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東孤兒-庫爾德人近現代史(一)

作者:軍魔谷
中東孤兒-庫爾德人近現代史(一)

稍關心點國際時政的同學,經常聽見“庫爾德人”這個民族,不管是伊拉克還是伊朗土耳其,始終對這個族群有着各種愛恨情仇。庫爾德人的曆史還是很長的,要說清楚現在的時事,隻要從其曆史說起。那麼,這個庫爾德人到底是怎麼回事,是怎麼到如今的狀況的,他們的近現代史如何,軍魔菌今天開一個新坑,來說一說。

庫族古代史簡述

庫爾德人自古就是個遊牧民族,遊走在中東各個地區之間,他們和其他中東地區民族一樣,是個古老的民族,其起源有多種說法,但是庫族人自己比較認同的觀點是古米底亞人和波斯人進行民族融合後的民族。

中東孤兒-庫爾德人近現代史(一)

現代庫爾德婦女典型服飾

庫爾德人在7世紀,由于曾被阿拉伯人征服,是以随之信奉了伊斯蘭教,直至今天。盡管在12~13世紀短暫的由薩拉丁建立了一個阿尤布王朝,使庫爾德人的輝煌達到頂峰,(薩拉丁對外宣稱自己是穆斯林,從不強調其庫爾德人屬性)但是沒過多久,庫爾德人又再次不斷地被蒙古人、波斯人等不同民族征服、驅趕,一直到了19世紀,庫爾德人大部分被納入了奧斯曼帝國的版圖,其餘的分散在了現在的伊朗的不同區域。

奧斯曼帝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是一個龐大的帝國,當時所有庫爾德人聚集區都在其統治範圍之内,分屬不同的行政管轄區。奧斯曼帝國人口有個特點,就是占少數的,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人是統治者,統治着人口衆多,信仰不同的廣大群眾。其中包括信奉基督教的希臘人、亞美尼亞人等,信奉伊斯蘭教的庫爾德人。相同信仰宗教的人容易走到一起,是以庫爾德人在突厥人的優撫下,小日子過得不錯。

中東孤兒-庫爾德人近現代史(一)

薩拉丁(1130~1193)畫作。為了上司穆斯林,他始終避談自己的庫爾德人身份,但其統治階級有大量的庫爾德人

此刻,庫爾德人一直認為自己是穆斯林的一份子,是一個民族,對國家概念比較淡漠,也從來沒有單獨建國的想法。

奧斯曼帝國的庫爾德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奧斯曼帝國的前線如火如荼,後院也開始起火。1915年,奧斯曼境内的亞美尼亞人,被奧斯曼統治者認為其夥同俄國人,造成了奧軍在前線戰場上失利,把責任統統歸咎于他們,對他們實施壓迫。亞美尼亞人忍不了了,舉行了大規模的起義。

奧斯曼帝國為了徹底解決這些不聽話的“異教徒”,決定對安納托利亞半島上的亞美尼亞人實行“種族清洗”。而負責這次行動的,就是庫爾德人、内政部長塔拉克。

這場被史上稱為“亞美尼亞大屠殺”的事件開始于1915年4月24日,先是650名亞美尼亞的知識分子和各政界的顯要人物被秘密處決。随後擴大到軍隊中,他們把亞美尼亞裔的軍官和士兵甄别出來槍決。到了5月底,庫爾德騎兵開始對安納托利亞半島上的普通亞美尼亞群眾開始無差别清洗。

中東孤兒-庫爾德人近現代史(一)

亞美尼亞大屠殺中駭人一幕,少女被綁在十字架上

庫爾德騎兵還将亞美尼亞人集中運到叙利亞和伊拉克中部的美索不達米亞沙漠地帶。由于運輸時用的是悶罐車,一路被悶死了很多人殘存下來的70萬亞美尼亞人分散到了沙漠中的集中營裡,任其自生自滅。

“亞美尼亞大屠殺”死亡人數一直沒有非常确切的資料,學者們普遍認為死亡100萬~150萬人。雖然這次屠殺是由奧斯曼帝國統治者發起的行為,但是執行者卻是庫爾德人,是以事件,亞美尼亞人與庫爾德人結下了血海深仇,至今在國際政治舞台上,這兩族是以事互相攻伐。而奧斯曼帝國把驅逐亞美尼亞人後留出來的土地,“獎賞”給了庫爾德人,庫爾德人終于得以離開世代居住的山區,進入了平原地帶。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斯曼帝國戰敗,被迫接受了協約國提出的《色佛爾條約》。協約國為了得到庫爾德人的支援,條約中有一條,允許庫爾德人可以獨立建國。奧斯曼帝國面臨屬地被協約國(主要是英國)分化占領的局面,此時被現代土耳其人譽為“國父”的凱末爾,上司國民軍抵抗來自協約國的占領。鬥争是殘酷的,協約國鎮壓也很累,他們想了一招。

中東孤兒-庫爾德人近現代史(一)

土耳其“國父”凱末爾,以一己之力推動了土耳其的世俗化,奠定現代土耳其的基礎

協定國派人慫恿庫爾德人、奧斯曼帝國軍官伊赫薩·努裡,從凱末爾軍隊内部瓦解他們,再次強調之前的條約,許諾事成之後,給他們一塊3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建立自己的國家“庫爾德斯坦”。

令協約國沒想到的是,即使有這麼大的誘惑,伊赫薩·努裡卻拒絕合作,堅定的與凱末爾站在一起。1922年土耳其擊敗協約國,取得了獨立戰争的勝利,《色佛爾條約》也被廢除,庫爾德人獨立建國的希望也随之消散。庫爾德人的舉動卻赢得一點點凱末爾的尊重。為什麼說隻是一點點的尊重呢?先按下不表。

1923年土耳其成立共和國,與協約國重新簽訂了《洛桑條約》,大部分的庫爾德聚居區留在了土耳其。而剩下的那部分庫爾德人世代居住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早在1921年時,就被英國人強行劃分進了伊拉克和叙利亞。他們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眼饞這塊地區摩蘇爾和基爾庫克的兩座大型油田,要緊緊抓在自己手裡。

奧斯曼帝國的庫爾德人,就此被配置設定到了土耳其、伊拉克、伊拉克三個國家。再加上之前有部分在伊朗,是以就形成了現在庫爾德人主要分散在四個國家的局面。

中東孤兒-庫爾德人近現代史(一)

二十世紀20年代庫爾德人分布圖

一戰後庫爾德人建國的努力

“阿拉拉特共和國”

上文提到在土耳其建國過程中,庫爾德人起到了輔助作用,赢得了凱末爾的一點點的尊重,但是凱末爾在各方面都是試圖走西方的世俗化道路,否認民族主義,他試圖擺脫阿拉伯文化和波斯文化的影響。凱末爾廢除哈裡發制度,取消伊斯蘭教的國教地位,引進了西方的政治制度,實施資産階級改革。凱末爾根本不承認庫爾德族是個民族,而是稱其為“山地土耳其人。”,這招招都在動搖着庫爾德人的根基。

庫爾德人占土耳其共和國人口的20%多,但是沒有得到應有地位,于是土耳其的庫爾德人在建國後的10多年内,多次起義。其中較大的有1925年的謝赫-賽義德大起義和1927到1931年的伊赫薩·努裡上司的起義,篇幅有限,就來說說1927年的起義。

1927年10月,伊赫薩·努裡上司的庫爾德人與他的“盟友”凱末爾徹底決裂,他加入了由庫爾德人組成的科伊本黨,在阿拉拉特山區公開與凱末爾的安卡拉政府對立。他的影響力較大,被科伊本黨提拔為“帕夏”(意為總督、高管),同時擔任庫爾德武裝總司令。他們打出了“阿拉拉特共和國”的旗号,試圖分割土耳其領土的55%獨立建國。

中東孤兒-庫爾德人近現代史(一)

阿拉拉特共和國旗幟

凱末爾這怎麼可能忍得了分裂國家的行為呢,于是出動了6.6萬人的大軍,攻打庫爾德人聚集區。庫爾德人一向在戰鬥中成長,善于打仗,是以雙方打的都很慘烈,土耳其正面戰場一時無法取勝。

凱末爾向伊朗國王禮薩汗求助,希望借道伊朗,繞到庫爾德人側後方對他們實施襲擊。禮薩汗為了對本國庫爾德人起震懾作用,防止兩國庫爾德人的聯合,同意了凱末爾借道的要求。不僅如此,他還加派了3萬的伊朗軍隊封鎖伊土邊境,圍堵庫爾德武裝,以防他們逃往伊朗。

中東孤兒-庫爾德人近現代史(一)

伊赫薩·努裡帕夏與部分庫爾德上司人

1930年土耳其軍隊出動了大批轟炸機,對阿拉拉特山區進行狂轟濫炸,同時配合地面部隊的進攻,徹底打敗了“阿拉拉特共和國”,伊赫薩·努裡帕夏逃往伊朗,後被伊朗長期監視居住。此次建國的努力,讓庫爾德人付出了上萬人被殺害,幾十萬人離境逃往周邊國家的沉重代價。

“馬哈巴德共和國”

二戰開始後,随着整個歐洲和中東地區被軸心國攪的天翻地覆,庫爾德人的獨立運動又活躍起來。

(未完待續)

感謝各位觀衆老爺看到這裡,歡迎點贊、關注、收藏,三連“軍魔谷”微信公衆号及同名今日頭條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