碑文收錄在清代胡聘之所編《山右石刻叢編》(清光緒二十七年刊本)之中。此碑記載:“昭惠靈顯王神通廣大,神鑒英明,立異功于唐室,進封号于聖宋。……因殿基之北最就高峙,先構紫微大帝殿,高真儀像,崇飾中嚴。然後挾以側堂(即周遭建造側殿),東塑十一曜,西列天地水三官□壽星十二進制辰之像。……宣和五年四月初六日。”

碑文所述,是十厘清楚不過的了:昭惠靈顯王廟建成于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當時建竣的有正殿、東庑殿、西庑殿等。前引《新創關王廟記》所說立塑像的“靈顯王廟西庑之别室”,指的正是此碑文所記列有“天地水三官”暨“壽星十二進制辰之像”的西庑殿。

新版《辭海》對“庑殿”的解釋是:“由四個傾斜的屋面、一條正脊(平脊)和四條斜脊組成,屋角和屋檐向上起翹,屋面略呈彎曲。”而關王廟的建築特點,正與此吻合。這就說明:現今的關王廟,正是原來的昭惠靈顯王廟西庑殿。時間是:宋代建廟,金代塑像,其間相距85年。

二、關王廟何以不稱“關帝廟”?

全國武廟多稱“關帝廟”,如何唯獨定襄武畝稱“關王廟”?這涉及到關羽封号的問題。

關羽作為劉備手下的一員大将,生前并未獲得高位厚爵。隻是在被困曹營時,曹操為了籠絡他,授予他一個“漢壽亭侯”。關羽死後,後主劉禅景耀三年(260年)才追谥他為“壯缪侯”,仍然不過是個“侯”。可是,到了宋代以後,關羽的官運就亨通起來了。先是宋徽宗趙佶封之為“忠惠公”,又于大觀二年(1108年)封之為“武安王”;後有元文宗鐵木爾封之為“顯靈威勇英濟王”。到了明清兩代,關羽更是榮耀至極。先于明神宗萬曆四十二年(1614)被敕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繼于清世祖順治九年(1652)被敕封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定襄關王廟在塑像之時,關羽才剛剛被宋徽宗封了個“王位",自然隻能稱之為"關王廟”。而别處所稱“關帝廟”者,則都是關羽在明清登“帝”以後才建起來的。這也可以看出定襄關王廟曆史的悠久。

三、關王廟的原貌

現在,人們到了定襄北關,看到的隻有一座結構奇特的關王廟,顯得有點孤單。其實這裡原來是一處一進三院、面積廣大、殿宇整齊的大寺院。建國初期,将這裡改建成了定襄中學校,因而除留下一座關王廟外,其餘殿宇都被拆除了。

宋代的昭惠靈顯王廟,建立伊始便具有了相當壯觀的規模。據《新修昭惠靈顯王廟記》載,正殿為紫微大帝殿,"高真儀像,崇飾中嚴”;東庑殿塑日、月、金、木、水、火、土、紫傑、月孛、羅喉、計都等十一位星宿神像;西庑殿塑有天官、地官、水官和南極仙翁(當有十二位)等神像。但記文未明說昭惠靈顯王供于何處。

由于封建最高統治者宗教态度的變化,到了元代後期惠宗至正時(1346—1368),定襄北關的昭惠靈顯王廟被改制為佛寺—一聖壽院,老住戶隻留下了關王爺。明萬曆四十四年

(1616)刊本《定襄縣志》載:“聖壽院,一在城隍廟左;一在北關,舊為昭惠靈顯王廟。”說明那時稱聖壽院已久矣。

到了清代,聖壽院改稱為壽聖寺。康熙五十一年(1712)刊本的《定襄縣志》中,同時出現有“關帝廟,……一在北關聖壽院”和“玉帝廟,一在北關壽聖寺”的記載。而北關自古隻有一寺,且關帝廟(即前關王廟)與玉帝廟均在此寺院内。可見,改名就在此前不久,此時還處于新舊寺名混稱之際。改名之由,大約是因為關羽曾被曹操封為“壽亭侯”,明清又被奉為“聖人”,對關羽極崇敬的定曩人就合“壽”和“聖”作為寺名了。清光緒六年

(1880)刊本的《定襄縣補志》中,見于北關的就隻有“壽聖寺”了,而“聖壽院”也隻有“在城隍廟左”的一處了。這時的關王廟(明清關羽封帝後亦稱關帝廟,1980年山西省文物普查時仍複其名)就成了壽聖寺的配庑了。

明清之際,寺院内還增修了玉帝廟、鐘樓、鼓樓、戲台、山門等。

至建國後拆除關王廟以外殿宇之前,壽聖寺的全貌是這樣的:

北:正殿(俗稱後佛殿)五間,其建築規模較現存的庑殿關王廟雄偉。殿内正中塑釋迦牟尼像,蓮花座,兩側分塑十八羅漢。正殿外兩旁,各有耳廳二間(僧人房間)。正殿之前,有平行的前殿(俗稱前佛殿)五間,建築規模稍遜正殿。殿内正中亦塑釋迦牟尼(較正殿内佛像小些),兩側塑諸多送子神(俗呼豆哥哥、豆姐姐),前後對開門,從佛像背後出,通正殿。前殿兩側,也各有耳廳二間。

東:閻王廟三間,建築結構與現存關王廟相似。殿内正中塑閻君,兩側分塑判官和各色小鬼。秦桧夫婦分跪門内兩側,接受陰間審判,承受世人唾罵。

西:關王廟三間,殿内正中有木雕神閣,台上塑關羽端坐像,紅臉膛,綠戰袍,頭戴漢代武士帽(不是後來關帝戴的帝王冕),“像甚雄偉,凜然如生”。兩側分塑握劍的關平和持刀的周倉。殿壁有彩繪的關羽故事壁畫20餘幅,繪于清嘉慶八年(1803)。殿内東壁有題字雲:“嘉慶八年十月,畫工八十二,每工出錢二百四十文,畫匠梁廷玉。”(後因牆壁頹圯,題字消失,塑像和壁畫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壞。)

南:戲台三間,台下有三條通道,供出入寺院行走。戲台之外是山門三間,有庑廳,中為走道,兩側分塑兩匹戰馬(一紅一黃),并有牽馬武士,裡側又分塑四大天王。山門外上懸“壽聖寺”橫匮,下有兩隻石獅守護廟門。

東北:玉帝廟三間。

東南角:鐘樓。

西南角:鼓樓,

壽聖壽占地總面積26000多平方米,殿宇外周是棗園。

四、附帶說明的幾個問題

1、昭惠靈顯王何許人也?

據宋王溥《五代會要》記載,後晉高祖石敬瑭天福二年(938),敕封唐衛國公李靖為昭惠靈顯王。

李靖,唐初軍事家,京兆三原(今陝西省三原縣)人。宋司馬光《資治通鑒》載:唐太

宗貞觀三年(629)冬十一月,“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出擊突厥”。明年正月,“李靖帥骁騎三千,自馬邑進屯惡陽嶺,夜襲定襄,破之”。後來,李靖因戰功而封衛國公。

需要指出的是,這裡所說的“定襄”,是指隋時雲州定襄郡的治所大利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區清水河縣境)。因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已分忻州秀容複置定襄縣(即今山西省定襄縣,東漢置縣,隋時并入秀容),是以唐初稱隋之大利城為北定襄城。李靖統帥三千騎兵,從馬邑(在今朔州市)出發,經惡陽嶺(在今大同市西北),北擊突厥,所破之城,當為北定襄城。宋代時,大概因為地名相同的緣故,定襄人有意地或附會地把破北定襄城的李靖請到了本縣,傾資出力,在北關修建豪華廟宇,把他供祀起來了。

2、昭惠靈顯王廟是何種宗教範疇的廟宇?

從其各殿所塑星宿諸神來看,昭惠靈顯王當屬道教範疇。宋代時,封建最高統治者十分崇信道教,宋真宗趙恒就冊封道教鼻祖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到了宋徽宗趙佶時,更是專崇道教,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凡有關道教的疏章,他都用此尊号簽批,并且下令天下都要修建道教宮觀。在這種道教獨尊的大氣侯下,定襄北關的昭惠靈顯王廟拔地而起了。

再從《新修昭惠靈顯王記》署名者來看,其職銜中多加有“神罥玉清萬壽宮”字樣。據《宋史·徽宗記》載,政和七年(1117)二月,改京城天甯萬壽觀為神胥玉清萬壽宮。碑記署名以“神霄玉清萬壽宮”入銜,也足見昭惠靈顯王廟是崇道的産物。

到了元代,最高統治者特别尊崇佛教。忽必烈就抛棄了原奉薩滿教,改信了佛教,使得佛教在全國的勢力越來越大。也就是在這種潮流下,昭惠靈顯王廟一變而為聖壽院,其宗教範疇就屬于佛教了。

3、關王廟建築在曆代重修中有無改變?

據有關碑記,關王廟(或昭惠靈顯王廟)在元、明、清曆代都進行過重建、重修。但都是一些表面維修工程。

元至正六年(1345)《重建昭惠靈顯王廟記》碑載,工程内容為“彩繪靈儀,朱綠窗戶,金碧榱(cui,椽),題丹其楹,垩其壁,凳(zhòu,用磚砌)其陛”。如此而已。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重修關王廟記》碑載,工程内容為“崇(修飾)厥(其)台基,腐者易之,仆者起之,塵埋污潰者刷滌而新之”,以及“遺像彩繪”。亦不過如此。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的重修,則更為簡單,隻維修了土坯牆。

可見,定襄關王廟在曆代的重修中,其主體木結構并未改變。這就使得一座宋代建築至今保持了它的原貌,為大陸古建築科學研究提供了價值極高的實物資料。

溫馨說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傳遞全國各縣考古成果,不作為任何商業目的,轉載請注明出處。我們敬重和感謝原創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無法查獲作者所緻,敬請原作者諒解!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将及時糾正删除。圖文編輯校對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敬請讀者批評指正,我們将及時糾正修改。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