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聞資訊傳播的新平台——微網誌初探

[摘要]微網誌,作為網際網路web2.0時代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其誕生之日起,就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由于其在資訊傳播上的優勢和特點,一些傳統新聞媒體紛紛涉足微網誌這一新型傳播領域,不僅帶來了新聞傳播的新格局,也帶來了新聞采編方式的改變,在媒介融合的大趨勢下,有必要對微網誌這一産品進行深一步的認識。本文将在微網誌的曆史與現狀,資訊傳播特點,微網誌對傳統新聞媒介的意義這三方面做一番探究。

  [關鍵詞]傳統媒體 微網誌 新聞傳播 媒介融合

  

  一、微網誌曆史與現狀

  微網誌(Micro-blogging,Microlog),微型部落格的簡稱。他允許使用者通過登陸網頁、手機短資訊、電子郵件和即時聊天軟體等手段以個人部落格的方式随時随地釋出資訊文本(140個字元,70個漢字左右)。

  微網誌這一網絡産品源于web2.0時代美國的一個網站。它源于美國廣播公司odeo為其雇員使用手機短信通過web中繼釋出資訊來與小組進行交流溝通的内部服務。2007年推特從原來的公司獨立出來并成立了獨立營運的公司,并一炮而紅,成為微網誌的代表性網站。2009年7月29日,推特把首頁那句“你在做什麼?”改做“分享和發現世界各處正在發生的事。”這次改變象征着推特已經不僅僅滿足于做一個人際溝通工具,推特的營運者們發現了微網誌這個平台的強大力量,作為一種傳播媒介,它資訊源豐富、傳播速度快、擴張力度強、影響力大,正在帶來一種新的媒體格局。特别是它的資訊傳播方式,既不同于傳統媒體的線性傳播,也不同于網絡媒體的網狀傳播,它是一種裂變傳播。這種傳播形态的傳播速度之迅捷、傳播密度之深密,傳播方式之便利,遠非以往的媒介所能比拟。由于其巨大影響,“微網誌”入選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新版《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中。

  微網誌本在的目的就是資訊的釋出與共享,而釋出平台拓展的多樣化、便利化,更增加了其在資訊傳播方面的影響力。目前國際間著名的微部落格網站有Twitter、Jaiku、Plurk。受其在國外的迅速發展壯大的刺激,微網誌網站在國内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使用者覆寫人數超過萬人的微網誌營運商接近20家。根據騰訊科技2010年1月25日推出的《2010全球微部落格排行榜》顯示,國内目前有影響力的微網誌産品有嘀咕、新浪微網誌、百度貼吧、做啥、同學網、9911和雅虎meme七家。傳播學大師麥克盧漢認為:“媒介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也是區分不同社會形态的标志,每一種新媒介的産生與運用,宣告我們進入了一個新時代。”以微網誌的發展情況來看,相比于社交網站,它越來越像一個新聞媒體了,而随着微網誌發展壯大,也帶來了新聞傳播的新格局。

  二、微網誌的資訊傳播特點

  第一,微網誌上資訊傳播速度快、擴張範圍廣。時效性是新聞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新聞報道的一個重要核心,是新聞的生命力所在。當幾乎所有新聞媒體都在“快”上投入資源和技術,開展激烈競争時,微網誌卻異軍突起,通過其第一時間傳播消息引起了世人的關注。當一個新聞事件發生後,微網誌作為一個跨媒體的傳播工具,使用者通過網絡和手機等終端不僅能夠在當日,而且能夠緊緊在數小時,甚至是幾分鐘内就能将新聞事件會播發出去。是以,微網誌的使用者隻要在事件的現場,就能夠随時對現場情況進行“直播”,與傳統的媒體相比,不僅在一般的新鮮事、有趣事的報道上,尤其是在對待突發事件的報道上,微部落格有着巨大優勢,而報紙作為傳統媒體,往往是第二天才能報道這方面的訊息,明顯滞後于微網誌這些新媒體。可以說微網誌的出現,改變了新聞報道重大或者突發事件的生态環境。據《第一财經日報》報道,2009年12月19日台灣花蓮外海發生6.8級地震,台灣台中的蕭姗姗通過微網誌釋出了一條消息:地震@@!好強>_<!成為全球播報這次地震最早的消息,比台灣的中新社快10分鐘。在孟買襲擊、美國墜機、央視附屬文化中心着火、新疆“7•5”等事件中,微網誌也都先于傳統媒體進行了突發新聞的報道,其快速傳播資訊的力量得以凸顯。央視主持人張羽2009年11月22日在他的微網誌中評論說:“在微網誌世界,每個人都是資訊源,每個人都是釋出者,資訊以滾雪球的方式迅速傳播,電視新聞資訊在速度和廣度上徹底OUT了。”不曾掌握公共話語權的老百姓正在借助微網誌這種不正式的媒體,某種程度上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公共話語權,可以說人人都是記者,這種平民新聞報道能比專職新聞記者更加快速、更加接近實時。

  第二,微網誌上資訊釋出者的可信度高。相對于網絡上各種管道釋出的各類消息,微網誌上釋出的新聞資訊擁有更高的可信度。微網誌上的傳播是一種基于社交的人際網絡傳播,這種人際網絡有兩種,一是既有人際網絡在微網誌上的延伸;一是基于資訊需求而産生的人際聯系。是以,微網誌使用者通常關注的是他的朋友、熟悉的人,或者是名人,是以微網誌就像一個實名制部落格,而資訊的流動完全由使用者主導,使用者可以自由選擇他認為可信的人釋出的資訊,并進行轉發,進而形成新聞熱點,除了普通使用者在微網誌上釋出突發事件、記錄生活,更有不少名人還在微網誌上釋出自己的資訊。2009年9月,李開複通過新浪微網誌最先對外公布了自己辭去Google職務的消息。2009年10月9日,《财經》新聞發言人張立晖通過微網誌宣布,《财經》原主編胡舒立已經遞交辭職報告并獲準許。這些消息被各大媒體引用釋出。新浪部落格副總編孟波說微網誌在某種意義上是“永不閉幕的新聞釋出會”。是以,在網絡實名制尚未建立健全的網絡大環境下,相較于網絡媒體和網絡論壇釋出的匿名資訊而言,微網誌在新聞資訊的來源上更為可靠。

  第三,容易形成輿論環境,制造新聞熱點。微網誌的開放性決定了從個人釋出資訊的那一刻起,就成為了公共媒體的一部分,作為一個存在于複雜人際網絡中的資訊源,每個微網誌在資訊釋出、接受、轉發等行為中實際上已經參與了傳播内容的建設和傳播。由于傳播的快速和便捷,微網誌的影響力從美國總統選舉、伊朗綠色革命、丹佛飛機脫離跑道事件、印度孟買連環恐怖襲擊事件、到邁克爾•傑克遜逝世都有不俗的展現。進一步說,當大多數人關注某一事件,尤其是涉及到公共利益的突發事件時,微網誌能夠起到建立訊息警報,搜集、整理的作用。根據沃爾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的公共輿論理論,個體意見與公共意見的互為轉化是個始終存在的動态過程,當越多的人關注這一事件時,時間的重要性就會漸漸浮現。在網際網路時代,虛拟環境正在成為真實生活的一部分,網際網路使用者是有參與公共領域生活的意識和熱情的活躍分子,而網絡能讓公民有條件表達意見,實作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從轟動一時的“周正龍僞造華南虎照片事件”到再到“昆明市螺蛳灣批發市場的群體性事件”中網絡輿論引發出的公共事務的讨論,意味着微網誌在公民社會建設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微網誌作為一種新興的傳播工具必然會加快推動公民報道的程序,由于在資訊傳播上的便捷與網狀傳播,得以在多次的突發事件、重大事件的傳播與讨論中表現出了其巨大的聚合能量,微部落格對涉及公衆利益事件尤其是重大的突發事件的報道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新聞報道突發事件的生态環境。

  三、微網誌對傳統新聞媒介的意義

  1.微網誌為傳統新聞媒體提供新鮮和可靠的新聞資訊

  傳統媒體獲得資訊的管道一般是分布在各地的通訊社、記者、有關部門的宣傳口、其他媒體從業者,或者依靠提供線索的熱心群衆,這造成了資訊源過于單一和被動。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微網誌像個新聞場,有其天然優勢,在web2.0時代,依靠其網聚的強大人際關系網絡,能為傳統新聞媒體提供了海量的新聞資訊和線索。隻需經過核實、查證程式(傳統管道獲得的資訊也需要對其真實性進行驗證),微網誌會成為一個更友善、快捷、安全的資訊擷取管道。

遍布世界各地的微網誌使用者,能為新聞媒體提供了友善的新聞線索。一般來說,最先知道突發事件消息的人一定是在現場的人,而不是任何新聞機構。而微網誌的出現使得新聞報道的門檻進一步降低,其便捷和多手段的資訊釋出機制能夠讓任何人實時地在網際網路中進行直播,發出自己的聲音。例如,2009年6月,在宣稱伊朗總統大選舞弊之後,由于政府封鎖了一些通訊管道,伊朗人就利用Twitter作為與外界通信和溝通的工具傳播騷亂資訊,并被BBC和NPR等新聞媒體捕捉到得以向全世界播報。各種名人微網誌也是新聞媒體擷取相關新鮮資訊的寵兒。美國總統奧巴馬、NBA球星奧尼爾、谷歌大中華區前總裁李開複等在Twitter上都有開設帳号。國内的新浪微網誌更是将名人開博這一傳統繼承發展了下來,姚晨、韓寒等名人紛紛在新浪微網誌安家。傳統媒體更是從名人微網誌這一新聞源上捕捉、挖掘有價值的新聞,對有價值的新聞進行後續的深度報道,使一條新聞的價值擴大化。2009年9月4日,李開複在其微網誌上發了一條消息:再見,谷歌。其離開谷歌創辦創新工廠的消息通過微網誌一條一條的公之于衆,激起了媒體持續追蹤報到的熱潮。正因如此,微網誌應該成為新聞媒體監控和跟蹤突發消息的重要平台。

  2.新聞媒體以微網誌為平台釋出新聞

  一些傳統媒體看到了微網誌的力量,紛紛将微網誌作為自身推廣和溝通的平台,在微部落格上提供内容連結,釋出新聞摘要,促進發行量和銷售,提升影響力,微部落格成為傳統媒體新聞傳播的一個新的平台。易于接受新鮮事物的網絡使用者們也對媒體的這一做法表示歡迎并作出了積極回應,《紐約時報》在Twitter上的官方網站有90多萬關注者,在英國,有134家一線雜志都開辟了Twitter賬号。在國内,擁有大量閱聽人的新聞媒體,如《羊城晚報》、《國際先驅導報》、《南方周末》、《新周刊》、《中國新聞周刊》乃至新浪的财經、CCTV體育頻道等,都相繼開辟官方微網誌,在新浪微網誌上開通微部落格的媒介機構超過40家,涵蓋了報紙雜志、電視台、網站等各類媒介形式,在網上開微網誌已經不再是個人使用者的獨享。《羊城晚報》在新浪上的微網誌以新聞為主,不僅有當日晚報的内容導讀,還有很多知名記者、編輯釋出的及時消息。讀者可通過微網誌與編輯、記者互動,甚至可以通過微網誌報料;湖南衛視微網誌則以各種資訊為主,公布各類節目的播出時間、收視率等等,同時還有很多活動的說明。這些傳統的媒體主要是通過三種方式與廣大閱聽人見面的。一是在其官方微網誌上有的以“标題+連結”的形式釋出本媒體新出爐的新聞産品;二是釋出其原有新聞資訊的精煉加工版;三是利用微網誌及時跟進、報道活動的進展情況,營造現場感。雖然目前微網誌在我國發展時間不長,某些傳統媒體對微網誌的使用還在摸索嘗試階段,但是也反映了在新媒體時代的格局下,傳統媒體也能在微網誌這種新媒體上找到自己的存在方式。

  3.微網誌促進傳統媒體采編方法創新

  突破傳統的采訪編輯形式。微部落格可以豐富傳統媒體采訪的手段。傳統采訪情況下,記者要根據不同采訪内容和對象,留心選擇恰當的采訪地點進行現場采訪,利用微網誌,記者隻要擁有一部電腦或者手機,跟受訪者約好,就可以随時随地進行采訪,而且微網誌140個字元的容量也足夠準确而清晰地提問和回答。微網誌采訪的優點除了友善突破空間的限制,還在于在沒有錄音、筆錄等鄭重采訪行為的場合,不會使被訪者感到緊張,便于使受訪者暢所欲言,還因為微網誌的内容釋出上網,有據可查,不擔心内容丢失,而采訪對象也會顧慮到自己所發表言論的公開性,在回答問題時會更加負責。通過微網誌進行采訪最具轟動效應的是美國廣播公司2009年3月采訪前美國總統候選人麥凱恩,問題都通過Twitter發出,這種新型采訪方式引起了巨大的讨論,在看到微網誌的巨大傳播效果後,微網誌成為了美國大選兩大陣營的必争之地。

  綜上所述,微網誌不是傳統媒體的發展的障礙,而是其媒體轉型和媒介融合的機遇。目前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媒介融合是大勢所趨不可阻擋,微網誌的發展前景更讓我們更清晰地看到媒介融合的方向與道路。傳統媒體應在繼承發揚其傳統優勢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尋求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基于微網誌的傳播特點及技術優勢,充分利用好自身的社會資源、人力資源、社會公信力、社會影響力,在微網誌平台上占據新聞傳播領域的主流地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