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定襄縣五仙山白佛堂的明代石窟

作者:考古快遞

定襄縣五仙山白佛堂的明代石窟

任青田

《忻州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

忻州市博物館,山西 忻州 034000)

摘要:自佛堂石窟開鑿時代确切,儲存完整,展現了明代中晚期民間的雕造風格。白佛堂石窟,無論雕刻技法,還是所蘊涵的宗教内容,對石窟寺考古、宗教信仰和雕塑藝術的研究都是極好的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關鍵詞:明代:石窟;白佛堂

中圖分類号:K879.2

文獻辨別碼:A

文章編号:1671-14912003)06-0041-02

白佛堂石窟位于定襄縣河邊鎮繼成村東南的五仙山中,東與五台縣接壤,距縣城約20公裡,是一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機關。五仙山又稱雷轟尖山,屬于忻定盆地東緣的系舟山系。這裡山巒疊翠、草木幽香,景色十分秀美。白佛堂就掩映在這青山綠蔭之間,清靜雅緻,勝似仙境。

一、曆史沿革

自佛堂整個寺院始建年代不詳。據寺内現存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仟鑿石殿碑記》載:“……古曰福田寺。□宋宣和間,有造碧玉像者,因名為自佛堂也。及金泰和甲子公元1204年),有僧悟真重新堂宇,完整三教聖賢……大明朝數百年來,殿堂玉容鹹夷摧毀廢口。而口想因兵火之後,煨燼無餘,唯存古碼故基而矣……"由此可見,白佛堂的始建年代應在宋宣和以前,并且此前也不叫白佛堂,而稱福田寺。待到金泰和甲子年,又有僧人悟真主持修建了部分殿宇,完整了三教。這裡所指的三教,當指釋、道、儒三教。說明這時的自佛堂已經有一定的規模了。然而經過數百年的兵火戰亂,到明嘉靖年間,白佛堂卻變成了一片廢墟。

嘉靖十四年乙未公元1535年),有白佛堂僧人如秀建議曰:吾思世之堅者,莫過于石也。不若于斯維石嚴嚴之上,鑿一廣殿,豈不與乾坤而并久者耶!”接着如秀因谒于青石裡巧慧善士……”普士巧慧答:确加肯力,固無不成……”于是如秀愈堅其志,廣招能工巧匠,開始鑿造。工程浩大,曆時九載,始告竣工,此時已是“嘉靖二十有二年癸卯春”了(奸鑿石殿碑記》)。

另據大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外修百佛堂龍王殿碑記》載:……迨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大遭兵變,群寇聚伏于此,石殿佛像如故,門□殘毀無存。過而至其前者,每不勝□落之感矣!幸有善人崔可元者,于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發願修整,苦志募化,先補正殿角扇三間,彩畫油漆,複建東殿雕妝。"又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版定襄縣志》載:縣治東北三十五裡,山開一石洞。石佛一堂,天造不由人工。”說明至此時白佛堂石殿沒有遭受大的沖擊和變故。

此後,白佛堂也是曆盡滄桑,幾經重修,但是石殿隻是修補隔扇、重新彩繪,一直沒有進行過大的改動。整個寺院最後一次修繕工程是1994年由繼成村村民自發組織、多方籌資完成的。

二、總體概況

白佛堂地處五仙山主峰南側半山腰,總平面依山勢呈東西向不規則長方形,占地面積約3715平方米。主殿自佛石殿位于寺中部,開鑿在千仞絕壁上,坐北向南:東側有伽藍殿、龍王殿、山門及僧侶房,西側有觀音殿和藥王殿。整體平面布局并不規整,而是因地制宜,随山勢而建。除石殿外,其餘廟宇均為晚期木結建構築。此外,石殿東側還有一天然溶洞,曰堅水洞”。……洞室之罅,□泉涓滴;取一勺之水,亦能救早……”(奸鑿石殿碑記》):……堂左有寒泉焉,不溢不涸,此則百佛堂之大觀也……”大清康熙三十年卦修百佛堂龍王廟碑記》)。相傳此水可治風火眼疾,一洗即愈,頗有奇效。

三、石殿雕造特點白佛石殿内外全部為仿木結建構築式樣,面闊三間,9.6米:進深兩間,6.6米圖1)。平面呈長方形,以檐柱分為前廊後室,廊室之間石檻上裝有木隔扇。台基高出寺院地面2.4米,明間壘砌石條台階。平面立有廊柱和檐柱各四根,兩山廊柱和檐柱雕出一半,柱高均為2.8米。明間的兩廊柱為圓形,分别雕有一蟠龍,形态生動、活靈活現:其餘六柱均為八角柱。廊柱上裝有雲形雀替,廊柱之間用額枋互相聯系。柱頭上蓋平闆枋,平闆枋上置有柱頭科和平身科,均為五踩雙翹無昂計心造,外拽廂踩做成雲形,并且雲紋連結互相鬥拱,兩山柱頭鬥拱均雕出一半。鬥拱上面為螞蚱頭和挑尖梁頭,拱眼壁上雕有六尊束腰仰覆蓮座小坐佛。窟檐施有貓頭、滴水、檐椽、飛子圖2)。所有構件精雕細琢,制作較為規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如橫拱扁長。

定襄縣五仙山白佛堂的明代石窟
定襄縣五仙山白佛堂的明代石窟

石殿前廊後室頂、壁平直。後室中央設方形佛壇,壇上镌造千葉寶蓮佛坐像一尊(仟鑿石殿碑記》)圖3),左右分立兩脅侍菩薩後期補塑泥像)。兩山及後壁兩側也鑿有佛壇,佛壇正面開有壺門,内陰刻各類紋飾,内容模糊不清,難以辨識:佛壇上部雕造仿木結構神龛,龛内置十四尊造像,根據其造型及服飾等特點推測:兩山臨門邊上的一男一女造像可能為開鑿石窟的施主,其餘的可能為十二緣覺。後壁中央開有門框及半掩闆門,凸雕一側身探出的小僧,其面部飽滿,兩耳垂肩,眯着雙眼,略帶微笑;身着交領袈裟,腰系帶結,右手提壺置于腹下部,右腿邁出門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是殿内雕刻最傳神的一景圖4)。這種僧人半掩門”形式取材于宋金時期流行的婦人半掩門"題材,給人以有後院延伸之感。

定襄縣五仙山白佛堂的明代石窟
定襄縣五仙山白佛堂的明代石窟

石殿天花距地面2.8米,主尊佛像上部為八角形藻井,四周素平。藻井頂部中心雕有蓮花,蓮瓣方圓淺刻八卦符号與佛舍利塔、法輪、寶瓶等各種佛教吉祥物相間的圖案,這是當時最為流行的一種作法,展現了佛、道相融的特點:頂部以下疊澀的兩層井壁周圍,及藻井鬥拱與鬥拱之間的拱眼壁上均雕有尖拱形火焰眉龛小佛坐像。整個藻井造型别緻,富麗堂皇。

整個石殿除隔扇、門及後期補塑的兩脅侍菩薩外,全部由石雕而成,渾然一體,巧奪天工。殿内共雕有各種佛造像約百餘尊,故曆史上白佛堂亦稱百佛堂。至于石殿内外所施彩繪,皆為後期所為,這裡不作詳解。

小結:白佛堂石窟開鑿時代确切,儲存完整,展現了明代中晚期民間的雕造風格。按照中國石窟寺考古的分區分期方法分析,它屬于中原北方地區第四期的佛壇窟。盡管它的時代較晚,規模也不大;但無論其雕刻技法,還是所蘊涵的宗教内容,對石窟寺考古、宗教信仰和雕塑藝術的研究都是極好的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溫馨說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傳遞全國各縣考古成果,不作為任何商業目的,轉載請注明出處。我們敬重和感謝原創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無法查獲作者所緻,敬請原作者諒解!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将及時糾正删除。圖文編輯校對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敬請讀者批評指正,我們将及時糾正修改。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