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三老塑像、封龍山讀書洞。
話說金末元初,蒙古憲宗元年,公元1251年,河北籍著名數學家李冶結束了流亡生活,從山西東歸,在元氏、獲鹿兩縣的封龍山下,在張德輝和元好問等人及鄉民的支援下,重修講堂,重振封龍書院,于是封龍山留下了“龍山三老”的佳話。
那麼,李冶、元好問、張德輝三人,應該稱為“封龍三老”還是“龍山三老”呢?換句話說,“封龍三老”、“龍山三老”哪個更正确呢?
請看元代張之翰撰《西岩集》卷八,《敬齋先生壽(二首)》
其一
學海波瀾接性天,兩朝誰不讓文權。
四賢台上無餘字,三老山中隻此仙。
身健宛如辭院日,眼明重見渡江年。
天教上壽非無意,混一車書要正傳。
其二
四海聲華李谪仙,老來風骨愈飄然。
授經近似伏生歲,書亥過于绛老年。
九轉丹砂休漫語,一篇胎息是真傳。
請看龍首峰頭月,常向中秋席上圓。
張之翰(1243~1296),字周卿,晚年号西岩老人,河北邯鄲人。曾任翰林侍講學士、知松江府事,著有《西岩集》。敬齋,指李冶。“三老山中隻此仙”詩句:作者自注:“平定有四賢堂,又先生有封龍三老會。”“封龍三老會”,這是李冶、元好問、張德輝三人成立詩社“”封龍三老會”的曆史記載,也是“封龍三老”的最早出處。
那麼,“龍山三老”一詞又是如何出籠的呢?
(元)蘇天爵撰《元朝名臣事略》卷十《宣慰張公》:“屢與遺老敬齋遊封龍山,時人目為龍山三老雲(行狀)。”
蘇天爵(1294-1352年),字伯修,号滋溪先生,真定(今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人,元代文學家,史學家、理學家。由其生平即可看出,《元朝名臣事略》包括《張德輝行狀》關于“龍山三老”的記載,都要比張之翰《西岩集》關于“封龍三老”的記載晚若幹年了。至于後來的明、清古籍名曰“龍山三老”也就更不難了解了。
(明)宋濂撰《元史 張德輝傳》:“德輝,性不喜嬉笑,與元裕,李冶遊封龍山,時人号為龍山三老雲”。
再來看,“龍山三老”的古籍記載,
(清)《禦訂全金詩增補中州集》卷六十四,元好問《遊龍山》:“遺山遊神川,與李冶、張德輝結吟社,稱龍山三老。”
(清)《山西通志》卷二百三十:“張德輝、元裕之、李冶遊封龍山,時人号為龍山三老(元詩序)”。
“封龍三老”的名号始于哪一年?
(清)吳士玉撰《》禦定子史精華》卷六十四:“龍山三老,《元史 張德輝傳》:至元五年,請老與元裕】李冶遊封龍山,時)人号為“龍山三老”雲。”